我是第一代的基督徒。信主之後伴隨而來的,就是接受教會所安排一連串「沒完沒了」的課程。
每週的主日講道,加上各式各樣的主日學、查經班,教導我們有關於讀經、禱告、事奉、恩賜、傳福音、門徒訓練、敬拜讚美、醫治釋放、屬靈爭戰…等許多不同的專題。每個主題之下又包含了許許多多的內容方法,讀經的方法有速讀、研經、歸納式查經、人物查經…,禱告又分為感恩、讚美、認罪、祈求、代求、禁食禱告、通宵禱告…。牧師總希望能夠將許多的知識塞進信徒的腦袋使其成長,如同父母希望兒女多吃一點,能夠趕快長大。
等信徒成為同工之後,要學的就更多了。這時候要明白什麼是教會的異象,如何達成異象的策略。可能我們會學習什麼是小組長訓練、細胞小組、G12、直奔標竿、四個壘包、啟發課程、恩惠相遇、雙翼系統…,以及包括其中繁複的細節方法等。我們一再聽見不同的復興見證,然後一窩蜂地奔向一個方向,希望這次的果效跟以往不再一樣,能夠帶來真正的「教會復興」。當經過一段時間的人仰馬翻之後隨著聽見另一個見證,然後再次重整旗鼓推動著另一個「偏方」…。從信主進入教會,課程、活動、聚會…,每個人都被期待能夠盡快長大成熟到投入參與教會復興使命的偉大行列。好好仔細思考一下教會所指的「復興」到底是什麼?就會發現「人數的增長」一直都被視為教會與牧師成功的指標,而且愈是「人數快速增長」的教會,就愈能成為眾人追求學習的典範。
信主二十多年,我一直認為一定還有什麼基督徒知識的「奧秘」是我不知道的,有什麼生命成長、教會增長的偏方是我所忽略的,而不斷地在追尋「新知」與「捷徑」,渴望「恩膏」與「能力」,呼求看見「教會復興」。這些並不絕對是好或不好,但我們要問到底什麼是神要我們事奉的「核心」,只是要人數增多嗎?是否有可能我們已經偏離了正路而不自知?
就在成為教會傳道人第五年,神呼召我離開全時間傳道人的事奉,走上雙職事奉之路,結果這件事相當不被周圍許多人所接受。雪上加霜的是我帶著妻子與兩個女兒進入社會工作,卻一直相當不穩定,大半時間都在失業與尋求前面道路中渡過,許多人認為我是一意孤行地偏離了神的道路…。走頭無路之際,我開始天未亮起來晨禱呼求神…。環境並沒有期待中神蹟式的一夜改變,但奇妙的是直到今日我們家沒有負債並且有餘。改變的不是環境,而是我屬靈的眼界一再被神擴張。我過去彷彿被侷限在許多的限制與框架之中掙扎,而神要做的事是幫助我在掙扎過後可以破繭而出,自由飛翔。如同亞伯拉罕必須先離開繁榮發達的吾珥地,才能開始在曠野中領受到神所要賜給他「天上的星、海邊的沙」般的祝福。我深刻體會到過去二十多年在「宗教」的框架中愈陷愈深,而今驀然醒覺原來耶穌所要我們的就是在生活中活出與祂的關係,成為祂的見證人,進而發揮屬天的影響力。
過去我在宗派的教會中全時間服事,如今神帶領我離開岸邊進入水深之處,進到許多未信者的家中或職場中間來事奉。過去事奉的目標是領人歸主,如今的目標卻是在許多的家庭與職場中建立教會,並且訓練他們也照樣如此行。我的轉變,並不是走向另一條新的路線或策略,而僅僅是聖靈光照我,使我得以回歸初代教會耶穌與使徒們生活事奉的方式而已。這本書就是渴望幫助一些人解開並非從神而來,而是從人意、傳統、宗教而來的「框架」,使人重新回到原來神對人類的心意中生活事奉。我大膽的指出聖經中神向人所啟示的「核心」心意所在,唯有回到神心意中的核心,我們才能看得正確、看得深入,也才能活得正確、服事的準確。
這就是我之所以要寫本書的目的,要指出信仰的核心源自於「天父的心」。
瑪4:5~6 「看哪,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亞到你們那裏去。他必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免得我來咒詛遍地。」
整本聖經都圍繞在告訴人神怎樣將祂那天父的心一再轉向我們這群悖逆的兒女身上,好叫我們的心有一天也能夠轉向天父。不僅如此,神也在地上設立父母來生養照顧兒女,使父母的心轉向兒女,如同塞特的後裔一樣,要父母世代教導兒女—求告耶和華的名。
為父的心,源自於天父的心,想要得著一個為父的心,就必須先體會天父的心,接受天父的愛。當耶穌來到世上時帶出一個新的屬靈家庭,就是教會,耶穌甚至看重屬靈的關係過於地上的關係。我們相信神要興起更多人來體會祂天父的心,可以成為擁有為父心腸的屬靈父母,來尋求轉向屬靈的兒女們。耶穌昇天之前頒佈的大使命,就要求祂的門徒去使萬民成為主的門徒。對耶穌與使徒而言,門徒就是屬靈的兒女,如同彼得將他所帶領的馬可當作他屬靈的兒子:「在巴比倫與你們同蒙揀選的教會問你們安。我兒子馬可也問你們安。」(彼前5:13),
保羅也同樣將他所帶領的門徒提摩太視為自己所親愛、有忠心的屬靈兒子:「因此我已打發提摩太到你們那裏去。他在主裏面,是我所親愛、有忠心的兒子。」(林前4:17),
又將教會當成他的兒女:
「我寫這話,不是叫你們羞愧,乃是警戒你們,好像我所親愛的兒女一樣。」(林前4:14)
寫這本書的中心思想都圍繞在這一點:就是我們要成為天父的兒女,同時也是跟隨主的門徒。當生命逐漸成熟,我們也渴望為主生養屬靈的兒女,並且帶領他們起來成為跟隨主的門徒,然後訓練他們也照樣如此生養傳承下去。
這使我有如茅塞頓開般地壑然開朗,成為我一生生活與事奉的核心。回到聖經中,生命成長的核心只在於十字架—天天背起十字架捨己跟隨主;而事奉的核心則在於以生命影響生命,以我們被改變的生命去生養屬靈的兒女,也就是帶領門徒。十字架與門徒,正是耶穌在世上生活事奉最主要的核心目標,也是我多年尋求的解答。教會所有的裝備系統與主題,都必須指向這兩個核心目標。掌握核心,才能走對路線與方向。
過去教會訓練門徒的方法,就是開設「門徒訓練」的課程。牧師開了一門為期二、三個月的課程,期待信徒們透過課程就能變成門徒,但只透過課堂教導的方式我從來沒有看見真正的成功過。帶領門徒與生養屬靈兒女應是相同的概念,門徒或是兒女需要的不是老師,而是父母,服事的核心不是知識,而是擁有一個「為父的心、牧者的心」。
神訓練摩西、大衛的方法是讓他們在牧羊的過程中體會到牧者的心,進而學會牧養以色列民,因為好牧人想到的是為羊捨命,而不是一味地想要利用羊群獲利。彼得也曾經蒙受耶穌的呼召:「你愛我嗎?去餵養我的羊。」成為牧者不一定需要課堂訓練,但絕對需要從神而來的「犧牲的愛」,正如同十字架的功課並不需要經過多少深奧的神學教育,只要簡單的道理,加上必死的決心和順服的行動,就可以天天背起十字架來跟隨主了。生命的道路並不是專為知識份子特別預備的,只有立定心志的人才能走得上去。我們所需要的基礎知識,早已足夠了,使徒信經就是一個範例。但我們真正需要有為十字架受苦的心志與一個為父的心腸,恐怕才是我們始終缺乏卻不自知的盲點。
為了達到幫助這種生命成長與傳承的目標,我在最後會提出能夠承接的系統或架構:不管是渥夫根辛森牧師寫的「改變世界的家」提出家教會復興運動、彼得魏格納牧師寫的「教會在職場」提出職場教會運動,或是馬正遠牧師的「神國藍圖」提出學校簡單教會運動,乃至最近大衛葛瑞森牧師的「教會繁殖運動」(CPM:Church Planting Movements),事實上他們都提到神在末世興起回到初代教會的簡單架構,非以聖職人員與教堂為核心的聚會模式,而以一般門徒在生活當中發揮影響力改變世界的作法。因為讀完後你會發現,初代教會所使用的這種模式最適合落實生養眾多(屬靈兒女)、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以及有效完成大使命的呼召。
我禱告主在您讀本書之前,能夠求神賜下正確的心思與靈覺,除去一切帕子,求聖靈引導您進入一切的真理,察驗何為神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並且善美的要持守,各樣的惡事要禁戒不做。
讀本書之前特別提出幾個必須留意的觀念:
一、書中所寫「為父的心」自然包含「為母的心」,事實上神以靈體出現,性別為祂所造。父親的形像與母親的形像都包含在神的裡面。
二、本書將「為父的心」與「牧者的心」視為同一觀念、將「帶門徒」與「生養屬靈兒女」視為同一觀念。
三、書中將「牧師」與「牧者」視為不同概念。「牧師(含傳道)」一般指神學院畢業、或在教會全時間事奉主、或經過「按牧程序」設立者。而「牧者」則是擁有「牧者心腸、為父的心」的人。牧師是少數被神呼召出來全時間服事者,但神期待每一個人都應該成為「牧養主羊」的牧者。
四、本書對於「教會」的定義重新回到聖經中,應指一群被神呼召的群體,有別於目前我們常在口頭上所稱的教會。目前一般基督徒所稱教會者通常指的是宗派或地方自立的會堂,指的是一個地方;而聖經原義中的「教會」則是指「被神呼召分別出來的一群人」。
在此感謝我的妻子與兩個女兒,在這些年間不離不棄,陪伴我在曠野中摸索著走這條孤單的窄路。感謝陳光道牧師成為我生命中第一位屬靈的父親,因著他的榜樣使我羨慕成為生養屬靈兒女的門徒。也感謝在這一路上陪伴我成長的家(職場)教會的家人們,我們在學習「共同生活」的過程中遍嘗酸甜苦辣,卻培養出如同家人般親密的革命情感,在「歡喜」與「誠實」中吃喝用飯,經歷一同為人施洗的喜樂。更要感謝天父充滿慈愛的管教與修剪,好叫我能夠結出果子來,在祂所澆灌的愛中一再煉淨我的生命與事奉。深盼透過這本書,也能夠祝福您「多結果子、果子常存!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