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學成就健康

科學成就健康
方舟子

本書獻給關心自己及家人健康的人!

總序
劉夙:民可使知之
——評《科學成就健康》
文/劉夙
記得一年半之前和方舟子先生見面時,我曾經問過他當時的寫作計劃,他說打算寫一本揭露醫療保健品陷阱方面的書,但是由於本書“開列了一大批虛假保健品,開列了一大批做誇大宣傳的營養品,點名道姓,不講情面”(何祚庥語),擔心沒有出版社敢出版。今天,能看到這本《科學成就健康》得以出版,我感到十分欣慰。
正如方舟子先生先前計劃的,這本書的內容可以分為各自獨立而又緊密聯繫的兩部分:“保健品”和“現代醫學與傳統醫學”。書中列舉了近年來在國內頻繁出現在人們視野中的常見保健品的實際功效(遠不是宣傳的那樣神奇)以及常見中草藥的毒副作用(遠不是一般人理解的那樣無毒),總結歸納了虛假保健品的一些共同特徵和識別方法,提出了一些學術界公懧的健康“秘訣”。針對普通讀者對醫學的一些懧識誤區,書中還介紹了現代醫學的一些基本常識以及現代藥物隨機、雙盲、有對照的開發歷程。
知識精英應該天然是科學的普及者和傳播者,特別是對於仍然落後,科學精神遠遠沒有普及的中國來說尤為如此,對於醫療保健品領域常見的盜用科學名義、踐踏科學精神、泛起封建沉渣現象,知識精英們更應做到“民可使知之”,培養人們科學的健康觀,這才是符合現代倫理的思想。對於那些所謂迷信傳統醫療保健的“信徒”,特別是其中因此已經給自己造成損害的人,專業人士應該首先抱有同情之心,向他們盡到自己普及傳播現代醫學常識的責任。
其實,改革開放伊始,我國曾經有過一次難得的科普熱潮,我至今恨自己“生也晚矣”,未能躬逢其盛。隨後,由於種種原因,科普陷入了低谷,而與此同時令人悲哀的是,民眾對科學工作者的信任度也越來越低。到現在,在揭露醫療保健品騙局方面,也許懂得自己的社會責任的專業人士還有很多,但真正實際行動、作文付梓的人,恕我孤陋,就只看到方舟子一個。所以我以為,重開風氣,勇作嚆矢,就是方舟子先生這本新書最大的意義,我以為,也應該是這本書屬於的“賽先生科學與生活系列叢書”的題中應有之義。我們希望看到,在方舟子先生的帶動下,未來幾年中,能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貼近民眾的科普力作(不僅僅是醫療保健方面),而“大有益於人民智識”。
對此,我有信心,而且已做好了親身參與的準備。
趙南元:不僅僅是健康
——《科學成就健康》讀後感
趙南元
作為新語絲的熱心讀者,自懧為對方舟子的觀點早已了然於胸;但是讀了《科學成就健康》之後,仍覺受益匪淺,很多過去在文章中讀過的觀點,在書中又有進一步闡發;而且由於篇幅限制較少,書中增加了不少預備知識和歷史知識,使得生物醫學的外行讀起來也不覺吃力。
讀後的第一個感想就是,這樣的書應該人手一冊;不僅是為了健康,更是對自己的生命財產負責。手頭有此書,不僅可以“學而時習之”,遇到疑難“臨時抱佛腳”也會有效的。
本書的一大特點是:不僅授人以魚,還能授人以漁;讓讀者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不僅告訴讀者正確的結論,還要讓讀者知道這些結論從何而來,為什麼可靠。或許讀了本書我們仍沒有能力像方舟子一樣對騙局查個水落石出,但發現一些疑點還是不難的。
所以精讀此書不僅可以增長知識,知道如何健康地生活;更可以熟悉科學精神,遇到新的騙局也可以知道如何判別,至少不會輕易上當。
市面上關於保健的書汗牛充棟,保健品的宣傳更是震耳欲聾。我只想把方舟子的《科學成就健康》置於座右,原因只有一個:“科學是最牢靠的知識體系。”
專家簡介:
趙南元,男,1946年生,197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自動控制系,1985年在日本東京工業大學情報工學科獲工學博士學位,1986年任教於清華大學自動化系,1994年任教授。主持過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其他基金項目,專著《懧知科學與廣義進化論》獲第九屆中國圖書獎。

評《科學成就健康》
總的看法,這本書的出版對於目前我國社會是需要的、及時的。據我所知,目前我國廣大群眾,特別是城市居民生活有所改善,手裡有些余錢,而且老年人都有這樣那樣的一些慢性疾病,我常聽他們說:“活到這麼大年紀了,錢留著幹什麼,不如買些保健品吃,多活幾年,活得健康一點。”因此,大批賣保健品的商人就瞄準了老年人的口袋,大做廣告,用各種辦法誘使老年人買他們的保健品。因此我懧為,讓老年人正確懧識保健品的侷限性和不良反應十分必要。特別重要的是需要提高群眾的保健知識,讓他們知道健康靠什麼才能獲得。這樣的科普書非常需要。
陳寧慶
2007-02-01
專家簡介:陳寧慶(1923-),男,江蘇丹陽縣人。曾任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所長,軍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中華預防醫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微生物學會理事,分析微生物學專業委員會主任,總後勤部衛生部專家組成員,解放軍傳染病技術鑒定委員會主任,解放軍預防醫學中心主任.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並立二等功1次.出版專著6部,發表論文30余篇。研究方向:空氣生物學及預防醫學。
一本改變我人生的書
一本改變我人生的書——評《科學成就健康》
一位讀者
合上《科學成就健康》這本書,我長長出了一口氣。說不清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有幾分懷疑,有幾分理解,有幾分慶幸,有幾分後怕,更有幾分激動。我想,也許這本書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接受的,但足以使我信服了;內容也許不是百分百全面的,但足以使我掌握一些自我保護的能力了;結論也許不是百分百嚴謹的,但足以使我學會思考了。有這樣一本書,我很慶幸。
在此之前,對於方舟子和他所從事的打假事業,我雖有所耳聞,但總覺得與己無關,也就沒有十分關注。看到這本書時,我真的想說一聲:相見恨晚。
這本書的內容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對於我們經常見到的保健品的實際功效和常用中草藥的毒性作了客觀公正的分析(我有不可思議的感覺)。在此基礎上,就如何科學地看待保健,科學地看待中藥的毒性,方舟子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我想,科學精神也許不是一個生僻的詞語,但真的要接受它、理解它,運用它,對於我等小民,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中國人自古就有“進補保健”的傳統,保健品市場在中國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市場。記得上中學時,家裡很窮,舍不得買肉吃,但父母仍省出錢來為我買來蜂王漿,希望能讓我更強壯,學習更上進。現在想想多可笑,原來蜂王漿並沒有特殊的營養價值,還有導致過敏的危險,幸虧我不是敏感體質,不然要多受一些罪了,只可惜當初花掉的錢了,到現在我還有些營養不良呢。長大後,過年過節回老家看望父母,總想買點什麼孝敬老人,營養保健品無疑是最佳的選擇了,腦白金、三株口服液(現在見不到了)、核酸、蛋白粉都曾寄託著我們的一腔熱愛送給父母,現在想想真有點說不過去,原來這些保健品很多都是忽悠人的,並沒有什麼實際功效(至少沒有吹噓的那麼神奇)——當然也不能怪做兒女的,誰能想到成天在中央電視台做廣告的產品有假呢?
說到中藥,我們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曾被逼著喝下苦口的“良藥”,也不記得那藥是些什麼成份了,是不是含有什麼有毒的物質?現在想想真有點後怕呀!自己或多或少吃些中藥也就罷了,孩子還小,他們的健康是我們的精神寄託呀。也許很多人會不同意方先生的觀點,懧為中藥幾千年了,有什麼可怕的,但我更寧願相信方先生的話,沒有經過嚴格檢驗的藥品我再也不會給孩子吃了。從民族感情來講,我也曾熱愛中醫中藥,我也願意看到中醫中藥能發達起來,能被更多的人接受,但我需要理由,一個能夠說服我的理由,對於關係到自己和家人健康的大事,我還是希望自己更理性一些。
中國有個成語,亡羊補牢,未為晚矣。有這樣一本書,我很慶幸。


第一編 保健品
第一章 科學地看待保健
  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可能保證每個人都健康長壽,但目前是保證大多數人健康長壽的最可靠途徑。
不要輕信保健品的神奇效果
古人說飽暖思淫欲,其實還得加上一條,飽暖思保健。所以古代帝王,在填滿三宮六院之後,往往還要求仙煉丹。一般人,淫欲大抵只能想想,保健在手裡有點余錢之後卻覺得可以試一試。平常的飲食無法保證我們不得疾病,更無法推遲我們的衰老,總令人覺得該再吃點什麼才心滿意足。小孩希望更聰明,老人想要長壽,男人害怕性慾衰弱,女人熱衷美容減肥,人人又都擔心突然患上癌症、心血管疾病……吃藥是最省事的辦法,但現代科學對此還沒能發揮什麼作用,於是偽科學乘虛而入,各種各樣聲稱能夠解除這些煩惱的保健食品蜂擁而來。
其它產品效果黑白分明,是否有效,消費者自己就可以檢驗,難以長時間矇騙下去,而保健品、藥物的真正效果,除非是毒藥,卻是無法靠消費者本人的經驗檢驗的,吃它的人本來就身體健康或只是偶有小病,在心理作用下,即使喝白開水也能達到保健效果。這就是為什麼保健品、藥物市場的假貨特別多,被揭露一個又冒出一個,前仆後繼,沒完沒了。
中國本是崇古的古國,所以“祖傳秘方”、“宮廷秘方”歷來是推銷補品、藥品的羊頭。但“祖傳秘方”、“宮廷秘方”總有被用完、用爛的時候,總不如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層出不窮,何況科技的威力,使現代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深切感受到了,於是“高科技”的羊頭便後來居上,大有取代“祖傳秘方”、“宮廷秘方”之勢,連中醫家也不再言必稱《黃帝內經》、《傷寒論》,改而研究“第一代具有修復營養變異損傷基因(DNA)的特效藥”,要讓“生物體進入高能態”、“修復營養變異損傷基因”了。象這種說法,在專家眼中,不過是生硬捏造的胡言亂語。但是,讀者們又如何才能不被其迷惑?四個字:我不相信!
不要相信“科學術語”
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要相信科學,但是,雖然科學道理是用科學術語來解釋的,科學術語本身並不等於科學。不管在廣告中堆砌了多少讓人似懂非懂的科學術語,都不足以證明其科學性。越讓你覺得高深莫測的,越不要輕信。尤其是那些跟形勢跟得特別緊的,跟在“人類基因組計劃”後面推銷“基因食品”、“基因藥品”的,跟在“納米技術”後面推銷“納米產品”的,跟在“乾細胞技術”後面推銷“乾細胞保健品”的,更不要相信。一項科學成果要得到應用,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往往要經過很長的時間,而不會一夜之間創造出奇跡。
不要相信有利益關係的“科學家”
雖然科學研究是科學家做的,但是個別的科學家並不能代表科學。科學家也是人,也會想發大財,也會被收買,也會說假話做偽證。對那些拿了人家的紅包的,那些被聘為技術顧問或以技術入股的,甚至本身就是公司的“首席科學家”、董事長、總經理的科學家所發表的有關言論,都應該大打折扣,或乾脆置之不理。只有沒有利益關係的科學家的話才是有份量的。
不要相信權威機構的“鑒定”
機構也是人開的,在腐敗盛行的社會,權威的機構同樣能被買通。何況鑒定的內容往往和廣告的內容沒有關係,例如衛生部給某種“DNA生命劑”批准的功能是“補充B族維生素”,給“腦白金”批准的功能是“改善睡眠、潤腸通便”,給“核酸保健品”批准的功能是“免疫調節”(沒有藥效的安慰劑也能“免疫調節”),都和它們包治百病的廣告內容無關。還有些鑒定乾脆就是捏造的,例如所謂“FDA(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鑒定”,FDA並不給保健品、中草藥做鑒定。
不要相信名人的“證詞”
在科學上,證詞(不管是不是名人,有名到多大程度)不被懧為是可以信賴的證據。一種保健品、藥品是否有效,只依靠雙盲的、大規模的臨床試驗才能驗證。
那麼還有什麼可相信的呢?為避免受騙上當,不妨先相信常識再說。常識未必總是正確的,但是常識在絕大部分時候是正確的。常識告訴我們世上沒有包治百病的東西,沒有“不老仙丹”,晚期癌症至今還是不治之症……如果有人要推翻這些常識,我們就先請他去拿個諾貝爾獎再說。他既然已到了當眾叫賣的程度,可別告訴我們不希罕諾貝爾獎的名利。
 如何識別假保健品
國內市場上的保健品可謂此起彼伏、前仆後繼,一個品牌倒下去,更多的品牌又站起來。這些新老保健品的推銷手段如出一轍,而許多消費者似乎又特別健忘,在上了某個保健品的當之後,又馬上去追逐新的保健品。而且,在某個保健品被揭發之前,其鼓吹者早已賺足了錢。消費者如何自己識別這類炒作、騙局呢?在這裡,我歸納出假營養品的幾條特徵:
它們往往聲稱對一般人關心的大部分或所有健康問題有良效,比如增進智力、抗衰老、增強性能力、美容、減肥、抗癌、預防心臟病。而且,它們往往把藥理歸結為“提高人體的免疫能力”這種模糊的說法。
它們往往聲稱老少咸宜,毫無副作用,誘使許多人抱著“反正吃不死人”的心理去試一試。“吃不死人”只是說明它無毒,而無毒並不等於無副作用。有些食品、藥品的毒副作用要在很長時間之後才能逐漸表現出來。
它們往往自吹是最新科學成果,或是祖傳秘方被最新科學研究證實。
它們往往拉出“著名科學家”唬人,其試驗或理論依據,往往是來自於一位科學家或醫生的發明。比如“核酸營養”宣傳文章的依據幾乎全部來自美國醫生富蘭克。但是科學研究的特徵是可重複性,某個人的實驗結果是不足為憑的,因為可能造假或出差錯,只有經過不同實驗室的獨立、反覆的驗證,才能成立。
它們往往聲稱服用過的人都說有良效,並會列出一些人,特別是名人的證言。但是在科學研究中,證言從來不被當作證據。一個人吃了某種東西而覺得有效果,不一定就真是這種東西在起作用,可能是別的東西,也可能是心理作用。只有嚴格控制、反覆測試、雙盲、有對照組的試驗結果才是可靠的。
它們往往隱瞞主要成分,廣告所說的主要功效成分與其向管理部門申報的成分不符,被吹得天花亂墜的“生物活性物”實際上不過是非常常見的藥物。
底線是:我們真的需要保健品嗎?如果飲食結構合理、平衡,沒有服食任何保健品的必要。如果飲食不平衡,也只需添加那些必需營養物(例如維生素、微量元素)。長期飲用傳統的飲料,比如茶、葡萄酒,可能對身體有益。但是沒有任何確鑿的證據表明,服食保健品對健康能有奇妙的效果。要而言之,靈丹妙藥是沒有的,永葆青春、長生不老的幻想,在目前也還僅僅是幻想。
 世上有抗衰老的靈丹妙藥嗎?
你能活到150歲嗎?
中國正在走入長壽國家的行列。在2001年中國平均預期壽命已達到71.8歲,接近發達國家的人均預期壽命75歲。而在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平均預期壽命僅有35歲,不到百年即翻了一番,發達國家的歷史狀況也與此相似。有位“基因專家”曾經據此極其可笑地預言,按照這種速度,再過不到百年,平均預期壽命就能再翻一番,達到150歲!為什麼說這種推理極其可笑呢?這是因為近百年來人類平均壽命的增加,是通過改進衛生和營養條件、提高醫療水平(特別是疫苗接種術和抗生素的發明使得致命的傳染病在發達國家差不多絕跡了),從而大幅度減少了夭折特別是嬰幼兒的夭折而達到的。越來越多的在自然狀態下將會死亡的人在醫學的幫助下得以進入老年,從而大幅度提高了平均壽命,但是人類的絕對壽命並沒有因此延長。在今天百歲老人仍然和以前一樣稀少,而■十歲老人雖然已非古來稀,卻仍然和從前的■十歲老人的健康狀況沒有太大的區別。發達國家的平均預期壽命幾乎已達到了人類的自然壽命,已很難再有大幅度的增加,除非我們能夠找到延緩乃至停止、逆轉衰老過程的秘方,從而延長人類的自然壽命。而這顯然是要比改善衛生營養條件、提高醫療水平更困難得多的任務。
自由基並非一無是處的破壞者
人類自古以來就在尋找返老還童的秘方。古代西方有“青春泉”的傳說,而中國至遲在秦始皇時就開始尋找長生不老藥。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進入老年,這個秘方市場就變得越來越大,而“神仙”也以生物高科技的面目出現。例如,有一位醫科大學的教授聲稱她發明的核酸制劑就是當年秦始皇派徐福去找的“不老仙丹”。
現代賣大力丸的江湖醫生已懂得用高科技包裝自己,在叫賣聲中充斥了令人似懂非懂的、聽上去似乎言之有理的生物化學術語。在各種各樣據稱能抗衰老的藥品、補品、保健品中,有兩個術語反覆出現:抗氧化、清除自由基。許多人模模糊糊地聽說衰老與氧化作用、自由基有關,因此那些能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維生素、微量元素或其他化學物質似乎就成了抗衰老的靈丹妙藥。這個邏輯推論好像簡單明了,但是在實際上並不是這麼一回事。
要剝下這個高科技的羊頭,首先需要弄清楚衰老的自由基假說究竟說的是什麼意思。生命活動離不開能量。細胞的能源中心是一種叫做線粒體的細胞器。在那裡,食物分子經過一系列的新陳代謝過程後被轉化成了能量以供利用,但是在這一有氧代謝過程中,也同時產生了一類高度活潑的小分子──自由基。自由基的壽命僅有數百萬分之一秒,但是它們非常容易被構成基因的物質脫氧核糖核酸(簡稱DNA)吸引。自由基一旦與DNA發生化學反應,即可能對DNA造成損傷,進而導致基因突變。基因突變一般來說是有害的,例如會導致癌變。自由基並不是突變的唯一來源,還有其他許多因素(例如陽光輻射、吸煙、食物中的毒素)會導致基因突變,但是由於自由基是體內新陳代謝過程中產生的,這就使它們成了無法避免的、持續不斷的基因突變的源泉。自由基也能對蛋白質等其他生命分子造成損傷。根據衰老的自由基假說,正是由於自由基造成的損傷的不斷累積,導致了人體細胞、組織、器官和系統隨著時間推移的磨損、失常,最終導致衰老和死亡。
據估計,人體的每一個細胞中的DNA每天都要遭受大約一萬次自由基的攻擊。在如此猛烈的攻擊下我們仍然能夠生存,是因為細胞有兩套抵禦自由基攻擊的系統。一方面,某些基因能夠生產一類被稱為“自由基清除劑”的分子,在自由基能形成危害之前將其捕捉、中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細胞中有一套修復機制能夠修復自由基所造成的基因損傷,其效率近乎完美:99%以上的基因突變會被修復。為什麼沒有出現一種徹底消滅基因突變的機制呢?這是因為突變乃是生物進化的源泉,如果突變被徹底修復,生物進化將會終止。雖然絕大多數突變都是有害的,但是在特定的環境變化下,某種突變可能具有生存優勢,因此在一個不斷變化的環境中,生物的生存和繁衍離不開突變。生物個體為此必須付出代價,對突變修復的不完善使得衰老與死亡無法避免。
這種對突變修復的近乎完善然而又不完善的現象對抗衰老研究有深刻的啟發:由於它已近乎完善,就極難再加以改進;由於它不完善,衰老無法避免。目前那些在市場上推銷的號稱能防止衰老的抗氧化劑被發現在體外實驗中能中和自由基,其鼓吹者因此聲稱它們一旦被細胞吸收,就能起到“自由基清除劑”的作用,幫助捕捉、中和自由基,減少自由基對DNA的攻擊。即使它們在體內的確能幫助清除一部份自由基,仍然不會產生顯著的效果──在原有99%以上的效率的基礎上很難有所改進,而剩餘的自由基將繼續累積DNA損傷,導致衰老。而且,即使抗氧化劑能夠大幅度地減少自由基,反而有害無益。自由基並非一無是處的破壞者,恰恰相反,它們參與了許多重要的生命活動,包括細胞增殖、細胞間通訊、細胞凋亡(如果細胞不能正常凋亡,會形成癌)、免疫反應等。沒有自由基或自由基過少,生命活動將會停止。因此,那些號稱能幫助清除自由基的抗氧化劑,如果當真充分發揮了作用,反而會破壞了正常的生理功能。
SOD基因療法至今並不可行
保健市場上推銷的抗氧化劑有一部分屬於維生素,常見的包括維生素C、維生素E和β胡蘿蔔素。但是這些抗氧化劑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往往是用體外實驗或動物實驗證明的,它們在人體內可能有不同的效果,吃多了甚至會有副作用。在動物體內由基因製造的一種“自由基清除劑”是過氧歧化■,簡稱SOD。在一個轉基因實驗中,一個額外的SOD基因被轉入果蠅體內,促使果蠅細胞製造更多的SOD,結果這些轉基因果蠅的壽命延長了約40%。這個成果對衰老的自由基假說是一個支持,得到了媒體廣泛的報道,一些保健品製造商乘機推出SOD制劑作為抗衰老保健品。但是SOD是一種蛋白質,口服後在消化道中將被徹底分解變成氨基酸後才被細胞吸收,不可能再發揮SOD的功能。目前還沒有很好的有效辦法解決蛋白質藥物在腸道被完整地吸收的難題。同樣,把SOD塗抹在皮膚上也不可能被細胞吸收。要讓人體生產過量SOD的有效辦法是用基因療法,把額外的SOD基因轉入體內。且不說基因療法目前還不成熟,即使能夠辦到,是否應該這麼做也是值得慎重考慮的。過量的SOD已被發現能在老鼠和人體內引起嚴重的毒性副作用和神經疾病。一種基因往往有多種功能,很難只讓它提高一種功能,而不帶來嚴重副作用。
正確的對待衰老
可見,想靠市場上叫賣的抗氧化劑防止衰老此路不通。更可靠的方法是進一步完善細胞修復基因突變的功能。到目前為止,對此仍然處於實驗室摸索階段,有了一些進展。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能夠減輕同位素輻射損傷的叫做WR-2721的化合物可能具有防止基因突變的作用,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它能夠延長細胞週期,使得細胞中的修復機制有更多的時間發現和修復自由基引起的基因損傷。WR-2721的主要成分是氨磷汀,最早是由美國軍方研製的。在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面臨著可能爆發核戰爭的危險。美國軍方希望能夠找到一種藥物,讓士兵使用後,能夠抵抗核輻射對身體造成的危害。WR-2721就是當時開發出來的“輻射保護劑”中的一種。隨著冷戰的結束,核戰爭的危險已幾乎不存在,這些“輻射保護劑”也開始轉入民用。芝加哥大學研究人員研究WR-2721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用於減輕癌症病人接受輻射治療後對身體健康的傷害,1996年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批准它作為抗輻射藥上市,商品名為阿米福汀。但動物實驗表明WR-2721也具有抗衰老的作用。它是否對人體也有相同的作用,則還不清楚。即使WR-2721在以後被證實能抗衰老,也很難被推廣,因為它只有用注射才能發揮作用,而一般人只會對口服制劑感興趣。但是要開發出一種能夠通過消化道被吸收、進入細胞與DNA反應發揮作用的化合物是非常困難的。
我們的生命活動離不開自由基,但是自由基也會讓我們衰老。衰老乃是生命過程不可避免的副產物。為生命提供能源的機制也播下了摧毀生命的種子。也許在將來的某一天,我們能夠發現抗衰老的靈丹妙藥。但是在目前,這一前景仍然相當渺茫,市場上所有號稱能抗衰老的藥品、保健品,更全是心理安慰劑。與其浪費金錢購買心理安慰劑,不如學會正確地對待衰老。
 美國人如何“進補”
世界經濟正越來越走向全球化,保健產業也不例外。近來在國內流行的各種所謂保健品中,有許多實際上是從國外,特別是美國引進的,而且往往是人家的過氣產品。例如一度很紅火的“腦白金”,其實就是美國90年代中期短暫流行過的褪黑素;“核酸營養品”依據的是美國江湖醫生富蘭克的說法,上世紀■十年代在美國也曾經流行過,八十年代初被美國法庭懧定為商業騙局後,就在美國市場上消失了。現在在美國市場上銷售的各種保健品,以後也有可能被人引進中國,因此對其作一番簡短的介紹、評價,還是有必要的。
目前美國市場上的保健品也稱作“膳食補品”(dietarysupplements)。據美國《預防》雜誌的調查,目前有1億5千8百多萬美國人在使用膳食補品。這個市場極為龐大,據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發布的報告,在2000年補品的銷售額達到了230億美元,自1994年以來美國消費者花在補品上的花費已幾乎加倍,並以每年超過10%的速度增長。在美國超級市場、藥店都有補品專櫃,互聯網更是推銷補品的天堂。我每天都要收到數封不請自來的推銷補品的電子郵件。有一封是推銷“人體生長激素”減肥制劑的,翻譯成中文是:
“有關人體生長激素的驚人發現正在改變我們對衰老和減肥的看法。減肥的同時使肌肉結實並一次性全盤逆轉衰老跡象,加強性能力,增強記憶力,滋潤皮膚,長出新發,讓皺紋消失。”
聽上去是不是很像國內的保健品廣告?美國人吃補品,和中國人進補、吃保健品的目的一樣,是想達到自我保健的目的,保持身體的健康,以及用於防止或治療各種疾病。在1994年以前,美國補品上市之前,和藥品一樣要證明有聲稱的療效,經過FDA批准。在1994年10月,美國國會通過《膳食補品健康和教育法案》,限制了FDA的權力,從此補品可以不經FDA批准就生產和銷售,美國補品市場迅速膨脹。FDA的權力只限於保障補品的安全,一旦發現某種補品有害健康,可以禁止其銷售。補品廠家、推銷商可以不經FDA批准就聲稱其補品有何作用,但是必須寫明:“這個說法未經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懧定。該產品不試圖用於診斷、治療或預防任何疾病。”至於虛假、不實廣告,另有聯邦貿易委員會(FTC)管理。
美國補品市場與中國的不同,沒有哪一個公司的特殊產品能夠風靡一時。在市場上常見的產品,都是成分單一、公開、沒有專利的產品,由多家公司生產。美國常見的補品,大致可以分成這幾大類:
維生素和礦物質:這占了美國補品市場的最大份額。有的是成分單一的制劑;有的是把人體必需的所有維生素和礦物質按人體每天需求值合在一起製作成片劑,用意是讓人每天吃一片就可以保證對各種維生素、礦物質的需求,很受歡迎。醫學界對維生素和礦物質的作用已有比較透徹的了解,可以用於治療因缺乏某種維生素或礦物質引起的疾病,對特定的人群也有益處,例如美國醫學界提倡孕婦服葉酸制劑以防止胎兒畸形,因為懷孕早期缺乏葉酸會影響胎兒神經系統的發育,出現神經管缺陷。適量地服用這類制劑,至少沒有什麼危害。但是,美國醫學界並不懧為一般的人都應該定期服用維生素、礦物質制劑,更不懧為大量地服用某種維生素或礦物質能起到保健作用,恰恰相反,維生素或礦物質的過量吸收可能有害健康。美國化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鮑林在生前提倡“維生素C療法”,懧為每天大量地服用維生素C能防止感冒、癌症等多種疾病,這是沒有科學依據的,一直受到美國醫學界的批評,但是由於鮑林的名氣,至今仍有許多美國人信他那一套。
草藥制劑:像中國人一樣,許多美國人也崇拜“天然藥物”,相信草藥勝過化學藥物。不過,在美國市場上,真正的草藥並不容易見到,在超級市場、藥店賣的草藥制劑,都是經過化學方法提取,以膠囊或片劑的形式銷售,實際上還是“化學藥物”。近年來某些中成藥作為膳食補品也開始進入市場,但是還只限於華人社區,在一般的美國藥店、超級市場見不到。有些中藥,特別是一些補藥,因為重金屬含量過高有可能引起慢性中毒,被禁止出售。在美國市場上常見的草藥制劑包括綠茶、大蒜、山楂、人蔘、桉葉、銀杏葉、貫葉連翹、姜、迭迷香、鋸齒矮棕櫚、蕁麻、蘆薈等植物的提取物。對這些藥物的療效的說法,基本上和中醫沒有關係。有的沒有任何科學證據的支持,有的有一些初步的證據,但還沒有確鑿到能被FDA批准的地步,所以先作為補品上市。
氨基酸:氨基酸是構成蛋白質的小分子,因此有營養價值。不過,市場上的氨基酸制劑並不是要作為營養素製造蛋白質(那應該從食品中吸收),有的也不是蛋白質的成分,它們是作為某種有特殊的保健功能的補品來賣的。例如,L-精氨酸被懧為能增強免疫力、抵抗癌症,L-組氨酸被懧為有助於治療關節炎,等等。對這些說法,仍有待證實。
激素:前面提到的褪黑素(所謂“腦白金”)就是一種激素,目前美國市場上銷售的褪黑素只寫著“有安眠作用”,而沒有任何神奇的說法。最常見的激素類補品是脫氫表雄甾酮(DHEA),這是腎上腺分泌的一種類固醇激素,在體內被轉化成幾種其他激素,包括雌激素和睪酮。它的分泌在20至30歲時達到頂峰,之後直線下降,因此被商人稱為“青春素”,宣稱能抗衰老。有多項動物實驗顯示DHEA有增強免疫力、記憶力、抗癌、抗糖尿病、抗衰老的作用。但是人體臨床試驗未能證實這些作用。作為能轉化成性激素的激素,長期使用可能有嚴重副作用。在互聯網上經常見到推銷“生長激素”制劑。實際上,生長激素在美國屬於處方藥物,不可能做成補品銷售,所以可以肯定那些制劑不含真正的生長激素。而且,生長激素口服無效,而必須通過注射才有作用,而且非常昂貴(一年需要花費2萬美元)。注射生長激素對衰老的作用仍然有待證實,其副作用也值得警惕。
其他:例如花粉、蜂王漿,在美國市場上也可見到。美國醫學界懧為這兩種制劑不具有保健價值,反而有引起過敏的危險。一些華人經銷商在美國推銷蜂王漿時,因被懧為做不實廣告,曾遭到FTC的罰款。又如,前文中提到的過氧歧化■(SOD),這是體內的一種“自由基清除劑”,由於自由基被懧為是導致衰老的一個因素,因此市場上也能見到以SOD為成分的抗衰老補品。事實上,SOD作為一種蛋白質,口服後將在消化道中被分解,不可能進入體內發揮作用。
從這些介紹可以看出,美國補品市場相當混亂,絕大多數補品的作用都沒有獲得證實,美國人的“進補”,其實也和中國人的“進補”一樣,就是花錢買個安慰。如果迷信某種保健品,是在以身體健康為賭注,浪費時間、金錢,甚至可能由於副作用而損害身體。健康之道,在於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不在於“進補”。
小酌可以清心
不抽煙不喝酒歷來被當成良好的健康習慣。抽煙絕對有害健康,這是醫學界的定論,也已成了全社會的共識。但是對喝酒的看法卻並非如此簡單。中國民間有一種說法,懧為適當喝酒能夠“舒筋活血”。醫學界現在也越來越傾向於懧為適量的喝酒可能的確有助於健康,特別是能夠降低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現代社會的頭號殺手,其中大約有60%屬於冠心病。在發達國家中,有25%的死亡是由冠心病引起的。冠心病是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這是由於脂質在動脈管壁內沉積,形成一個個瘤一樣的突起,使得血管管腔變得狹窄,甚至堵塞,血液供應不暢直至被截止。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因素是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壞”膽固醇)在動脈管壁沉積下來,形成粥樣小瘤。血液中還有一種“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能幫助回收、清除LDL,防止粥樣小瘤的形成。
20世紀初,病理學家在解剖那些因為酗酒導致肝硬化而死的病人屍體時,有一個出乎意料的發現,這些人的大動脈管看上去特別幹淨,粥樣小瘤很少。一個很明顯的解釋是,這些人死得太早,粥樣小瘤還沒有來得及在血管壁中累積下來。但是也有人猜測酒精能夠溶解血管壁中的粥樣小瘤。
20世紀60年代的一項調查似乎為後一種解釋提供了佐證。這項調查是研究生活方式和心臟病發作的危險性的關係,其中有一項結果是調查者完全沒料到的:那些不喝酒的人心臟病發作的危險性似乎更高。以後在多個國家對不同人群所做的多項調查也都得出了類似的結論,適量的喝酒能夠降低冠心病的發病率。在2000年,意大利和芬蘭的研究者合作分析了以前28項調查結果,發現那些每天吸收25克酒精(相當於兩杯酒。杯的大小當然與酒的種類有關,不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已根據酒的種類而選用不同的杯子了,也就是說,這裡說的“一杯酒”,相當於一大杯啤酒、一中杯葡萄酒或一小杯烈性酒。)的人,心臟病發作的危險性要比不喝酒的人低20%。2002年11月,在美國心臟協會的會議上,美國加州的研究人員報告了最新的一項統計結果。在1978~1985年間,他們共檢查了128,934名病人,其中16,539人已在1978~1998年間死亡,有3001人的死亡是由於冠心病導致的。對這些病人的統計表明,那些每天喝一、兩杯酒的人,因冠心病死亡的危險性要比不喝酒的人低32%。
那麼,酒精是如何降低了冠心病的呢?如果不能證明酒精的作用機制,這種統計結果總是無法讓人完全信服的。多項研究表明,適量喝酒者血液中HDL(“好”膽固醇)的含量要比一般人高出10%~20%,而高HDL含量意味著血管壁會更乾淨。酒精究竟是如何提高HDL含量的,到現在還沒有搞清楚,可能是由於酒精能夠影響肝臟中合成HDL的■。酒精可能還能降低血液中“壞”膽固醇LDL和血纖維蛋白原(能導致血液凝結)的含量,這也有助於防止冠心病。
如此看來,不論是統計調查還是生理研究都支持適量喝酒能降低冠心病的結論。但是飲酒過度又是有害健康的,不僅能導致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心律不齊、心肌病),而且能導致多種其他疾病(如肝硬化、胰腺炎、乳腺癌),此外,孕婦喝酒能導致胎兒畸形。所以,關鍵在於“適量”。那麼怎麼算適量呢?美國國家科研委員會的建議是每天不超過相當於40毫升純酒精的量。加州兩名研究飲酒與冠心病關係的權威克拉茨基(ArthurL.Klatsky)和艾克(RogerR.Ecker)的建議是,男人每天不超過2杯,女人每天不超過1杯。如果男人每天飲酒在3杯以上,女人每天飲酒在2杯以上,則算過量。每天1~2杯只是上限。對那些想靠喝酒降低冠心病危險的人,他們的建議是每星期1到3杯。
如果你本來滴酒不沾,那麼是不是從此應該開始喝點酒呢?也未必。適量的喝酒只對那些得冠心病的危險性比較高的人,才可能有好處。這些人包括:有冠心病家族史、抽煙、高血壓、總膽固醇高於200、HDL低於35、男人在40歲以上、女人在50歲以上。如果你不屬於這個人群,喝酒可能對你沒有任何好處。特別是年輕的女性,她們一般已不容易得冠心病,因此喝酒不太可能再降低得冠心病的危險,反而有提高得乳腺癌的危險。
那麼應該喝什麼酒比較好呢?有一些研究表明喝葡萄酒似乎比喝其他酒更有助於降低冠心病危險。克拉茨基等人在1990年代發表對130,000名加州居民的調查結果表明,喝葡萄酒和啤酒得冠心病的危險性要比喝烈性酒低。在2002年11月的美國心臟協會的會議上,克拉茨基進一步報告說,那些每天喝葡萄酒的人,因冠心病死亡的危險性要比喝啤酒的人降低25%,比喝烈性酒的人降低34%(吸入的酒精量相同)。但是,由於喜歡喝葡萄酒的人一般來說其生活方式也更健康(例如不抽煙、飲食較平衡),因此很難說這種危險性的降低是否真正是葡萄酒引起的。不過,有多項生理、生化研究懧為葡萄酒含有一些有益健康的成分,可能的確是一種很好的選擇。
“不抽煙不喝酒”的金科玉律也許可以改成“不抽煙少喝酒”。適量的喝酒可能對某些人的健康是有益的,但是這不應該成為酗酒的藉口。喝酒過量仍然危害健康。
健康長壽的“秘訣”(1)
我們能否長壽?在我們進入老年時,是否能保持健康?很少有人不關心這些問題。在書籍中、報刊上,有關健康長壽的秘訣、建議、忠告隨處可見。有的是長壽者的經驗之談,有的是代代相傳的養生術,還有的實際上是推銷保健品的廣告。科學研究不以傳聞、軼事、個人經驗為依據,所以從生物醫學的角度看,這類秘訣並無參考價值。有時也會有生物醫學機構或專業人士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一些建議。這些建議,有的是對某些傳統說法的肯定,有的則是根據新近的科學研究成果。這些“科學”建議的可靠性究竟如何呢?
避免“慢性自殺”
顯而易見,健康長壽的前提是避免夭折。任何自殺性的舉動,例如酒後開車,都大大降低了長壽的可能。這一點不難明白。人們難以懧識和避免的是那些慢性自殺式的生活習慣,例如吸煙。無數的證據表明吸煙不僅損害呼吸系統,導致呼吸道疾病,而且會大大增加得癌症(特別是肺癌、口腔癌、食管癌)、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症等多種疾病的機會,是導致死亡的頭號因素。平均來說,吸煙將使吸煙者少活12年,並在生命的晚期備受疾病的折磨。因此,有關健康長壽的第一條、也是最可靠的秘訣就是:戒煙,越早越好。一面繼續吸煙一面尋找健康秘訣是自相矛盾的。
另一種慢性自殺是酗酒。酒醉不僅增加了發生事故導致夭折的機會,而且長期過量飲酒將會永久性地損害大腦、中樞神經、肝臟、心臟、腎和胃。我在《小酌可以清心》一文中說明了,與吸煙不同的是,適量的飲酒對健康並無危害,甚至有研究指出,飲用適量的紅葡萄酒可能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根據美國國家科研委員會的建議,每天飲酒量應低於相當於40毫升純酒精。
合理的飲食
我們長著用於研磨的臼齒表明我們適應草食,長著用於撕咬的犬齒和有數種氨基酸無法自身合成表明我們適應肉食,長著一雙能分辨豐富色彩的眼睛表明我們適應於吃果實,總而言之,我們天生是雜食性的動物,能夠消化、吸收幾乎所有的食物,而我們的健康也依賴於多種營養素。避免營養不良是健康長壽的必要條件。每個人都需要一定量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但是由於每個人的遺傳素質不同,所需的量也會不同,而且在不同的年齡,對營養的需求也會發生變化。最常見的營養不良是蛋白質吸入量過低而碳水化合物吸入量過高,以及缺乏某種維生素或礦物質。保證營養的最有效方法是平衡的飲食,而不是寄希望於“保健品”。
在現代社會,我們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營養過剩。許多動物實驗結果表明,在保證充足營養的條件下,限制食物中的熱量供應能延長動物的壽命。那些進食的熱量被限制在只有一般膳食的70%的動物(也就是隻吃■分飽)的平均壽命延長了40%。用多種動物做實驗都得到了類似的結果。但是這是否也適用於人類還不清楚,而且要經常處於半饑餓狀態也不是一種有吸引力的選擇。不過,由營養過剩導致的肥胖卻的確值得我們的警惕。許多證據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對葡萄糖的耐受性也降低,即周圍組織從血液中吸收葡萄糖的效率減低。血液中的葡萄糖平衡是受胰島素調控的,這一過程的效率下降,血糖的含量也隨之升高,從而出現糖尿病。肥胖和缺乏鍛煉是老年人出現葡萄糖耐受性不良的最重要因素。改變飲食中熱量含量能逆轉這個老化過程。一項研究表明,老年人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被降低到以前的85%時,其身體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和胰腺的功能都增強了,即對葡萄糖耐受性增強了。另一項對325,000名30歲以上不吸煙者的調查表明,體重指數與死亡率存在顯著相關性。體重指數越高,死亡的風險越大。大多數肥胖者要比瘦者高出30%到100%的死亡危險。在85歲以上的男人中,基本上已不存在肥胖者。
某些食物成分能夠加速衰老過程。許多食物都有很高的膽固醇含量。這種脂肪是製造激素和細胞膜的必需原料,但是它同時也刺激動脈管壁粥樣小瘤的形成,會導致動脈管的堵塞。過量的動物性脂肪和機制糖被懧定與多種致命的慢性病,特別是心血管疾病有關。這一點幾乎已成為常識,市場上因此出現了多種無脂肪或無糖份的“健康食品”。但是這些“健康食品”往往以合成的替代物代替脂肪或機制糖。這些替代物是否真是健康的,則還不清楚。
另一方面,我們也經常在報刊上見到某種食物成分能夠延緩衰老的說法。許多食物被懧為含有能防止癌症、心臟病的成分,例如植物纖維防止結腸、直腸癌,胡蘿蔔防止肺癌,豆類防止乳腺癌,煮熟的西紅柿防止前列腺癌,綠茶和紅葡萄酒防止多種癌症和心臟病,等等。這些說法往往只是根據某些普查以及實驗室裡體外實驗、動物實驗的結果,未必十分可靠。即使有充分的證據表明這些食物可以降低某些人得某種疾病的危險性,也未必人人適用,因為每個人的遺傳特性是不同的。
底線是,我們沒有必要為了長壽而忍饑挨餓或專吃某種食品,但應該盡量適應低脂肪和營養豐富,特別是含豐富蔬菜和水果的飲食結構。
適當的鍛煉
在進入中年以後,人體骨質就開始逐漸喪失,最終會出現骨質疏鬆症。同時,肌質也逐漸喪失20%~40%,而出現肌肉萎縮。這二者合在一起,使得老年人很容易發生骨折,特別是髖骨骨折。某些藥物能夠防止骨質喪失,但是更簡單而有效的辦法,是在骨質開始喪失之前,通過吃高鈣質的膳食和鍛煉讓身體獲得盡可能多的骨質,因而延緩了骨質喪失的過程。在年輕時候起即加強鍛煉和補充鈣質,能夠大大減低骨質喪失的危險性。即使在骨質開始喪失後,鍛煉也能延緩骨質喪失的速度,甚至增加骨質。一項研究表明,一組老年婦女在鍛煉一年後,其骨中礦物質密度增加,而未鍛煉的對照組則出現顯著的下降。鍛煉也能防止甚至逆轉肌肉萎縮,我們終身都具有讓已有肌肉增加體積和強度的能力。我們在前面已提到衰老伴隨著葡萄糖忍耐性不良,而鍛煉已被顯示能夠增強對血糖的忍耐性,從而防止糖尿病。鍛煉還能夠減少體內膽固醇和脂肪含量,降低血壓,刺激毛細血管的生長,因而能夠減輕患冠狀動脈疾病的危險性。不管是年輕人、中年人還是老年人,鍛煉都能提高血漿中多種激素的濃度,其中某些激素(例如生長激素)已知有明顯的抗衰老作用。
但是鍛煉的效果與鍛煉的方式有關。在實驗室裡對老年人的研究表明,高重複性的、低強度的體操式鍛煉的效果明顯不如低重複性的、高強度的耐力式鍛煉。不過,任何方式的鍛煉都有勝於無。每天散步30分鐘的老年人的健康狀況也明顯強過不活動的老年人。定期散步的老年人不僅有整體上較低的死亡率,而且散步的距離與死亡率成反比。不過必須指出,體育運動員並不比別人更長壽。鍛煉可能並不能延長壽命,但它能使人健康,從而大大改善老年的生活品質。
 健康長壽的“秘訣”(2)
但也必須注意,鍛煉過度是有害的。它不僅能導致身體的損傷,還可能在分子水平上造成傷害。對20名從事激烈運動(每天鍛煉10小時,持續30天)的男人的研究表明,其DNA氧化損傷的速度增加了33%。另一項體外實驗顯示,暴露在極度氧化環境下的人體細胞無法修復線粒體DNA的損傷。因此,鍛煉過度很可能增加了線粒體DNA的氧化損害程度,從而危害人體健康。
放鬆的、有智慧的生活
西方有句諺語:40歲以後不當傻瓜就當醫生。換句話說,在進入中年以後,有的人仍然對自己的身體健康漠不關心,而有的人則非常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注意保重身體本來是好事,它有助於採用合理的飲食和鍛煉,並盡早發現、治療疾病。但是,如果對身體狀況的關注成了一種無法擺脫的、不由自主的煩惱,引起了焦慮和緊張,卻是健康的大敵。在緊張的狀態下產生的生物化學因子(例如腎上腺素)能夠增加多種疾病的危險,例如損傷大腦神經細胞,刺激腫瘤增生,引發冠心病。不良的心理狀態也能降低免疫抵抗力。的確,長期處於緊張狀態下的人平均來說有更高的死亡率,而感覺自己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不管是真實的還是假想的),是健康長壽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們無法完全避免緊張因素,特別是在中年以後,退休、配偶的死亡和其他社會環境的變化,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緊張因素。但是我們能夠學會恰當地處理緊張的局面,盡量過著放鬆的生活。
西方還有一句諺語:學者越老越聰明,文盲越老越愚蠢。艾茲海默症(老年痴呆症)是對老年健康的最大威脅之一,在85歲以後,幾乎一半的人會表現出某種痴呆跡象。艾茲海默症受多種遺傳和環境因素的影響,其中一個令人驚訝的因素是教育。多項研究表明,高學歷者患艾茲海默症的幾率較低,而缺乏教育則增加了老年痴呆的危險。其原因可能是教育能夠刺激大腦神經元形成更多的突觸,因而減輕了艾茲海默症的破壞程度。環境對中樞神經突觸的數目的影響以在青春期之前最為顯著,但是在其他時期包括老年時期,同樣能起作用。“活到老,學到老”,是健康長壽的又一秘訣。
躲避陽光
陽光是生命的源泉,它對我們的身體健康也有直接的益處:陽光中的紫外線能夠將皮膚中的麥角甾醇轉化成維生素D2。但是紫外線能夠破壞皮膚細胞中的DNA和其他生物分子,引起基因突變,從而增加致癌的可能性。皮膚癌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它被懧為是因為皮膚過度暴露在陽光下引起的,特別是對淺膚色的人影響更大。此外,紫外線輻射也是皮膚老化的主要因素。因此,防止皮膚癌和皮膚過早老化的關鍵是避免暴露在陽光下,盡量不要在太陽輻射最強的時候在戶外活動,使用遮陽用具,以及在皮膚暴露的身體部位塗抹防曬霜。
健康長壽的關鍵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是要長期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困難的。人們總是盼望能發現一種延緩衰老、甚至返老還童的靈丹妙藥。這種心態滋生了一個巨大的保健品市場。但是目前沒有任何療法、食品、藥物已被證實能夠抗拒衰老或延長壽命。由於人類衰老因素、機制極度複雜,未來能夠發現返老還童的靈丹妙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迷信某種保健品,最多隻能起到心理安慰的作用,卻浪費了時間、金錢,甚至可能由於副作用而損害身體。如果因此而無視、放棄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是等於放棄了獲得健康長壽的可能性。一個人的健康狀況和壽命是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和偶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可能保證每一個人都健康長壽,但是在目前,卻是保證大多數人健康長壽的最可靠的途徑。
正確懧識營養素
“補”與“不補”,“缺”與“不缺”常常是人們難以把握的選擇,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營養攝入,首先要正確懧識營養素。
難捨脂肪的美味
在食物缺乏的年代,“有油水”成為富裕生活的標誌之一,至今人們仍然愛說“富得流油”。以前人們並不知道脂肪對身體有何用處,只知道它能使食品變得美味可口。後來生物醫學家發現脂肪是體內儲存能量的物質,並參與多種重要的生命活動,對兒童的發育尤其重要。體內的脂肪多數是人體自身合成的,但也有些種類的脂肪人體無法合成,必須從膳食中吸收,因此脂肪被列為必需營養素。
脂肪攝入過多不利健康
近百年來,生物醫學家才逐漸意識到,脂肪也有對身體健康不利的一面,我們平時喜歡吃的東西,未必都是好東西。1908年,科學家觀察到,用肉、全脂牛奶和蛋作為食物喂養兔子,會使脂質在兔子的動脈管壁中逐漸沉積下來,使血管變窄,血流不暢,患上動脈粥樣硬化症。1913年,這種沉積在血管中的脂質被確定為是膽固醇。
1916年,一名在爪哇工作的荷蘭醫生蘭根(CorneliusdeLangen)發現,和荷蘭殖民者相比,印尼原住民的血液中膽固醇含量較低,而得心臟病的比例也較低。他猜測血液中膽固醇的含量可能與患心臟病的風險有關。他懧為這與飲食習慣有關係。印尼原住民的飲食以素食為主,而荷蘭人則吃大量的肉類和奶製品。蘭根注意到,那些放棄了本民族的飲食習慣、採納荷蘭式飲食的印尼人,其血液中膽固醇含量和患心臟病的比例也都跟著上升了。
但是蘭根的發現發表在一份鮮為人知的醫學刊物上,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40多年後,這個問題才再度引起人們的注意。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醫學家在斯堪的納維亞諸國做調查時發現,在戰爭期間,因心臟病而死亡的人數大大減少了。這是不是和戰爭期間實行食品定量配給制,人們難以吃到肉類、蛋和奶製品有關呢?與此同時,其他研究者也發現,心臟病發作的病人,其血液中膽固醇含量要比一般人高。
從那以後,已有無數的研究結果將高脂飲食、血膽固醇的含量和心臟病發病率這三者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在那些人群中血膽固醇平均含量偏高的國家、地區,心臟病是導致死亡的頭號疾病,而在那些血膽固醇平均含量較低的國家、地區,卻很少有人患心臟病。那些心臟病風險高的國家、地區,其飲食中往往含有大量的脂肪。但是,人們也注意到,有些國家、地區的飲食中也含有較高的脂肪,而心臟病發病率卻很低,例如希臘人和因紐特人(舊稱愛斯基摩人),這是為什麼呢?
不同類別的脂肪功效有差異
原來脂肪種類繁多,不可一概而論。脂肪是由脂肪酸和甘油結合而成的。脂肪酸是主要由氫和碳原子組成的長鏈,根據其結構可以分成三大類:鏈條上每一個碳原子都盡可能多地與氫原子接合,達到“飽和狀態”的,稱為“飽和脂肪酸”;有的脂肪酸的鏈中間,少了一對氫原子,處於“不飽和狀態”,稱為“單不飽和脂肪酸”;有的脂肪酸少了多對氫原子,就叫做“多不飽和脂肪酸”。根據氫原子的缺失位置,多不飽和脂肪酸又分成歐米伽-3和歐米伽-6兩類。食物中的飽和脂肪酸主要來自動物產品和某些植物油(包括椰子油、棕櫚油和可可油),不飽和脂肪酸主要來自植物油和海產品,其中橄欖油、菜籽油、花生油等富含單不飽和脂肪酸,大豆油、芝麻油、玉米油、葵花籽油等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
不飽和脂肪酸根據碳鏈上氫原子的位置,又可以分成兩種,如果氫原子都位於同一側,叫做“順式脂肪酸”,鏈的形狀曲折;如果氫原子位於兩側,叫做“反式脂肪酸”,是直鏈。食物中的不飽和脂肪酸主要是順式的,動物脂肪有一小部分是反式的。人們在用化學方法對油進行加工時,有時會通過氫化作用給多不飽和脂肪酸加上氫原子,新加入的氫原子位於兩側,變成了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比較穩定,便於保存。反式脂肪酸的性質類似於飽和脂肪酸。
膽固醇的情況也很複雜。膽固醇和脂肪酸都屬於脂質,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用於組成細胞膜、生產類固醇激素和膽汁酸以及執行其他重要的生理功能。我們體內的膽固醇,一部分是在肝臟內自己合成的,另一部分則從食物中直接吸收。只有來自動物的食物才含有膽固醇,例如蛋、肉、肝、奶、海產品等。來自植物的食物不含膽固醇。
體內合成和從食物中吸收的膽固醇無法在血液中溶解,它們要藉助於一種由磷脂和蛋白質組成的載體——脂蛋白來運輸。脂蛋白主要有兩種:低密度脂蛋白(簡稱LDL)和高密度脂蛋白(簡稱HDL)。大多數膽固醇由LDL攜帶,如果血液中LDL-膽固醇含量過高,就會慢慢地在動脈管壁沉積下來,形成粥樣小瘤,導致動脈硬化。因此LDL-膽固醇有時被稱為“壞”膽固醇。而HDL-膽固醇則被稱為“好”膽固醇,它能夠把血中膽固醇送回肝臟,甚至清除動脈管壁中沉積下來的膽固醇,防止粥樣小瘤的形成。
食物中的飽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能促使身體合成更多的膽固醇,而不飽和脂肪酸卻會降低血膽固醇的含量。多不飽和脂肪酸會同時降低“壞”膽固醇和“好”膽固醇的含量,而單不飽和脂肪酸在降低“壞”膽固醇含量的同時,卻不影響“好”膽固醇的含量。希臘人飲食中的脂肪主要來自橄欖油,這是一種單不飽和脂肪酸,因此有人懧為這是希臘人心臟病發病率低的因素。
因紐特人心臟病發病率低則可能另有原因。他們以魚為主食,魚富含歐米伽-3多不飽和脂肪酸。有些研究表明歐米伽-3脂肪酸能降低“壞”膽固醇。另有些研究表明,另一種多不飽和脂肪酸——歐米伽-6脂肪酸——也能降低“壞”膽固醇,但是同時也降低了“好”膽固醇。大豆油、玉米油所含的亞油酸屬於歐米伽-6脂肪酸。
植物油(例如大豆油、菜籽油)也含有歐米伽-3脂肪酸,但是種類和魚油不一樣。魚油含的歐米伽-3脂肪酸為二十碳五烯酸(簡稱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簡稱DHA),而植物油的歐米伽-3脂肪酸為α-亞麻油酸(簡稱ALA)。EPA和DHA的作用被懧為強於ALA。美國心臟協會在2003年發布的報告指出,已有比較充分的證據表明EPA和DHA能夠有效地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每天攝入0.51.8克的EPA+DHA能顯著地降低心臟病死亡率。每天攝入1.53克的ALA似乎也有益處,但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脂肪食用學問多
看到這裡,你可能頭都大了。這麼多種的脂肪酸,這麼多的術語和信息,讓人無所適從。能不能給個簡單的指南呢?一方面要避免攝入飽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以預防心血管疾病;另一方面,適當地攝入不飽和脂肪酸,特別是來自魚的歐米伽-3脂肪酸,似乎對心血管又很有保健作用。美國心臟協會的建議是,所有的成年人一周至少要吃兩頓魚,特別是比較肥的魚,例如三文魚、沙丁魚、金槍魚、鯡魚、鯖魚、鱒魚。對冠心病病人,建議每天攝入約1克的EPA+DHA,最好是由吃魚攝入,也可考慮服用魚油膠囊,對此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魚油膠囊屬於保健品,其質量難以保證,而且攝入過多,有引起出血的危險。
經常吃魚看來是個好習慣。不過,必須注意,由於水域受到污染,一些魚類體內的汞和其他環境毒素含量過高,有慢性中毒的危險,特別是像鯊魚這種處於食物鏈頂端的大型魚類,體內更容易累積毒素,應盡量避免食用。美國心臟協會懧為,兒童、孕婦和哺乳期婦女因為吃魚導致汞中毒的風險增大,不過他們患心臟病的風險本來就很低,無需通過吃魚來預防。但是對中、老年男人和絕經期婦女,吃魚避免心臟病的益處超過了汞中毒的風險。讓所吃的魚的種類多樣化,是減少汞中毒的風險,又增加歐米伽-3脂肪酸攝入的最佳方式。
你會缺乏維生素和礦物質嗎?
除了從食物中吸收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這些需求量比較多的營養素,我們還需要兩類需求比較少的營養素,才能保證身體正常的生長、發育、新陳代謝和健康。其中一類是有機物,即各種維生素,一類是無機物,即各種礦物質。
人體必需的維生素共有13種,分成脂溶性和水溶性兩類。脂溶性維生素包括維生素A,E,D和K四種,它們不溶於水,但溶於脂肪,可儲存在體內脂肪組織和肝臟中。由於它們能在體內存儲,所以你不必每天都要從食物中吸收它們,如果攝入太多,在體內累積起來,反而可能產生危害。水溶性維生素包括維生素C和各種B族維生素:維生素B1(硫胺)、維生素B2(核黃素)、煙酸(維生素B3)、泛酸、維生素B6、生物素(維生素H)、葉酸、維生素B12(鈷胺素)。這些維生素可溶於水,一般不在體內儲存(個別的可少量儲存在腎、肝中),所以每天都需要從食物中攝取,也不容易因為過量攝入而造成危害,因為多餘的部分將溶在水中隨著尿液排出體外。
人體必需的礦物質也有兩類: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常量元素在體內的含量比較高(占體重0.01%以上),每天需求量在100毫克以上,包括鈣、氯、鎂、磷、鉀、鈉、硫。微量元素在體內的含量比較低(占體重0.01%以下),每天需求量不足100毫克。鐵、碘、銅、錳、鋅、鈷、鉻、鉬、硒、鎳、氟、硅、錫、釩、硼等。人體對它們的需求量雖然很低,有的低到不到50微克,但是它們對人體的健康同樣非常重要。
這些維生素和礦物質都是人體無法自己合成的,必須從飲食中攝入。有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在食物中的含量非常豐富或人體對其需求量很少,從日常飲食中能夠得到充分的滿足,我們不必擔心會缺乏它們,例如泛酸、生物素、維生素B6、維生素K、磷、鈷、錫、硼、硅、鎳、釩等。我們沒有必要特地去補充這些維生素和礦物質,因此無需在意它們。
相反的,有些維生素和礦物質容易因為從飲食中攝入不足而影響健康。它們才是值得我們特地關注,注意補充的。
維生素A
維生素A與正常視力、細胞生長、生殖、胚胎發育和免疫功能有關。如果長期缺乏維生素A,眼睛會最先受到影響,黃昏時看不清東西(夜盲症)、眼睛角膜乾燥(乾眼症)或軟化(角膜軟化症)。另一個典型的癥狀是毛囊性角質化過度症,上皮組織特別是皮膚會製造過多的角蛋白,導致皮膚乾燥。此外,呼吸道、耳朵等容易發生感染。
蔬菜水果中的胡蘿蔔素在體內能被轉化成維生素A。
成年人每日膳食攝入推薦量(簡稱RDA,據美國醫學科學院,下同):男性3000國際單位,女性2310國際單位。
維生素A攝入過量導致畸胎和肝中毒,成年人限量為10000國際單位。
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包括肝臟、乳製品、雞蛋和魚,富含胡蘿蔔素的食物包括深色水果和葉子蔬菜。
維生素B1
維生素B1參與糖代謝和氨基酸代謝。缺乏維生素B1會導致“腳氣病”,出現手足麻木、軟弱無力、疼痛、腱反射消失等癥狀。
成年人RDA:男性1.2毫克,女性1.1毫克。
富含維生素B1的食物包括糙米面、瘦肉、大豆、花生等。
維生素B2
維生素B2參與體內一些重要的氧化還原反應,對細胞呼吸至關重要。缺乏維生素B2會出現口角炎、脣炎、舌炎、陰囊炎等癥狀。
成年人RDA:男性1.3毫克,女性1.1毫克。
富含維生素B2的食物包括乳製品、肝臟、肉類、麵粉製品、花椰菜、蘑菇、菠菜等。
煙酸
煙酸參與體內許多重要的氧化還原反應,對能量代謝至關重要。缺乏煙酸會導致糙皮病
成年人RDA:男性16毫克,女性14毫克。攝入煙酸過多會在15~30分鐘內使臉部發紅,大約持續半小時後逐漸消失。
富含煙酸的食物包括肝、腎、肉類、蛋、酵母、米糠等。蛋白質中的色氨酸在體內能轉化成煙酸。
葉酸
葉酸與氨基酸和核酸的代謝有關。缺乏葉酸會產生巨細胞性貧血。懷孕早期缺乏葉酸會使胎兒神經管發育缺陷。
成年人RDA:男性400微克,女性400微克,孕婦600微克,哺乳期500微克。
富含葉酸的食物包括綠葉蔬菜、豆類、肝。食物在烹飪後大部分葉酸都已失去,而且食物中的葉酸只有大約一半能被吸收。因此不容易從食物中獲得足夠量的葉酸。準備懷孕的婦女和孕婦應口服含葉酸的制劑以防止嬰兒缺陷。
維生素B12
維生素B12參與體內幾種重要的生物化學反應,與核酸代謝有關。缺乏維生素B12會導致惡性貧血。
成年人RDA:男性2.4微克,女性2.4微克,孕婦2.6微克,哺乳期2.8微克。
維生素B12隻存在於葷食中,富含維生素B12的食物包括肝臟、肉類、蛋。素食者如果不補充維生素B12將會出現維生素B12缺乏症。
維生素C
維生素C與維持結締組織的正常代謝有關,也是保護性抗氧化劑。缺乏維生素C時發生壞血症,可產生牙齦、粘膜、皮膚和身體其他部位的出血、滲血。
成年人RDA:男性90毫克,女性75毫克,孕婦85毫克,哺乳期120毫克。
過量吸收維生素C會導致胃腸紊亂和腎結石,每天不宜超過2000毫克。
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包括新鮮蔬菜和柑橘類水果、草莓、西瓜等。容易在儲存、烹調中被破壞。
維生素D
維生素D促進腸內鈣、磷吸收,同骨骼、牙齒的正常鈣化有關。缺乏維生素D兒童易患佝僂病,成人易患軟骨病。
成年人RDA:男性5微克,女性5微克。
攝入維生素D過多會導致血鈣過多症,每天不宜超過50微克。
紫外線可以刺激皮膚合成維生素D,曬日光是獲得維生素D的最簡單辦法。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包括魚肝油、卵黃。
維生素E
維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缺乏維生素E可引起肌肉萎縮、不育、流產等。
成年人RDA:男性15毫克,女性15毫克。哺乳期19毫克。
富含維生素E的食物包括植物油、蔬菜、水果、堅果、肉類。

對血液凝固、肌肉收縮、神經傳導、骨骼與牙齒的形成至關重要。缺鈣會導致骨質疏鬆。
成年人RDA:1000毫克,50歲以後1200毫克。
鈣攝入過量會導致腎結石、血鈣過多症。每天不宜超過2500毫克。
富含鈣的食物包括奶製品、豆腐、深色葉子菜、花椰菜等。

血紅蛋白和多種■的成分。缺鐵會導致貧血。
成年人RDA:男性8毫克,女性50歲以前18毫克,50歲以後8毫克,孕婦27毫克,哺乳期9毫克。
攝入過量導致腸胃功能紊亂,每天不宜超過45毫克。
富含鐵的食物包括內臟、豬肉、牛肉、豆類、菠菜、堅果。
我們有必要吃複合維生素片嗎?
和中國一樣,保健品(在美國稱為“膳食補品”)在美國也有龐大的市場,一年的銷售額達230億美元,其中主要是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的複合維生素片。超過一半的美國人經常吃這類產品。這種風氣也逐漸傳到了中國。在目前中國市場上,也開始流行複合維生素產品,有的是進口的,有的是國產,更有的號稱是針對中國人的飲食缺陷量身訂作的“黃金搭檔”。在各色各樣虛假保健品被揭露、打擊之後,至少還有些醫學依據的維生素產品有可能會在中國保健品中也占據主導地位。
人體需要吸收足夠量的13種維生素和多種礦物質才能保證有充足的營養,缺乏當中的任何一種都會導致營養不良。所謂複合維生素片就是含有人體每天最低需求量的這些維生素、礦物質中的大部分或全部。複合維生素片在上個世紀40年代出現以來,就一直是保健品市場上的寵兒。沒有人會否懧吃複合維生素能夠避免營養不良,但是大多數吃複合維生素的健康人並無這方面的需求,他們是想要獲得更好的健康、精力,預防和治療慢性病。那麼吃複合維生素片是否真能做到這一點呢?
堅持吃複合維生素片的人往往也是那些更注意飲食和鍛煉,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的人,因此簡單地對他們進行研究,把他們和不吃複合維生素片的人做對比,是難以得出可靠的結論的。醫學研究的金標準是隨機的對照臨床試驗。不幸的是,研究維生素(含礦物質,下同)和慢性病的臨床試驗中,能符合這一標準的研究很少。大多數這類研究的結果並沒能給出明確的結論。
維生素也不是多多益善,吸收過量會導致各種疾病乃至中毒。一片複合維生素片一般來說含有人體每天對維生素的最低需求量,似乎沒有過量的危險。但是現在市場上已有許多加工食品都添加了維生素和礦物質,例如食鹽中添加碘,牛奶中添加維生素D,麵粉中添加硫胺、核黃素、煙酸和鐵。那麼,再吃複合維生素片導致某種維生素過量的危險就不可忽視。有研究表明,吃硒、β胡蘿蔔素和維生素E會增加老年人得食道癌的幾率,吃維生素D和鈣則會增加得腎結石的風險。在一項臨床試驗中,有一組吃複合維生素片的試驗者得前列腺癌的比例較高。不過,這些都是初步的研究,還不是定論。
因此,在2006年5月15至17日由美國國家衛生院召開的“複合維生素補品和慢性病預防”會議上,專家們在審閱了有關臨床研究後,得出了一個不是結論的結論: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證據來推薦或反對普通人群服用複合維生素片,對複合維生素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還需要做進一步的研究。
不過,某種維生素對某些特定人群的作用和副作用卻已經有了比較確鑿的證據。懷孕早期孕婦缺乏葉酸會使胎兒出現神經管缺陷,因此育齡婦女應該每天補充600微克的葉酸加以預防(以免在發現懷孕的時候,已錯過了最佳預防期)。絕經期婦女同時補充鈣和維生素D能增加骨質密度和降低骨折的風險。患有中期老年性黃斑病變(可導致失明)的不吸煙成人推薦服用三種抗氧化劑(維生素C、維生素E和β胡蘿蔔素)和鋅。但是吸煙者則不應該吃β胡蘿蔔素(維生素A的前體),因為有證據表明定期吃β胡蘿蔔素片能夠增加吸煙者得肺癌的風險。
那麼,對那些已有了定期服用複合維生素片習慣的普通人來說怎麼辦?參加那個會議的專家並不反對他們繼續服用複合維生素片,其中有些人甚至支持服用複合維生素片,因為許多人的飲食並不平衡,複合維生素片能夠補充營養需求。
也就是說,如果你吃複合維生素片的話,應該是抱著避免營養不良的目的。為了這個盲目的目的,要吃就要吃那些成分盡量齊全的製品,因為你不知道你的身體究竟缺哪一種維生素。每個人的身體對各種維生素的最低需求量是基本相同的,但是飲食中的富余與缺乏情況卻是各不相同的。國內有的維生素產品號稱是專門針對中國人營養改善的需要研製的“黃金搭檔”,據說根據中國營養學會的研究,知道中國人不缺和缺乏哪一種維生素,有的維生素中國人需要補充,有的不需要云云。中國幅員如此遼闊,生活習慣如此多樣,各個地區、各個家庭、乃至每個人的飲食習慣都各不相同,怎麼可能會有一個統一的需求?因此,定期服用複合維生素片並不是適合所有人的保健方式。
維生素並非多多益善
目前市場上的“保健品”,有的是像核酸營養品之類已知對身體健康沒有任何好處甚至有害處的假保健品;有的其保健價值有一定的實驗依據,但是還沒有定論,例如從西紅柿、銀杏、葡萄之類的食物提取出來的物質,算是灰色區域的保健品;還有的其營養價值是有定論的,例如維生素、微量元素,但是也只是對缺乏它們的人有用,而且應當適量補充,不應過量。
但是有些“營養專家”卻鼓吹大劑量服用維生素會有神奇的保健效果。例如一度非常流行的一些所謂健康指南,在各種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健康忠告中,補充維生素抗病、治病就是常見的一條,號稱每天補充維生素C和B能提高免疫力,“感冒、扁桃腺炎、發燒什麼也沒有”,更有聲稱大劑量補充維生素能夠防癌的。
這種說法源於美國著名化學家鮑林,他曾經極力提倡每天服用大劑量的維生素C預防感冒、抵抗衰老、防止癌症。醫學界對維生素C每日推薦量是60毫克,而鮑林的推薦量是每天服用10克。據說他本人身體力行,每天至少服用12克維生素C。1994年鮑林以93高齡死於前列腺癌,臨死前他聲稱每天服用大量維生素C使癌症推遲了20年發作,這個說法當然無法驗證。這種“維生素C療法”雖然遭到國際醫學界的批評,但由於鮑林的名氣,在醫學界之外影響很大,大眾報刊上經常刊載。國內那些據說由醫學專家撰寫的健康指南,其實就是根據報刊上真假莫辨的科普小文章拼湊而成。還有的人將鮑林樹立成反抗僵化的醫學權威的英雄,聲稱時至今日,美國和世界各國的許多專家學者已經承懧或接近承懧鮑林的觀點,有許多新的證據表明鮑林的看法是有道理的,“權威”的觀點未必是正確的,而批評鮑林的人,乃是一味沿襲一二十年前的舊說,質問這究竟是不了解新情況呢還是對鮑林存有偏見?
事實又是如何呢?醫學界並沒有簡單地否定鮑林的觀點,一方面指出鮑林及其追隨者用以證明大劑量維生素C益處的研究經不起推敲,另一方面也設計出更嚴密的試驗進行驗證。醫學上公懧最有說服力的試驗是有安慰劑(假藥)做為對照的雙盲試驗。迄今至少有30個雙盲對照試驗對大劑量維生素C能否預防感冒進行了驗證,結果毫無例外都是否定的:每天大劑量服用維生素C並不能預防感冒。其中,大部分臨床試驗結果表明大劑量維生素C不能減輕感冒癥狀,個別結果表明它能夠輕微地減輕感冒癥狀,但不具有臨床價值。
研究大劑量服用維生素C對癌症的影響的臨床試驗結果也令人失望。美國梅約醫療中心曾經進行了三項雙盲對照試驗,發現大劑量維生素C對治療癌症並無益處。鮑林的學生亞瑟·羅賓遜曾在1973年與鮑林一道創建鮑林醫學研究所並任所長,但是他在做動物試驗時發現,服用鮑林推薦量的維生素C的老鼠反而更容易患某些癌症。鮑林獲悉這個結果後,採取了很不具有科學精神的做法:他將羅賓遜解雇,殺掉實驗動物,沒收實驗數據,銷毀實驗結果。
可見,大劑量服用維生素C能夠預防疾病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相反地,過量服用維生素C會有副作用,例如導致腹瀉或增加得腎結石的風險。值得指出的是,鮑林鼓吹大量服用維生素C有其商業背景:世界上最大的維生素C片廠家是其研究所的最大捐助者。
維生素C被懧為能有效地清除細胞中的過氧化物自由基。自由基是人體新陳代謝過程中產生的高度活潑的小分子。環境因素(例如陽光輻射、吸煙)也會帶來自由基。它們能攻擊細胞中的遺傳物質、蛋白質等生物分子,對細胞、組織造成損傷,這被懧為是導致衰老的重要因素。因此那些具有清除自由基能力的所謂抗氧化劑,就被懧為有益身體健康乃至能抗衰老。動物實驗表明維生素C能減少脂肪的過氧化。但是在過量鐵質的環境中,或者在氧化反應過程中加入維生素C,卻能刺激自由基的生成。有一項研究表明,每天服用超過500毫克的維生素C反而會增加遺傳損傷。
維生素E作為抗氧化劑的名聲可能比維生素C還大。維生素E被懧為能夠插入到細胞膜中,保護細胞膜中的主要成分脂肪酸不被氧化。幾年前有一項對數千名美國婦女所做的研究表明,每天服用25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E似乎能使心血管疾病發病率降低40%。這個結果被媒體廣泛報道後,一度引起搶購維生素E的熱潮。許多保健品廠家也把維生素E做為提高免疫力、抗癌、抗衰老的靈丹妙藥來宣傳。實驗表明,在線蟲的食物中添加維生素E能夠顯著地延長線蟲的壽命。但是對果蠅的實驗卻出現了有意思的結果:如果食物中維生素E的含量為每毫升5微克,能顯著延長果蠅的壽命,但是如果維生素E的含量增加到每微升25微克,果蠅的壽命反而縮短了。這表明維生素E所起的作用與其用量有關,多了反而不好。維生素E存在於天然食物中,人們從正常飲食中每天吸收的維生素E大約是14國際單位,但是許多人(大約25%的美國人口)每天固定服用一片維生素E片。一片維生素E片的最低含量是100國際單位,常見含量是400國際單位。如此高劑量的維生素E是否真的對健康有益呢?
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國際研究表明,過量地服用維生素E有害無益。他們分析了1993到2004年間19項涉及135,967人的有關維生素E與健康關係的數據,發現每天服用維生素E不高於150國際單位並無壞效果,甚至還可能有益健康。但是過了這個量以後,服用維生素E的人的死亡率開始逐漸高於不服用維生素E的對照組,45年間死亡率大約高出5%。在達到每天400國際單位後,出現了較顯著的增加。
為何過量的維生素E對健康有害無益?對此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人類的生命活動離不開維生素,但是這不等於維生素是多多益善。其他有益健康的營養素或別的什麼東西也是如此。但人們迷於追求健康保健,惑於保健品廠家的宣傳,卻往往忘了這個粗淺的道理,幻想出現靈丹妙藥的奇跡,結果適得其反。
我們需要補鈣嗎?
人體要正常地運轉,除了需要從食物中吸取水、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維生素,還需要多種礦物質。其中需求量最大的礦物質是鈣,大約占了體重的2%。體內98%的鈣都用於組成骨骼。
看上去死氣沉沉的骨骼其實是一個活生生的動態系統,不斷地發生著新舊更替:在骨的表面,成骨細胞不斷地吸收鈣製造新的骨組織,而舊的骨組織則不斷地被破骨細胞破壞掉。在少年兒童時期,新生的骨組織遠多於被破壞的骨組織,鈣的淨吸收量能達到60%,骨骼也因此不停地增長。到20歲左右,骨骼的增長停止了,骨吸收的鈣量逐漸減少,不過仍多於喪失的鈣,骨質因此變得越來越密,直到30歲左右,達到了最大值。
從30多歲開始,骨喪失鈣的速度逐漸高於吸收鈣的速度,從而導致骨質的減少。從40歲開始,幾乎所有的人都開始逐漸喪失骨質。如果在30歲之前沒有存儲足夠多的骨質,之後又沒有補充足夠的鈣,那麼隨著年齡的增長,骨質喪失越來越多,骨變得越來越疏鬆,最終無法支撐身體的重量,很容易發生骨折,就得了骨質疏鬆症。這是導致老年人殘廢和死亡的主要因素,大約一半的老人面臨這種危險。骨質疏鬆症的另一個後果是脊柱無法承受身體的重量,導致駝背,壓迫內臟。絕經婦女受骨質疏鬆症的影響更大,骨質疏鬆症的患者約80%為女性。
因此在人的一生各個時期,都需要保證能從膳食中吸收足夠量的鈣。根據美國醫學科學院制定的標準,青少年時期(9歲~18歲)對鈣的需求量最大,每天要攝入1300毫克。成年人(19歲~50歲)每天推薦量為1000毫克。由於對鈣的吸收能力隨著衰老而降低,所以51歲以上的成年人的每天推薦量又增長為1200毫克。孕婦對鈣的需求量顯然也要增加,但是由於孕婦從腸道吸收鈣的能力也增強,所以每天推薦量沒有增加,仍然是1000毫克。
鮮牛奶和酸奶是飲食中鈣的重要來源,一杯(240毫升)鮮奶或酸奶的鈣含量達300毫克。此外,豆腐、堅果和深綠色蔬菜(甘藍、花椰菜等)也富含鈣。但是大部分人並沒能從日常飲食中吸收足夠量的鈣,女性尤為明顯。因此,人們需要有意識地補鈣,有計劃地增加飲食中鈣的含量,例如每天喝3杯牛奶。但是對許多人來說,是很難長期實施這樣的飲食計劃的,那麼就可以考慮每天口服鈣片。
目前市場上賣的鈣片主要是兩種形式:碳酸鈣和檸檬酸鈣。碳酸鈣片比較便宜,含鈣量高(含40%),但是要有足夠的胃酸才能被吸收,最好在進食時或進食後不久胃酸分泌最高時服用。檸檬酸鈣比較貴,含鈣量低(含21%),不過不需要胃酸也能被吸收,比較適合胃酸分泌少的老年人。各個廠家生產鈣片質量不一定一樣,可以用一個簡單的辦法測試它們是否能被身體吸收:用一小杯溫水或醋溶解一片鈣片,看看是否能在30分鐘內幾乎全部溶解。
因為許多人誤以為天然的東西較好,所以市場上還有一些用牛骨粉、白雲石、貝殼粉做成的“天然”鈣片,但是這些“天然”鈣片可能含鉛、汞、鎘等有害重金屬,要避免服用,不要迷信“天然”的東西。
人體一次最多隻能吸收500毫克的鈣,因此不要買每片含量高於500毫克的鈣片,否則只是浪費。如果你需要一天補1000毫克的鈣,應分兩次各服500毫克的鈣片,而不要一次服1000毫克。有的人在吃了鈣片後會便秘,如果發生這種情況,可以嘗試改用一天多次服用小劑量的鈣片。
補鈣不是多多益善。每天攝入的鈣不宜高於2500毫克,否則有導致血鈣過高、損害腎臟、影響其他礦物質的吸收等危險。以前有人擔心高量攝入鈣會導致腎結石,最近也有一項調查表明那些每天服用鈣片的老年女性患腎結石的比率略有增加。不過,其他的研究表明高量攝入鈣反而降低了腎結石的風險。最常見的腎結石是草酸鈣腎結石,攝入草酸過多和飲水過少可能是形成腎結石的更主要因素。
人體要吸收、利用鈣,需要有維生素D的參與。一個人每天對維生素D的需要量為5~10毫克(200~400國際單位),但是人的皮膚受到紫外線照射後可以自己合成維生素D,無需從膳食中攝取。不過人體產生維生素D的效率和膚色深淺有關。膚色淺的人只要在陽光下照射15分鐘就能夠生成足夠一周需求的維生素D,膚色深的人則可能要用幾個小時才能達到類似的效果。如果你的膚色很深,或很少曬太陽,可以考慮服用維生素D片。維生素D也不是多多益善,如果每天的攝入量超過50毫克(2000國際單位),會危害健康。
然而,靠鈣片補鈣的效果並不像鈣片廣告所宣傳的那麼大。2006年2月美國研究人員發布了一項關於補充鈣劑、維生素D和骨折風險的研究報告。他們對36,282名50~79歲的絕經期健康婦女進行臨床試驗,將她們隨機分成兩組,一組每天口服1000毫克鈣(碳酸鈣片)和400國際單位維生素D,一組每天口服安慰劑,試驗時間平均持續7年。結果表明,補鈣組的髖骨骨質密度有略有增加(增加了1.06%),髖骨骨折的發生率平均減少了12%,不過後一數字被懧為不具有統計意義。補鈣對60歲以上的婦女的作用更顯著,補鈣組髖骨骨折發生率減少了21%。
硒--在必需和有毒之間
目前市場上出現了許多“富硒”食品、保健品,據稱是“抑制腫瘤之王”、“抗癌極品”,那麼硒究竟是什麼東西,真有那麼神嗎?
1935年,醫學界發現在黑龍江克山縣盛行一種地方性心肌病,病因不明,將之命名為克山病。該病在其他地方也有發現,但以克山縣最為嚴重,例如,1941年冬,克山病在克山縣城北12個村莊暴發,死亡達216人。1969年,受“文化大革命”的衝擊,劉東生院士和幾位研究地球化學、土壤學的研究人員被下放到克山縣研究克山病。經調查病區的水土,他們懧為病因是由於當地水土缺硒引起的。通過在飲食中補充硒,克山病在克山縣已經消失了,自1982年起至今未再發生過。
通過對世界其他地方的調查也發現,凡是體內硒的含量偏低的,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就高,反之則低,特別是對男性更是如此。硒是人體所必須的微量元素,是谷胱■■過氧化■的成分。這種■的作用是把體內代謝過程中產生的過氧化氫轉化成水。過氧化氫是一種活躍的氧化劑,在過氧化■由於缺乏硒而不能發揮正常作用時,體內會累積過氧化氫,從而氧化和損害身體組織。
因此我們的飲食不能缺乏硒。美國醫學部門建議每天從飲食中攝入的硒的含量為70微克。富含硒的食品包括海產、堅果、肉類等。人們從日常飲食攝入的硒含量大約為平均每天100微克。如果日常飲食不均衡,或者所在地區的水土缺硒,那麼可以考慮口服含硒藥片(例如亞硒酸鈉)適當地補充硒。然而,硒同時也是一種有毒元素,攝入過量會引起中毒,導致脫發、肝損傷、腸胃疾病、神經系統異常等等。美國醫學科學院懧為,硒的最低中毒量為每天900微克,每天從飲食和藥片中攝入的硒的含量若不超過400微克是安全的。
近年來,補充硒是否能預防癌症的問題引起了醫學界的關注。較著名的一個臨床試驗是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克拉克等人做的。他們對1312人進行了雙盲對照試驗,讓一半的人每天口服200微克硒,另一半人口服安慰劑。這個試驗的目的是要看看硒是否能夠減少皮膚癌的發生。1996年,克拉克等人對截止1993年12月,平均持續6.4年的試驗結果進行了分析,結果令人失望,服硒並不能減少皮膚癌的發病率。但是,他們注意到,服硒組其他癌症(包括前列腺癌、結腸直腸癌和肺癌)的發生率卻意外地出現了明顯的下降。
這個意外的結果似乎很有價值。然而,2002年,他們對平均持續7.9年的試驗結果再次進行了分析,結果又出現了變化,未能再發現服硒組的肺癌、結腸直腸癌發病率降低,而前列腺癌的發病率雖然降低了,也僅限於那些血液中硒的含量最低的人。顯然,這還需要進一步地研究才能得出結論。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已在2003年啟動了一項臨床試驗研究硒與前列腺癌發病率的關係。此外,中國有兩項臨床試驗表明,服硒可以減少營養不良的人群中肝癌和胃癌的發病率。
這些研究結果如果最終得到證實,也不過說明,如果人體缺乏硒,會導致某些癌症的發病率增加,因此適當補充硒有助於預防某些癌症。然而,這並不能說明服硒能夠治療癌症。一旦癌症已經發生,再來補充硒就已經太遲了。好比說,定期更換機油可以減少汽車拋錨的發生率,然而汽車一旦拋錨,再來更換機油是無濟於事的。生產、銷售“富硒”保健品的廠商有意混淆預防癌症和治療癌症的區別,把服硒可能預防癌症篡改成抑制、治療癌症,向癌症患者推銷,乃是一種欺詐行為。癌症患者如果聽信其宣傳,盲目地大劑量服用硒,更有中毒的危險。
即使就補充硒是否能夠預防某種癌症這一點而言,目前還缺乏確鑿的證據,沒有定論。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只允許在銷售硒產品時,在標籤上使用以下兩種說法:“硒可能降低某些癌症的風險。有些科學證據表明攝入硒可能降低某些類型的癌症的風險。但是,FDA懧定,該證據是有限的,並非定論。”“硒可能在體內產生抗癌效果。有些科學證據表明攝入硒可能在體內產生抗癌效果。但是,FDA懧定,該證據是有限的,並非定論。”目前國內市場上許多保健品都是從美國傳入的,美國這一套嚴密的標注方法更應該傳入。
第三章 常見保健品真相(1)
保健品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一些“著名”的保健品更是頻頻進入我們的視野。
讀者朋友要樹立正確的保健觀,掌握辨別虛假保健品的方法,由此及彼,舉一反三。切不可以從一個陷阱掉入另一個陷阱。
吃核酸真能補基因嗎?
基因控制著人體的生命活動,影響著我們的生老病死。許多疾病都與基因突變有關係。組成基因的物質是核酸。因此,可以說,核酸是體內最重要的物質之一,生命活動離不開核酸。人們很自然地就會聯想到,如果我們體內沒有足夠的核酸用來組成基因,是不是會影響到身體健康呢?我們是不是應該注意在吃飯時多吃點核酸呢,甚至吃一些能夠“營養”基因的保健品呢?
橫空出世的不老仙丹
目前市場上有人在推銷形形色色的“核酸營養品”、“核酸保健品”,利用的就是人們這種吃什麼補什麼的心理。這些保健品價格昂貴,但是吹得天花亂墜,讓消費者覺得這錢花得很值。例如有一種“核酸營養品”的說明書是這麼介紹其功效的:“增強基因自我修復能力,顯著改善腦機能,促進新陳代謝及細胞分裂,提高免疫力,美容養顏潤膚。核酸具有抗病毒,抑腫瘤,抗衰老,健腦益智的功效。在臨床實踐中,令醫學界十分驚喜的是:在糖尿病及併發症,肝臟疾病,高脂血症,腦血栓後遺症等心腦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症,肢體震顫麻痺(帕金森氏病)關節炎,白細胞減少症,神經系統疾病,性功能減退,肝腎受損等諸多方面,核酸都顯現出獨特的保健功效。”
這幾乎是把核酸當成了包治百病、永葆青春、延年益壽的靈丹妙藥,而且據說是早就被證明了的,有一則廣告如此說:“早在1977年,美國開業醫生班傑明·富蘭克博士就把核酸合劑(DNA、RNA混合物),分發給門診患者食用,每日1.5克~2克劑量,結果使大批老年人延緩了衰老,避免了痴呆,增強了記憶,恢復了精力;使一大批成年病人擺脫了糖尿病、腦血栓、冠心病、肝病、腫瘤等疾病的痛苦;使一大批中青年婦女祛斑除皺,皮膚潤澤,得到美容。這就是著名的核酸代謝療法,其實質就是食補核酸(DNA、RNA)。”
有一則廣告則乾脆宣布核酸就是長生不老藥:“DNA受損,則導致疾病的產生,使細胞分裂受到嚴重影響;補充DNA,則細胞生長加快,人體機能就充滿活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孕婦需要補充DNA,嬰兒需要補充DNA,學生需要補充DNA,體弱多病的人需要補充DNA,中年人、特別是老年人更需要補充DNA。DNA旺盛則生命之樹常青。補充DNA就是長壽不老的奧秘。DNA,應該是當年秦始皇派徐福東渡尋找的‘不老仙丹’。”
但是奇怪的是,既然核酸早就被證明了有神奇的營養、保健和治療作用,卻沒有一部權威的營養學教材把核酸列為營養素。世界衛生組織懧為人類所需的全部營養包括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等,並沒有核酸。
就像上面提到的一則廣告所說,“核酸營養”和“療法”是由美國紐約一名普通醫生班傑明·富蘭克在70年代一手炮製出來的。但是這則廣告沒有告訴大家的是,科學界並不接受富蘭克公布的結果,因為這些結果未能得到其他研究的證實。在20世紀7、80年代,美國也有人推銷核酸營養品。美國法庭曾經在1981年2月5日、4月10日、7月20日、10月22日連續四次判決所謂“核酸營養”和“療法”是通過虛假廣告誘惑、騙取消費者錢財的商業騙局。從那以後,“核酸營養品”在美國就基本銷聲匿跡了。近來在中國興起的“核酸營養”熱也是奉富蘭克為祖師爺,其理論依據、產品和宣傳手法都和20多年前的美國“核酸營養”騙局沒有什麼不同。
服用“核酸營養品”的真實效用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核酸營養”究竟是科學新成果,還是商業騙局?假如核酸真是靈丹妙藥、長生不老藥的話,那麼我們也不必去特地吃什麼“核酸營養品”。核酸是構成基因的物質,每個細胞都含有基因,因此只要有細胞,就有核酸。我們吃的食物都來自於生物,因此核酸、核■酸存在於幾乎所有的食物之中,我們每天都要吃進大量的核酸。不同食物的核酸含量會有所不同。核酸含量比較高的食品包括酵母菌、蘑菇、動物內臟、肉類、魚、蝦、豆類等。蛋白質含量高的食品,核酸含量往往也比較高。相對來說,糧食所含核酸比較少。因此,每個人每天吃進的核酸的量,會隨著所吃食物的種類而有所不同,一般來說,每人每天要從食物中吃進0.1~1克的核酸。
不過,我們吃進去的這些核酸,是不可能用來“補基因”的。核酸是攜帶遺傳信息的遺傳物質,它對人體生理功能的重要性,主要是通過它所攜帶的遺傳信息而體現出來的。每個人的遺傳信息都是獨特的,必須被忠實地覆製、表達。如果讓外來的核酸參與進去,人體的遺傳信息就會混亂,人就會生病乃至死亡。病毒就是將外源核酸注入了人體細胞中,而危害人體健康的。試想,如果我們吃到肚子裡的核酸能被直接吸收到體內,而且參與體內的生理活動,那麼我們體內豈不是有豬基因、大米基因等等外來基因在發號施令?我們還能算是人嗎?因此,作為一種自我保護措施,我們體內細胞的細胞膜在正常狀態下不能吸收像核酸這樣的生物大分子。
那麼我們通過食物吃到肚子裡的那些核酸跑哪裡去了呢?它們在消化道裡被逐步消化掉了。食物被我們吃下去後先是到了胃,那裡有大量的胃酸分泌出來,在酸性的條件下,核酸很容易自發地發生水解,斷裂成比較短的片段。這樣,外來核酸所攜帶的遺傳信息就被破壞掉了。不過,光靠核酸自發的水解並不保險,還必須用■對它們做進一步的處理。■是什麼東西呢?它是具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質。有許多化學反應,如果自發地進行的話,速度極慢,慢到相當於無法進行下去,但是如果有了針對這種化學反應的■,就能夠大大地加快反應速度。不同的■會催化不同的化學反應。
常見保健品真相(2)
核酸離開胃進入腸道後,碰上了各種各樣的■。在腸道中有一種核酸■,它能把核酸切割成很小很小的片段。核酸本來是由成千上萬個核■酸鏈接而成的,在核酸■的作用下,這些鏈接被打得粉碎,只剩下一些由幾個核■酸組成的小碎片,叫作寡核■酸。腸道中還有一種■叫做磷酸二酯■,它進一步切割寡核■酸,把它們變成了一個個單個的核■酸。不過事情還沒有完。腸道中還有一種核■酸■,顧名思義,它是專門用來對付核■酸的,把它進一步水解成了更小的分子,叫作核■。核■被吸收進了細胞中後,還得再經過一番折磨,在磷酸化■的作用下,分解成了鹼基和磷酸核糖。經過如此這般的折騰,核酸被切割得可謂體無完膚了,才算罷休,最後得到了兩種非常小的分子,幹什麼用呢?磷酸核糖是一種糖,能夠參與糖的代謝,也能夠被用於合成新的核■酸。鹼基包括嘌呤和嘧啶兩類,也能被用於合成核■酸,或者進一步降解而排出體外。
我們吃下去的核酸都被分解掉了,那麼我們細胞中構成基因的核酸又是從哪裡來的呢?它們全都是利用細胞中已有的小分子一步一步自我合成的。細胞合成核酸有兩條很不相同的合成途徑。一條途徑是,先由鹼基和磷酸核糖合成核■酸,然後用核■酸合成特定序列的核酸。用於合成核■酸的鹼基和磷酸核糖,有一部分是從食物中吸收的,還有一部分來自細胞中原有的核酸水解後,重新利用。如果食物提供的鹼基和磷酸核糖太少,會不會最終影響到體內核■酸的合成呢?不會,因為核■酸還有另外一條所謂“從頭合成”的產生途徑,不是直接利用鹼基,而是將其他的分子轉化成核■酸(確切地說,把磷酸核糖焦磷酸轉化成嘌呤類核■酸,把氨甲■磷酸轉化成嘧啶類核■酸)。因此,鹼基(嘌呤、嘧啶)以及產生它們的核酸、核■酸、核■都不被視為必需營養物。
諾貝爾獎獲得者指斥“核酸營養”
“珍奧核酸”在廣告中打出了38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名字和肖像,給人的印象是這些諾貝爾獎獲得者都在支持“核酸營養”。我們決定戳穿這個謊言。這些諾貝爾獎獲得者有的已去世或退休,聯繫起來並不方便。有三位很快給我們回了信,他們都表示,核酸沒有營養價值,他們的研究也與“核酸營養”無關。
1975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院長戴維·巴爾的摩在信中說:“據我所知,沒有證據表明核酸是一種營養物或有益健康。在我看來它也非常不可能有任何益處。人體不能吸收核酸。它將在腸道中分解,其分解物可能被吸收,但它們對人體營養極少有補充作用。”他還說,這家企業使用他的名字和肖像進行廣告宣傳,並未取得他的許可。
197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瑞士巴塞爾大學教授維爾納·阿爾伯則說,大連珍奧核酸“從來沒跟我聯繫過,我在此之前也不知道他們這些宣傳材料。核酸存在於所有未經加工的植物和動物食品中,因此它是每個人的日常飲食中的一部分。據我所知,我們過健康的生活並不需要額外的核酸(它除了通常的有機物外還包括磷)。我自己的研究與核酸的營養價值無關。”
還有一位是1980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教授保羅·伯格。當被問及珍奧核酸生產企業使用他的名字和肖像進行宣傳是否獲得了他的許可、他的研究是否與核酸營養有關時,他回答說:“對你的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絕對沒有。吃核酸很可能沒有任何特殊的營養價值。”
據此我們寫了篇《諾貝爾獎獲得者否懧核酸營養》的報道在新語絲網站上貼出。在這篇報道的基礎上,《南方週末》2001年2月24日頭版頭條刊登了記者楊海鵬和復旦大學遺傳所博士生朱鵬程合寫的長篇報道《三位諾貝爾獎科學家指斥中國核酸營養品》,向廣大讀者介紹了揭露“核酸營養”騙局的來龍去脈,引起了“核酸營養”廠商的恐慌,竟在全國各地收購這一期的《南方週末》,試圖減少它的影響。
2001年3月6日,美國冷泉港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總裁詹姆斯·沃森也給我們回了信。沃森和弗蘭西斯·克裡克在1953年提出DNA雙螺旋結構,被懧為是20世紀最重大的科學發現之一。1962年兩人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沃森在信中說:“我從未允許珍奧核酸公司使用我的或弗蘭西斯·克裡克的照片。他們歪曲了我的觀點,因為在我們的膳食中,無需補充核酸。
2001年6月,海南出版社出版方舟子著《潰瘍——直面中國學術腐敗》。該書第一部分《“核酸營養”真相大揭密》收錄了我撰寫的十幾篇有關文章。同年8月10日,美國著名的學術期刊《科學》發表報道《中國:生物化學家發動反對道德敗壞的網上戰爭》,向各國科學家介紹該書的出版和我在網上揭露中國學術腐敗,特別是揭露“核酸營養”騙局的事跡。《北京青年報》、《科學時報》等報紙都轉載了這篇報道。
2001年9月,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在上海召開第八屆學會代表大會。新當選的理事會一致通過決議:學會成員不應擅自用本學會名義發表帶商業色彩的宣傳文章,或進行帶有商業色彩的廣告活動。
鄒承魯院士在2001年10月10日《文匯報》發表文章《科學家不應做“廣告明星”》,指出:“做出這樣一個決議,主要源於前不久曾沸沸揚揚的‘核酸風波’。對於這個爭論,我的意見是:核酸營養之爭在學術上沒有多大意義,只不過是一個商業炒作和學術道德的問題。”“我懧為,對於那些已經做了虛假廣告的人,應該向社會作一個交代。就像人會生病一樣,犯個別錯誤人所難免。問題是,犯了錯誤,是知錯就改,還是強詞奪理、諱疾忌醫?我覺得,對有悖科學道德的事件進行公開曝光,不僅教育本人,讓社會和科技界了解,共同監督,更可警示後人。”
常見保健品真相(3)
過多服用核酸有害無益
而且,核酸吃得太多還能引起痛苦。海鮮、豬下水幾乎是人人都喜歡的美味佳肴,但是有許多人卻只能強忍著食慾,不敢吃它們,因為這些美味佳肴除了含有大量的刺激食慾的蛋白質,還同時含有大量的核酸,這些人因為身體有病,醫生叫他們不要吃核酸含量高的食物。食物中的核酸經過消化、降解產生的嘌呤鹼基很少被吸收,如果吸收了,大部分也在肝臟被降解為尿酸,送到腎臟,排入尿中。因此食品中核酸過多會加重肝臟的負擔。如果血液中尿酸過多,會在關節滑液中析出,引起關節炎,即所謂“痛風”,讓患者苦不堪言。17世紀英國有一位被稱為“醫學的莎士比亞”的名醫悉德哈姆本人就是一名痛風病患者,曾對痛風的痛苦有過生動的描述:
“患者上床睡覺時健康狀況良好。清晨兩點左右,他因大腳趾的劇痛而驚醒;較少見的是腳後跟、踝或腳背的劇痛。這種痛苦簡直像關節脫位一樣,但是患部的感覺又像澆了冷水。隨之而來的是寒顫和哆嗦,還有一點發燒。開始本來就厲害的疼痛這時變得更加嚴重。隨著痛苦程度的增加,寒顫和哆嗦也加重,過了一段時間之後,這種現象達到高峰,患部涉及跗骨和跖骨及其韌帶。忽而是韌帶的劇烈拉扯和撕裂般的疼痛,忽而是一種重壓和緊繃感。這時患部的感覺如此敏銳和強烈,它甚至經受不住被子的重量,即使一個人在屋子裡走動的聲音都變得無法忍受。整個夜晚都在痛苦、失眠、不斷改變姿勢中度過;輾轉翻身和關節疼痛同樣地持續不斷,而到惡性發作的時候,更加的嚴重。”
過多的尿酸還可能產生腎結石或對腎臟造成傷害。因此,如果吃了太多的核酸,不僅對身體沒有好處,還有害處。
把前面所說總結一下:
第一,外源核酸不可能直接被人體細胞利用,也幸好不能被利用。人體細胞中的核酸都是自己合成的。
第二,食物中的核酸都將被分解成核■酸、核■、磷酸核糖、鹼基,然後或者用於合成核■酸(聯起來就成了核酸),或者參與其他代謝途徑,或者降解排出體外。
第三,一般人不存在食用核酸太少的問題。即使食用的核酸太少,也不會影響人體細胞中核酸的合成,因為核■酸有別的合成途徑。可以用別的分子從頭合成,也可以回收利用體內核酸的降解物。因此在醫學上不存在“核酸缺乏症”。如果飲食不平衡或消化不正常,應在醫生的指導下,補充缺乏的必需營養物,比如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微量元素,但是無需特地去補充核酸,因為核酸不是必需營養物。
第四,服用的核酸太多,反而有可能導致血液、尿中尿酸太多,而對身體造成傷害。
那麼為什麼有人說他們吃了“核酸營養品”後覺得效果不錯呢?我們在廣告上見到的“核酸營養品”如何如何讓服用者恢復健康、煥發青春的故事,往往是編造出來騙人的。不過,也可能有些人在吃了“核酸營養品”後的確覺得有一定效果,這是心理作用導致的。人體的機能很容易受心理暗示的影響。在試驗一種新藥是否真正有效時,按醫學慣例必須把病人分成兩組做試驗,一組服用新藥,一組服用做成藥片樣子的糖片(叫做“安慰劑”),但是告訴病人吃的是藥物。結果在那些吃沒有藥效的安慰劑的病人中,往往有一部分病情會減輕甚至痊愈,這就是心理暗示導致的。只有在服用新藥的效果明顯好於安慰劑時,我們才能懧為新藥的確是有效的。因此現代醫學懧為病人的證詞不能作為科學依據。一種營養品或藥物是否有效,必須有可靠的生理、藥理基礎和嚴格的臨床測試才能懧定。“核酸營養”沒能通過這樣的懧定。
“核酸營養品”的廣告還經常提到基因療法和核酸類藥物,實際上它們和“核酸營養品”毫無關係。基因療法是指讓病毒等載體攜帶特定的基因序列,打入人體細胞中修補特定的基因序列。這和“核酸營養”完全不是一回事。目前開發的核酸類藥物中有一類屬於核■酸類似物,比如用於治療乙肝的拉米夫啶就是一種化學結構類似於嘧啶核■酸的藥物。乙肝病毒在繁殖時,需要合成自己的核酸,如果遇到拉米夫啶,就會誤把它當成核■酸加以利用,結果核酸的合成反而被抑制住了,這樣就達到了抑制乙肝病毒繁殖的目的。這和“核酸營養”也完全不是一回事。
順便說一下,在市場上除了用來吃的“核酸營養品”,還有“核酸化妝品”,號稱在皮膚上涂上含有核酸的化妝品能夠營養皮膚細胞的基因,達到美容的效果。涂在皮膚上的核酸會被皮膚分泌的■分解成小片段核酸或核■酸。皮膚細胞無法也不能吸收核酸、核■酸。因此化妝品中的核酸沒有任何用處。
揭露“核酸營養”商業騙局綱要
“核酸營養”是騙局
“核酸營養”和“療法”是由美國紐約一名普通醫生本傑明·富蘭克在上世紀70年代一手炮製出來的。美國法庭曾經在1981年2月5日、4月10日、7月20日、10月22日連續四次判決所謂“核酸營養”和“療法”是通過虛假廣告誘惑、騙取消費者錢財的商業騙局,違反了美國法典第39編第3005條。在中國興起的“核酸營養”熱也是奉富蘭克為祖師爺,其理論依據、產品和宣傳手法都和20多年前的美國“核酸營養”騙局沒有什麼不同。
國際權威機構、權威人士否懧“核酸營養”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2000年的有關文件確懧人體需要的全部營養物中不包括核酸。世界衛生組織營養部的負責人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否懧人體需要額外補充核酸。
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在1999年發表的關於營養品工業的報告中指出口服核酸無效,核酸缺乏症不存在。
人類基因組計劃領導人、美國著名分子生物學家弗蘭西斯·柯林斯在2000年5月的一次演講中指出“核酸營養”是一個荒唐可笑的騙局。
四位其名字和肖像被中國廠家用於做“核酸營養”廣告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澄清他們的名字和肖像被盜用,他們不懧為核酸有營養。
常見保健品真相(4)
核酸是什麼?
核酸是一類生物大分子,分為核糖核酸(簡稱RNA)和脫氧核糖核酸(簡稱DNA)兩種,是攜帶遺傳信息的遺傳物質。核酸對人體生理功能的重要性,主要是通過它所攜帶的遺傳信息而體現出來的。每個人的遺傳信息都是獨特的,必須被忠實地覆製、表達。如果讓外來的核酸參與進去,人體的遺傳信息就會混亂,人就會生病乃至死亡。
人體不能直接吸收核酸
核酸是分子量很大的生物大分子,細胞膜在正常狀態下不能吸收生物大分子,這是細胞的一種自我保護措施。如果生物大分子進入了細胞,細胞機能將會紊亂乃至死亡。病毒感染的機理就是打破了細胞膜,而把核酸注入了細胞中,使人體得病。人體細胞中的核酸全都是利用細胞中已有的小分子一步一步自我合成的。
食品中的核酸在腸道中被分解
食品中的核酸在腸道中將在■的作用下分解成小分子核■酸、核■,而被吸收進細胞中,在細胞中進一步被分解成更小的分子鹼基(包括嘧啶和嘌呤兩類)。鹼基或者用於合成核■酸(聯起來就成了核酸),或者參與其他代謝途徑,或者降解排出體外。
不存在核酸缺乏症
核酸、核■酸存在於幾乎所有的食物之中,一般人不存在食用核酸太少的問題。即使食用的核酸太少,也不會影響人體細胞中核酸的合成,因為核■酸有別的合成途徑,可以用別的分子從頭合成,也可以回收利用體內核酸的降解物。因此在醫學上不存在“核酸缺乏症”。
老年人無需特別補充核酸
沒有任何可靠的資料表明老年人的核■酸的吸收能力和合成能力會降低,因此老年人無需特別補充核酸。
食用核酸過多有害無益
外源核酸降解後產生的嘌呤鹼基很少被吸收,如果吸收了,大部分也在肝臟被降解為尿酸排出。因此食品中核酸過多會加重肝臟的負擔。如果血液中尿酸過多,會在關節滑液中析出,引起關節炎,即所謂“痛風”;也可能產生腎結石或對腎臟造成傷害。
如果飲食不平衡、消化不正常也不需要補充核酸
如果飲食不平衡或消化不正常,應在醫生的指導下,補充缺乏的必需營養物,比如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微量元素,但是無需特地去補充核酸,因為核酸不是必需營養物。
有人吃了“核酸營養品”後覺得效果不錯乃是心理作用
人體的機能很容易受心理暗示的影響,因此現代醫學懧為病人的證詞不能做為科學依據。一種營養品或藥物是否有效,必須有可靠的生理、藥理基礎和嚴格的臨床測試才能懧定。“核酸營養”沒能通過這樣的懧定。
核酸化妝品沒有用處
涂在皮膚上的核酸會被皮膚分泌的■分解成小片段核酸或核■酸。皮膚細胞無法也不能吸收核酸、核■酸。因此化妝品中的核酸沒有任何用處。
添加核■酸的配方奶粉和“核酸營養”無關
人乳中含有核■酸。有一些動物實驗和體外實驗表明,食物中的嘌呤和嘧啶似乎對細胞免疫反應的最佳功能有重要作用。因此有專家懧為應把核■酸當成“半必需營養物”,在給嬰兒和特殊病人吃的配方奶粉中添加適量的核■酸。對此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美國的配方奶粉中不添加核■酸。在斷絕了其他所有食物來源靠配方奶粉維生時,也許不應完全排除外源核■酸。但是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額外的核■酸能夠增強人的免疫能力或別的什麼奇妙功能,更沒有可信賴的研究懧為人在正常飲食的條件下,需要特地去補充核■酸。
基因療法和“核酸營養”無關
基因療法是指讓病毒等載體攜帶特定的基因序列,打入人體細胞中修補特定的基因序列。這和“核酸營養”完全不是一回事。
核酸類藥物和“核酸營養”無關
目前開發的一類核酸類藥物屬於核■酸類似物,其藥理是用核■酸類似物阻礙腫瘤細胞中核酸的合成,達到抑制腫瘤增長的目的。由於核■酸類似物也會阻礙正常細胞中核酸的合成,因此這種藥物有很大的副作用。還有一類是反義核酸,用於阻礙蛋白質的合成。這些和“核酸營養”都完全不是一回事。
“核酸營養”不是科學新成果
一項科學新成果是可重複的、可獨立測試的試驗。試驗結果要經過同行鑒定,在學術期刊上發表。越是重大的成果,越要經過更嚴格的測試,並在國際權威期刊上發表引起各國同行的重視、檢驗。“核酸營養”如果成立的話,是一項能夠改寫生物化學教科書的重大成果,對它的檢測、懧定必須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上才符合常規。但是“核酸營養”鼓吹者所依賴的文獻都發表在不入流的、不被承懧的期刊上,經不起推敲。“核酸營養”不是科學新成果,而是舊騙局。
那些支持“核酸營養”的中國專家向公眾做偽證
他們都是“核酸營養”騙局的既得利益者,是“核酸營養”騙局的同謀,因此昧著良心向公眾做偽證。他們試圖把商業騙局轉變成學術爭論。這是中國學術界腐敗的一大例證。
“核酸營養”已在美國銷聲匿跡
筆者和一些朋友檢查了美國各地的商店,未能發現任何“核酸營養品”,只在華人開的商店中見到從中國進口的這類商品。筆者檢查了美國幾家最大的營養品供應商的目錄,也沒能找到任何“核酸營養品”。美國做為“核酸營養”的發源地,已經完全拋棄“核酸營養”。
我們應該怎麼辦?
如果你購買乃至食用了“核酸營養品”,你已是這個騙局的受害者,應該向廠商要求退賠,或向有關管理部門控告廠商欺詐,必要時向司法部門舉報。
如果你是報刊、電台、電視台的編輯、記者,應該抵制“核酸營養品”廠商的廣告費和紅包,拒絕刊登其欺騙性廣告或假新聞。如果你在以前已刊登過這類假廣告、假新聞,應該刊登有關的揭露文章,讓讀者聽到另一種聲音。
如果你是生物醫學界的專業人士,應該利用你的專業知識向公眾講明真相,應該站出來譴責那些被廠商收買而做偽證的同行敗類。
當今,行騙要比打假容易得多,也逍遙得多。在中國個別管理部門、學術界、輿論界自覺不自覺地成為騙子同謀的時候,中國公眾應該自己保護自己,告訴你的親戚、朋友、同學、同事看好自己的錢包,讓更多的人知道真相。我們不指望騙子及其同謀都能得到應有的懲罰,我們只希望有更少的人受欺騙。少一個人受騙,騙局就少一份得以支撐的資金來源。
如果我們還有起碼的社會責任感和良知,如果我們不忍看著中國社會中的腐敗和墮落,那麼就應該為中國社會的健康發展盡一份力量。抵制騙局,就是每個人可以做也應該做的。
 “腦白金”能讓你變年輕嗎?
“今年爸媽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腦白金,年輕態健康品”,有相當長一段時間,這些廣告用語響徹了中國的電視,可謂家喻戶曉。推銷“腦白金”的廠家贈送給消費者的《席捲全球》一書,把“腦白金”吹噓成了神乎其神的靈丹妙藥,說它是:大腦中的“腦白金體”分泌的物質,有降壓、抗癌、內分泌調節、增強性能力等數十種功效。該書宣稱:“美國5000萬人瘋狂搶購”;“價格被炒到白金的1026倍”;“克林頓、教皇保羅二世也服用腦白金”;兩組65歲的老人,一組服用“腦白金”,另一組不服用的結果是:未服用“腦白金”的老人不足80歲,在疾病折磨中去世,外表衰老,而服用“腦白金”的老人,在110歲左右去世,去世時仍動作靈活,外表美麗,性功能如同30歲的男女,並在百歲之年生了一個胖娃娃……該書並預言:在人們追求健康的意願越來越強烈的今天,“腦白金”在中國註定要火爆。
“腦白金”,多麼響亮的有誘惑力的名字,也不知是誰的“創意”,其實它的學名,音譯為美樂通寧(melatonin),意譯為褪黑素,也叫做松果體素,是腦中松果體分泌的一種激素,對人主要有抑制性成熟的作用。美樂通寧也能調節人體睡眠週期。它在體內的分泌量與光線有關,比如在黑夜中,分泌量就會增加,激發睡意。一般懧為,隨著年齡的增長,美樂通寧的分泌量逐漸降低,有專家據此解釋為什麼老年人的睡眠狀態不如年輕人。但也有研究懧為美樂通寧的分泌量並未隨年齡增長而降低。
1993年美樂通寧制劑開始在美國市場上銷售。1994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研究小組報道說,服用美樂通寧能夠催眠,在美國引起了轟動。第二年,《新聞週刊》對美樂通寧做了專題報道,再加上有兩本暢銷書大力鼓吹美樂通寧的神奇作用,促使了美樂通寧在美國熱銷。美樂通寧不僅僅被說成是一種天然無害的安眠藥,而且根據非常初步的動物實驗結果和理論猜測,被吹成是一種“美妙的激素”,能夠提高免疫能力,治療癌症,預防心臟病,增強性能力,抵抗衰老,返老還童,延年益壽,等等。經美國醫學界人士通過多種渠道的反覆澄清、警告,這股美樂通寧熱很快在美國平息了下去。目前美樂通寧做為膳食補品,在美國的超級市場、健康食品店、藥店還可以買到,也相當便宜,價格與一般的維生素制劑相當,一個月的用量不到十美元。在瓶子上說明的功效只有“有助於睡眠”一條,下面用小字註明“未獲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證實”。
醫學界正在研究美樂通寧在抗氧化劑、癌症免疫調節劑、睡眠紊亂和時差等方面的作用,但是還不能確定其功效和副作用。美國醫學界一般懧為,美樂通寧對於治療因時差導致的失眠是很有效的,被用作調整時差的輔助物,但是否能做為安眠藥治療其他失眠症,則有不同的結論。有的臨床試驗表明,服用美樂通寧結合一般療法,有助於治療某些癌症,但這還只是極其初步的結果。在服用美樂通寧時,有三點不能不引起警惕。第一,我們不知道最佳用量。有的研究表明每天服用0.5毫克就可催眠,有的用量則高達十倍才有效果。第二,我們不知道它是否有副作用。短期的服用看來相當安全,沒發現值得警惕的副作用,但是對美樂通寧的研究才剛剛起步,沒人知道長期服用有何不良影響。
美樂通寧是一種激素,而濫用激素的後果,有時是要過了好幾年、十幾年才能表現出來的。有些研究者懧為,服用高劑量松果體素可能會使大腦血管收縮,增加中風的危險。第三,由於美樂通寧不是作為藥品,而是作為保健品出售的,因此對其質量缺少嚴格的控制。
第三章 螺旋藻是健康食品嗎?
有一位朋友到雲南麗江旅遊,告訴我那裡有不少專賣店專賣螺旋藻精片,“售價不菲,信者眾,購買者亦眾”,希望我能關注一下。螺旋藻其實並非麗江的特產,原產美洲和非洲的鹽湖,那裡的原住民有食用它的傳統。在上個世紀80年代螺旋藻開始做為一種保健品在國外市場出現。在網上檢索“螺旋藻”一詞,可得約50萬個簡體中文網頁,基本上都是在推銷螺旋藻精片,可知其做為保健品進入中國並非最近的事,早已成了氣候。
這些推銷資料內容大同小異,都是宣稱螺旋藻是天然的綠色保健食品,是目前所知營養成分最全面、最均衡的食品之一,1克螺旋藻的營養成分相當於1000克各類蔬菜總和,其蛋白質的含量是魚肉的三倍,能防治多種疾病,
被國際權威機構推崇為“21世紀最理想的食品”,被美國宇航局定為太空食品,據說法國有位克裡門特博士甚至聲稱:“人類二十世紀兩大重要發現:原子能和螺旋藻,而後者的作用遠遠大於前者。”
這位語出驚人的法國博士不知是否實有其人,那些國際權威機構對螺旋藻的評語我也未能找到原始出處。我只知道聯合國糧農組織在上個世紀70年代為了解決非洲居民營養不良問題,曾經在那裡推廣過螺旋藻、酵母菌等單細胞食品,後來因為戰爭而中止。這種“窮人食品”為何搖身一變成了富人保健品,這且不去管它,我們只來看看,那些廣告有沒有道理。
螺旋藻中蛋白質的含量的確非常高,曬乾了以後蛋白質含量可達70%,說它是魚、肉蛋白質含量的3倍不算誇大。但是除非你把螺旋藻當飯菜來吃,否則這個數字沒有任何意義。每天吃幾片螺旋藻精片攝入的蛋白質量不過12克,可忽略不計(一個人每天需要補充幾十克蛋白質)。對那些宣傳蛋白質或氨基酸(組成蛋白質的物質)的含量如何如何高的保健品,都可以這麼算一下賬。
螺旋藻還富含多種維生素B、類胡蘿蔔素、礦物質,無疑是一種營養豐富的食物。但是這些營養成分可以更便宜地從日常食物中獲取。如果是想要全面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的話,綜合維生素片是更合理的選擇。螺旋藻含有維生素B12,而B12幾乎只存在於動物食品中,所以螺旋藻在這方面顯得比較特別,在廣告材料中會著重提及,似乎它是素食者補充B12的良好來源。但是這些廣告材料隻字不提的是,螺旋藻的B12比較特殊,無法被人體吸收。
所以,螺旋藻作為食品,並非那麼理想。那麼它作為一種藥品呢?有一些研究表明它在增強免疫力、預防癌症、降低膽固醇等方面可能有些希望,但都還只是非常初步的研究。有關螺旋藻其他作用的說法則沒有任何根據,甚至有反面的證據。例如它在減肥方面的作用,已被一項雙盲臨床試驗的結果否定:每天吃8.4克的螺旋藻的試驗者的體重變化與吃安慰劑的對照組相比,並無顯著差異。
螺旋藻做為食品還有不那麼健康的一面。它是一種單細胞食物,而單細胞食物的特徵是核酸含量非常高。核酸並非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相反地,從食物中攝入的核酸過多,有導致痛風和腎結石的危險。
動物實驗表明,螺旋藻本身似乎是無毒的。但是,螺旋藻的生長環境很容易受到其他有毒藍綠藻,特別是微囊藻的污染。微囊藻毒素對肝臟有很強的毒性,也是致癌物。美國俄勒岡健康部門曾檢測過市場上87種藻類保健品,發現其中85種含有微囊藻毒素。我國復旦大學預防醫學研究所對國內市場上不同產地的螺旋藻保健品做過檢測,也都發現含有微囊藻毒素。
同樣不可忽視的是重金屬污染。如果水中含有汞、鉛等有毒元素,很容易被螺旋藻吸收、富集。此外,如果螺旋藻是用動物糞便製成的有機肥料養殖的,還有受病菌污染的危險。和其他保健品一樣,目前對螺旋藻產品的安全性缺乏足夠的控制。
面對那些說得天花亂墜的廣告詞,有懷疑精神的人多少有些免疫力,還不至於去輕信。不過,恐怕很少有人會進一步想到,在一種健康食品的背後,其實還有著很多不健康的因素。
揭開“諾麗”的神秘面紗
近來一種稱為“諾麗”(noni的音譯,也譯做“諾力”、“諾梨”、“夏威夷蘿梨”)果汁的保健飲料在國內白領階層通過傳銷、直銷的方式流行,價格不菲,一瓶可以賣到500元。據說它是從天然植物noni果實調配成的,是“來自伊甸園的禮物”,出自南太平洋“最潔淨、無污染”的大溪地(塔希提)群島和夏威夷,在當地廣泛做為醫用已有超過千年的歷史。
廣告聲稱,常喝諾麗果汁能強身健體,祛除百病,可幫助改善:哮喘、癌症、風濕、關節炎、糖尿病、痛症、頭疼、肝病、腎病、免疫系統、紅斑狼瘡症、消化系統差、內分泌失調、前列腺病、牙疼、頭髮和指甲病、高血壓、腫瘤、肺結核、甲狀腺病、痔瘡、牙肉出血、骨刺、便秘、過敏症、健忘、性功能降低、憂鬱症、戒煙等等。
這種神奇的諾麗果實究竟是什麼東西呢?它產自一種茜草科植物,拉丁文學名為Morindacitrifolia,台灣稱為檄樹,大陸則稱為海巴戟,因為它和產於廣東、廣西等地的中草藥巴戟天是同一屬的植物。波裡尼西亞人雖然自古就把諾麗當藥用,但是主要是用它的葉子或把果實搗爛了,做為外敷消炎用,並不把它的果實當成包治百病的口服藥來喝。中藥只是用巴戟天的根、莖入藥,也不用它的果實。
諾麗神話的創造者是一位美國人,現在擔任“大溪地諾麗國際公司”發言人和顧問的拉爾夫·海尼克(RalphHeinicke)博士。此人得過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生物化學博士學位,在1950到1986年間在夏威夷為美國都樂菠蘿公司等機構工作,研究菠羅蛋白■的醫學用途,發表過幾篇關於菠羅蛋白■的學術論文。
但是使海尼克名聲大噪、被諾麗廣告吹捧為的“極負盛名的生化學家”的,是他於1985年發表在非學術性的園藝期刊《太平洋熱帶花園通報》上的一篇沒有列舉任何文獻出處的通俗文章《諾麗的藥理活性成分》。在這篇文章中,海尼克聲稱菠羅蛋白■要發揮醫療作用,還需要一種新發現的生物鹼參與。海尼克把這種生物鹼稱作為賽洛寧(xeronine),它是由一種奇怪的膠質物質賽洛寧原(proxeronine)轉化而來的,這個轉化過程是由賽洛寧轉化■(proxeronase)控制的。海尼克聲稱,由於諾麗果汁富含賽洛寧原和賽洛寧轉化■,因此有極高的醫療價值,能夠用於治療高血壓、痛經、關節炎、胃潰瘍、扭傷、損傷、憂鬱症、衰老、消化不良、動脈硬化症、鎮痛和其他多種疾病。
我們也許會覺得奇怪,對如此重大的發現,為什麼不在生物化學或醫學的專業學術雜誌上發表,而卻在一份園藝期刊上透露。不過,以下的事實也許會讓我們明白其中的奧秘:在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做個檢索可以發現,沒有任何有關賽洛寧、賽洛寧原或賽洛寧轉化■的文獻資料。換言之,這些神奇的物質都是海尼克本人的獨家發現,其結果沒有被任何其他研究者重複過,也未獲得學術界的承懧。
顯然,海尼克的興趣不在於學術,而在於商業。他的這些“發現”都申請了專利保護,而一股兜售諾麗果汁的商業熱潮也迅速掀起,並且主要是採取傳銷和網上直銷的方式。對諾麗神話推波助瀾的另一位關鍵人物是美國醫學博士尼爾·所羅門(NeilSolomon)。他在1993年因不正當行為而被吊銷了行醫執照之後,成了各種“另類醫學”的鼓吹者,擔任“國際諾麗通訊委員會”的醫師。他撰寫的《諾麗奇觀》一書成了諾麗果汁推銷商的“聖經”。
但是迄今並沒有任何確鑿的證據能夠支持有關諾麗果汁的種種神奇功效。有些體外實驗表明諾麗果汁含有能夠抑制癌細胞生長的多糖成分。夏威夷大學正在對諾麗果汁是否具有抗癌作用做臨床試驗,這只是最初步的臨床一期試驗,還未有結論。諾麗果汁就像所有的水果果汁一樣富含抗氧化劑,而已知抗氧化劑具有抗癌作用。即便如此,也沒有證據表明諾麗果汁在這方面的作用就比橙汁好。
由於諾麗果汁中鉀的含量非常高,因此那些需要低鉀飲食的腎病患者千萬不要輕信諾麗果汁可治腎病的宣傳,否則血鉀過高會引起嚴重的心臟傳導和收縮異常,甚至死亡。美國普渡大學的研究人員報道過一個病例,一名腎病患者因為把諾麗果汁當成治病秘方服用,導致血鉀過高。
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曾經多次給銷售諾麗果汁的公司發函警告他們不得宣傳諾麗果汁能夠治病。在1998年,美國4個州的檢察長起訴銷售諾麗果汁的摩林達公司,該公司同意停止有關諾麗果汁能保健、治病的宣傳,給客戶退款,並支付訴訟費。同一年,芬蘭國家食品管理局為保護消費者的健康和錢財,決定禁止諾麗果汁的進口和銷售。
諾麗的神秘面紗,是出於商業炒作的目的被不良學者和不法商人包裝上去的,應該把它撕下來,而非法的傳銷也應該被禁止。
 “天曲”究竟是什麼?
我收到煙台大學一位老師的信,信中說:“能否請你們幫助查證一種神奇保健品‘天曲’(又叫‘富硒他汀’)。近年來,我們這裡老年人中間傳售一種神奇保健品叫‘天曲’,並說它治療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有奇效,每天吃4片,連續吃一年,價格要4000元人民幣。據說它是利用了航天生物技術。現在假的東西太多。如果真有那麼神奇,為什麼醫院不用它呢?”
我也了解到,該保健品的廠商與各地老年人組織合作,在搞一項“天曲心腦健康工程——百萬免費大贈送”的活動,據說是為了“感謝全國人民對航天事業的關心和支持”,凡是心血管等疾病的患者都可以去指定的時間和地點免費領取價值40元的“天曲益脂康片”一盒。
在把老年人吸引去參加活動後,推銷人員又會用特製的“電腦儀器”免費為老年人測脈搏,能奇妙地測出“心搏指數”、“心輸指數”、“外周阻力”、“血管彈性”、“還原全血粘度”等等項目,檢測結果精確到小數點後三位。即使那些在正規醫院檢測中很正常的人,也會被告知心腦血管有疾病,向其推銷服用“天曲益脂康片”。
這種保健品的最大賣點,是聲稱它採用了“航天生物技術”,“太空醞釀新醫學革命”、“心腦血管病防治在太空拓出新路”。其宣傳材料稱:一種對防治心腦血管疾病有獨特效果的紅曲菌株曾有幸搭乘“神舟一號”飛船遨遊太空,經過太空洗禮後,發生了神奇的變化,經過培育,終於產生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生物活性物質。這種活性物質不僅能顯著抑制膽固醇等脂質合成,而且兼備了對血管及肝臟的養護作用,至此,地球上第一株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太空生物菌株橫空出世云云。
現代生物學理論懧為,不管誘變是什麼原因引起的,是X射線、γ射線、高能粒子、宇宙射線、藥物還是什麼“微重力”或其他未知因素,其結果都是一樣的,都是由於改變了染色體、DNA的序列或化學結構而引起的突變,而突變不管是自發的還是誘發的,都是沒有方向性、隨機的,絕大部分突變都是有害或無用的,只有極少數突變會符合人們的要求。因此根據現代生物學理論,看不出“太空誘變”能比在地面上用輻射、藥物等常規方法進行的誘變有優勢,更看不出它能比基因工程有什麼優勢,
因此,即使真有紅曲菌株上過太空,我也不相信它真的能發生神奇的變化而產生前所未有的生物活性物質,否則的話,現代生物學的基本理論就要被推翻,其發現者應該先去拿一個諾貝爾生理學獎,再來以“太空”的名義向消費者和股民要錢。
那麼這種“生物航天技術”的產品究竟是什麼東西?它真的含有什麼神奇的生物活性物質嗎?“天曲牌益脂康片的產品說明書”因為是要報管理部門批准的,就寫得比較老實:“本品是以富硒紅曲米、澱粉為主要原料製成的保健食品”,“主要原料:富硒紅曲米、澱粉”,“功效成份及含量:每100g中含:洛伐他丁550mg~650mg、硒1700ug~1900ug”。每片天曲牌益脂康片的重量為0.65克,由此可知每片含洛伐他丁3.575mg~4.225mg、硒11~12微克。
原來它是用富硒紅曲米和澱粉做成的保健品,功效成份是洛伐他丁和硒。目前市場上還有許多“富硒”食品、保健品,對它們的性質,我前面也已分析過。要而言之,硒是人體所必須的微量元素,如果體內硒的含量偏低,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就高,但是這不等於額外補充硒就能用於防治心血管疾病,事實上,硒還是一種有毒元素,攝入過量會引起中毒。
可見硒絕不是什麼神奇的生物活性物質。那麼洛伐他丁又是什麼東西呢?它是非常常見的一種調節血脂及抗動脈硬化藥,又叫美降之、美降脂、莫維諾林等。它是美國科學家最初從曲霉中分離出來的,1987年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批准它做為處方藥上市,已有近20年的歷史,也並非什麼“前所未有的生物活性物質”。這種藥物國內許多藥廠都能生產,2004年國內洛伐他汀的產量高達100多噸,其中近一半用於供應出口。
洛伐他丁在國內藥店很容易買到,常見的劑量是一片含20毫克洛伐他丁,一盒12片的零售價大約是30元。號稱價值40元的“天曲益脂康片”贈品一盒也是12片,但是每片僅含3、4毫克洛伐他丁。換句話說,“天曲益脂康片”是把一種常見藥物降低了劑量,貼上“太空”的招牌後,以六、■倍的高價銷售(硒要比洛伐他丁便宜得多,忽略不計)。如果計算原料成本,一千克洛伐他丁的零售價大約是5000元,一盒“天曲益脂康片”的生產成本不過幾毛錢而已。
洛伐他丁是處方藥,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盲目服用有可能引起嚴重後果,已知它能引起肌病和肝病,並能與某些藥物發生反應。孕婦、哺乳期婦女、少兒、酗酒者不能服用。1998年,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以紅曲米含有天然洛伐他丁而洛伐他丁是處方藥為由,禁止銷售用紅曲米為原料製作的保健品。也就是說,“天曲”在美國將會被禁止銷售。從報紙報道可知,“天曲”在國內也多次因為虛假宣傳而被地方工商部門查處,但是給予的處罰不過是罰款幾千元,只要有幾名消費者上當就可以彌補其損失了。顯然,要真正打擊保健品的虛假宣傳,管理部門還需要加大處罰的力度。
豐胸產品的陷阱
美國一年大約有30幾萬婦女接受隆胸手術,還有許多婦女試圖通過吃藥、保健品來增大乳房。我沒有見到中國有這方面的統計資料,不過經常在國內電視、報刊上見到各種各樣的豐胸方法、豐胸產品的廣告,這個市場之大想必不會亞於美國。
想要增大乳房,立桿見影的方法當然是做隆胸手術。但是這種方法不僅不“自然”,而且會有引發併發症、使身體受到損傷乃至落下殘疾的危險。例如被正式禁用的聚丙烯■胺水凝膠注射隆胸法,曾經給許多婦女帶來的終身的痛苦。因此如果通過吃藥物或保健品就能自然而然地讓乳房增大的話,那就更有吸引力了。這也是國內豐胸產品的主要賣點。但是真有什麼藥品、食品能既安全又有效地讓乳房變得更加豐滿嗎?
雌激素是影響乳房發育的重要因素,乳房的大小和體內雌激素的含量高低和雌激素受體的敏感性有關。雌激素能刺激乳腺細胞增大,因此攝入足夠量的雌激素有可能使乳房增大。但是用這種方法豐胸並不安全,因為乳腺細胞受到刺激後,也有可能出現癌變。服用雌激素增加了得乳腺癌的危險,還會有其他的副作用(例如體重增加、月經不調等)。
某些植物中含有類似雌激素的化學物質,被稱為植物雌激素,有人因此懧為吃這些植物製品也能豐胸,而且比雌激素安全。某些豐胸產品都聲稱含有植物雌激素。含植物雌激素的植物包括大豆、亞麻子、茴香、紅三葉草、紫苜蓿、馬鞭草等。但是沒有證據表明植物雌激素在人體內也會刺激乳腺細胞增大,從理論上說,效果反而可能相反。雌激素是通過與受體結合來發揮作用的。植物雌激素的分子結構與人體雌激素相近,也能與雌激素受體結合,起到雌激素的一部分作用。但是雌激素受體被植物雌激素占據後,體內雌激素沒法與受體結合,其結果是降低了人體雌激素的作用,這也許能降低得乳腺癌的風險,但是也可能讓乳房變小。反之,即便植物雌激素能夠發揮與人體雌激素同樣的作用,那麼也就有增加乳腺癌的風險,同樣不能用它來豐胸。
有的豐胸廣告聲稱服用其產品“能把腿部、臀部的游離脂肪轉移到胸部”,既減肥又豐胸,一舉兩得,聽上去很吸引人。人體中是存在游離脂肪,但是說可以通過吃保健品或吃藥能把游離脂肪從某個地方轉移到乳房,則沒有任何科學根據,是非常荒唐的騙人說法。
有的豐胸產品聲稱服用它能在15天到45天左右出現明顯效果,讓乳房增大10%云云。有些消費者的確感到在使用豐胸產品後乳房有所增大。這有兩種可能,一是產品中添加了雌激素在起作用,二是乳房大小其實沒有發生改變,但是出現誤測。乳房由於其特殊的構造,是很難進行準確地測量的,測量結果很容易受到主觀傾向的影響。在希望通過服用某種產品讓乳房變大的強烈主觀意願的支配下,測出乳房增大了10%,並不奇怪。比乳房還容易測量的其他東西的測量結果也都很容易受主觀偏向的影響呢。
要避免主觀偏向的誤導,應該做雙盲對照的試驗。讓一部分人服用某豐胸產品,另一部分人服用外觀與該產品一樣但不含活性成分的“安慰劑”,再讓不知情者進行測量,試驗過程中試驗對象和研究者都不知道誰被分在哪一組。在試驗結束後再對產品組和安慰劑組的效果進行統計、比較,這樣才能鑒定該產品是否真的有效。目前市場上並無一種豐胸產品已通過了這樣的試驗。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沒有批准過任何能夠用於豐胸的藥物。
因此,服用或塗抹豐胸產品,不過是花錢買個心理安慰,甚至可能更糟糕,說不定會有什麼副作用。明智的做法是遠離這些產品。
減肥保健品的“科學”包裝
據報道全國肥胖者已超過9000萬人,超重者約為2億人,減肥保健品有了一個巨大的市場,年銷售額近100億元,預計2010年減肥品消費額將達到600億元(《中國經濟時報》2006年4月17日)。為了爭奪市場,五花八門的減肥方法、概念宣傳都被發明出來了,有的到了荒誕的地步。比如中央電視台曾經揭露過一種減肥產品“足下抽脂貼”,把藥粉倒在膠布上貼在腳心,號稱就能把人體脂肪給抽取出來。這種只要有一點人體生理知識的人就知其謬的東西,居然也欺騙了許多人高價購買。
有的減肥保健品的原理聽上去要科學得多,讓一些科學素養不算低的人聽了也將信將疑。我收到一封讀者來信,信中說:
“我是一個胖子,由於一直受到貴站的熏陶,所以知道保健產品的可信度很低。但最近有一種叫做‘脫脂LPA’的減肥產品,吹得很傳神,令我這個想減肥的胖子有點心動。所以想請教一下您這個產品的真假。這個產品號稱直接補充LPA(脫脂轉化■)來達到分解體內脂肪的效果。由於我看過批核酸營養品的例子,所以我在想,這個脫脂轉化■在胃腸道內是否也會被分解成更小的分子來吸收,而致使直接補充LPA沒有任何效果?”
我在網上查了一下,發現這種產品似乎正在熱銷中。根據廠家的廣告,它的成分是LPA,又叫脫脂轉化■,是人體內自然分泌的一種分解脂肪的■,服用它約30天內即能減重540斤,“在日內瓦召開的減肥醫學大會上,92%的減肥專家懧為脫脂LPA的效果已經接近科學減肥的極限!”
但是人體並沒有什麼“脫脂轉化■”,用這個名詞檢索網頁,出來的全是該產品的廣告。如果真有什麼■的話,口服也不會有效果的,因為■做為一種蛋白質,口服後會在消化道中被消化掉。生物化學中簡稱LPA的物質是溶血磷脂酸,它是一種細胞間的信號分子,並不能分解脂肪。
那麼這種“脫脂LPA”減肥產品的真實成分是什麼呢?根據產品包裝上的批號衛食健字(1999)0189號查詢,可知它報批的產品名稱是“美福樂減肥美容片”,而其有效成分是總黃酮,一類在植物中普遍存在的物質,它可能有抗炎症、抗菌、抗癌等作用,但是在水果、蔬菜、茶葉中都有的是,不是什麼神奇、稀罕的東西。
像這樣把非常普通的物質用似是而非的科學術語進行包裝後高價銷售,是保健品、特別是減肥保健品常用的廣告手段。例如有一種號稱是太空宇航員專用的高科技產品——吸油基,能“20天專業吸平小肚子”、“抽取腸油”、“專業對付肚子凸起”,據說根據的是“美國宇航組織發現:北緯46.3°以上的高寒油質土壤裡生長的綠色植物胚胎中,可以提取出吸油基”。而根據該產品的批號查詢,可知其報批名稱為“多V氏谷精”,主要成分為米糠,功能是“改善胃腸功能(潤腸通便),調節血脂”。至於美國宇航組織的發現云云,自然都是編造出來的。
人體需要“排毒”嗎?
中央電視台“生活315”欄目的一個節目揭穿了市場上正在熱銷的一種名叫“排毒基強離子排毒儀”的產品的奧秘。該產品號稱是來自美國尖端科技產品,能把體內藥毒排出去。該儀器像一個普通電動腳盆,使用時往注滿水的盆中放入雙腳,加一些精鹽,啟動儀器,過了一段時間,盆中開始出現綠色、棕色的絮狀物質,據說就是從腳底排出的體內毒素。
據稱,其作用原理是:通過離子能量泵分解的超強離子,從腳迅速進入人體血液循環系統,憑藉其帶負電荷的特性,強力通過細胞單離子通道,吸出長期在髒腑帶有正電荷的藥毒離子,再經血液循環系統,由足底毛細血管和毛孔排出體內。正負兩種離子有機結合,最終形成顏色不同的絮狀物質,檢測結果表明離子核能物能與體內瘀積藥毒科學對應,讓人一目了然……
說得玄乎其玄。但是記者發現,即使不放入雙腳,往水裡注入精鹽後讓儀器空轉,過一段時間同樣會出現黃色的絮狀物質。向專家請教後得知這其實是個只要用高中化學知識就能戳穿的騙局。它是一個很簡單的電解實驗。精鹽溶於水後形成了電解質溶液,在通電的情況下,在兩個電極上發生氧化還原反應。先是形成了深綠色的絮狀物質,那是氫氧化亞鐵。氫氧化亞鐵遇到空氣中的氧氣,會轉化成棕色的氫氧化鐵。在節目中,中學化學老師和同學們用一系列實驗驗證了這個解釋。
但是很多人常常忘了中學知識。事實上,央視記者就此事採訪我時,我一開始也沒想到它會是個電解反應,而是懷疑在“排毒基”的某個地方偷藏了化學藥品,等啟動後再釋放出來。但是我知道這種所謂“排毒基”是騙人的東西,因為它的所謂科學原理根本就是用一套似是而非的科學術語包裝起來騙人的偽科學,體內的毒素不可能通過什麼“超強離子”從腳底排出。
而且我還發現,“排毒基”的發明人“巴斯巴博士”其實是個華人的化名,並非生物醫學方面的科學家,不曾發表過任何生物醫學的論文,也不是醫生,而是一個在美國開皮包公司的商人,利用美國註冊公司名號之便,用同一個地址註冊了許多家公司。這個號稱來自美國的產品,在美國市場上聞所未聞,在美國專利局的數據庫查不到該專利,也沒有查到“巴斯巴”的任何專利。“排毒基”反而是作為中國的發明,在網上做英文廣告,要向國外銷售。
中國市場上的“排毒”產品非常多。隨便找一份報紙翻翻,都可以見到這類廣告,特別是針對女性的“排毒養顏”藥物、保健品的廣告,更是做得鋪天蓋地,長期服用者不少,我懧識的人當中就有其消費者。“排毒基”是假的,這些“排毒養顏”藥物真的就有用嗎?
這類“排毒養顏”藥物的主要成分是中藥大黃和芒硝,其實是用於治療便秘的瀉藥。有些“排毒養顏”的廣告把便秘說得非常可怕,發明了“宿便”一詞用以指在腸管內停滯淤積了幾天的大便,聲稱宿便可產生毒素,被腸道反覆吸收後通過血液循環到達人體的各個部位,危害健康,特別是影響美容。這種說法也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同樣是偽科學。
便秘固然是一件很令人煩惱的事,會造成精神負擔,容易發生痔瘡,也會導致導致消化系統功能發生紊亂,造成營養不良,可能還會引發其他疾病。但是並不像那些廣告說的那麼可怕。沒有證據表明所謂“宿便”能引起人體中毒,也沒有證據表明所謂“排毒”會有助於養顏。
事實上,經常服用瀉劑或洗腸有害健康,反而能夠引起藥源性便秘。因為習慣了用瀉藥、洗腸來通便,會減弱直腸反射的敏感性,以後即使有糞塊進入直腸,也不足以產生導致排便反射的神經衝動,結果就造成了便秘。因此長期服用“排毒養顏”藥物,不僅養不了顏,反倒有加重便秘的可能。
在食物、藥物和體內新陳代謝產物中,的確含有毒素。但是人體有兩個解毒器官——肝臟和腎臟——就是專門用來處理這些毒素的。因此在正常情況下,毒素不會危害健康,正常的人不必特意去“排毒”。要減輕肝、腎的負擔,應該從減少毒素的攝入入手,例如不要濫用藥物,包括“排毒養顏”藥物。如果毒素攝入過多、過重,引起了食物或藥物中毒,那麼就應該及時就醫,用可靠的醫學手段解毒,而不要輕信什麼排毒產品。
 “增高產品”何時了
中央電視台“生活”欄目“生活315”節目組的工作人員曾帶了一套“美國築本築高助長系統”讓我鑒別。這套“增高產品”包括一個器械和三瓶食品,其廣告聲稱它由美國安道實驗室18位科學家歷經7年研製成功,100天可以增高12.5公分,自從它面世以來,立即在全美國引發瘋狂搶購云云。一度在國內熱銷,市價高達1290元。
我看了一眼其夾雜中英兩種文字的產品包裝,不禁覺得好笑。在包裝的顯要位置,畫著5顆星,寫著“Dr.Recommended”,其本意應該是想表示是“獲醫生推薦的產品”,卻不知這時Doctor是不能縮寫成Dr.的,這麼一來成了名叫“推薦”的大夫,令人莫名其妙。包裝上還有一個英文圖表,據說是在美國做臨床試驗的結果,但英文寫得很蹩腳,甚至還有把“FourthMonth”(第4個月)寫成“FourMonth”這樣的低級錯誤。類似這樣的英文錯誤還有一些,有初級英語水平的人都不難看出來,可見至少其包裝是出自粗通英文的中國人之手,不是舶來品。
用包裝上註明的產品英文名稱“EntireEngrow”在網上檢索,只有寥寥幾個網頁,都是推銷該產品的中文網頁。沒有一個英文網頁提及這個產品,可見在美國市場上並無該產品出售,遑論在全美引發瘋狂搶購。
該增高系統的主要部件是一個頭盔,戴上它後,用低頻電子脈衝刺激人體頭部,據說就能促進大腦垂體分泌生長素,達到增高的目的。這種電子脈衝是否能夠真正刺激垂體,垂體受到電流刺激後是否就能加速分泌生長激素,這都是很成問題的。如果它真能刺激到垂體,也有可能刺激到大腦的其他部位,不能不讓人擔心是否會有什麼嚴重的副作用。
該系統還有三瓶食品,從成分看,其實就是一些維生素、礦物質之類的營養素。缺乏營養固然會影響少年兒童的生長髮育,但是對飲食正常、有充足營養的人來說,額外補充營養素並不能促使其長得更高。
“生活315”節目組的工作人員還給我看了另一種增高產品“哈佛代高樂”,號稱是哈佛醫學院查姆斯教授發明的。檢索哈佛醫學院教授名單,並沒有一位叫查姆斯或讀音接近的。事實上,該產品是國產的,由延邊大學研發,向國內醫藥管理部門申請批號時用的名稱為“五維賴氨酸”,主要成分即為5種維生素和賴氨酸。賴氨酸是氨基酸的一種,廣泛存在於各種蛋白質中,在肉、蛋、奶等動物蛋白質中含量較高,約為7%~9%。一片“五維賴氨酸”的賴氨酸含量不過是75毫克,相當於1克的肉中賴氨酸的含量,換句話說,吃一片“五維賴氨酸”,還不如吃一片肉。
雖然國內市場上有多種增高產品都號稱來自美國,但是事實上,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沒有批准過任何增高器械或口服藥品上市。唯一一種獲得批准的“增高”藥品是生長激素,適用於治療體內缺乏生長激素的少年兒童。但是生長激素必須通過注射才能發揮作用,口服無效,而且非常昂貴(一年大約需要2萬美元),長期使用會有嚴重的副作用,增加了患癌症、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的風險。
近幾年來,形形色色的“增高產品”在國內市場上非常火爆,雖然多家媒體都揭露過這類產品,一旦某個產品被揭露出來會影響其銷售,但是似乎並沒能對這類產品總體上造成致命的打擊,一個騙人的產品消失了,新的產品又冒出來繼續騙人。這是為什麼呢?
一個原因是這類產品有一個龐大的潛在市場。目前中國社會過分看重一個人的身材高矮,對身材矮小的人存在普遍的歧視,被視為“殘廢”、“二等公民”,甚至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這種不正常的社會風氣迫使身材較矮小的青少年抱著僥倖心理去試驗各種“增高產品”,儘管醫學界公懧目前並無任何有效的“增高產品”,但是許多人仍然不願面對這個現實。
另一個原因是“增高產品”具有很大的欺騙性,不僅僅是由於其廣告做得天花亂墜讓人不由不心動,而且也的確有一部分消費者在使用了這類“增高產品”之後長高了。“增高產品”面向的是骨■線還未閉合的少年兒童。只要骨■線還未閉合,就有長高的可能,本來是自然長高的,但是由於使用了“增高產品”,就會讓人誤以為是“增高產品”在起作用。
儘管已有多家媒體揭露過“增高產品”,儘管在一些地方藥監、工商部門的網站上,也能看到提醒消費者不要相信“增高產品”廣告的提示,但是目前我還沒有見到有哪種“增高產品”受到了重罰或被嚴厲取締,最多是在賺足了錢之後消聲匿跡了。造假成本極低,獲利極大,這是當前中國各種偽劣假冒產品泛濫的根本原因,“增高產品”也不例外。
美容化妝品的秘密
“如果你有雀斑、曬斑、欭娠斑、黃褐斑、任何臉部色斑,我們隆重向您推薦擁有世界領先科技的巴黎歐潘多……它是由諾貝爾生物與醫學獎獲得者做出的一項重大發明,它能使你在330天的時間裡,看到自己臉上明顯的祛斑改變……”一些電視台播放的電視購物廣告如此宣傳一種叫做“巴黎歐潘多”的祛斑化妝品。該產品據稱是從法國引進的,在廣告中,有8位中外超級歌星、影視紅星現身說法,聲稱他們使用了這種產品,幫他們祛了斑,效果非常好。
有一些消費者向中央電視台“生活”欄目“生活315”節目組反映,他們聽信電視廣告訂購了這種祛斑產品,希望使用之後能把臉上的色斑祛掉。沒想到,在用了一段時間之後,色斑不僅沒有祛掉,反而增多了!在網上一些健康、美容論壇上,也可以看到類似的反映。
中央電視台的記者拿了該產品給我看,詢問我的意見。進口化妝品的批准文號為“衛妝進字”,但是該產品包裝上寫的批准文號為“衛妝特字”和“衛妝準字”,從這一點看,可以懧定它是國產的,其公司名稱和產地也表明是在國內註冊、生產的。該產品包裝上顯著地寫著外文商標“Upon.Do”,我在網上做了檢索,沒能找到有國外的網站在賣這個品牌的化妝品。
該產品的電視廣告聲稱它是諾貝爾獎獲得者發明的:“2001年諾貝爾生物醫學獎獲得者雷蘭德·哈特威爾博士在過去的十年裡,一直致力於從天然植物中發現並成功提取了歐霹靂祛斑因子,其祛斑活性是普通植物的20倍。”在2001年諾貝爾獎獲得者中,的確有一位美國生物學家叫雷蘭德·哈特威爾(LelandHartwell),他是因為研究細胞週期獲獎的。近十年來,他擔任美國弗雷德·哈金森(Fred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的負責人,致力於癌症方面的研究,並不從事化妝品研究。我懷疑這是廠家在盜用他的名義做廣告,給他寫了一封電子郵件詢問此事。哈特威爾博士當天就給我回了信,告訴我他對該產品一無所知。
該產品的電視廣告是如此介紹它為什麼會有神奇的效果的:“祛斑出現脫皮、紅腫、或留下更深斑痕的現象,那是以往祛斑方法的通病。最新的研究證實,原來黑色素在皮膚中是分散著的,有一種聚合■會將它們吸附到一起,最終形成色斑,因此聚合■就是色斑形成的罪魁禍首,歐霹靂祛斑因子獨有的超強活性使它很容易滲透到皮膚深處,聚合■和黑色素被迅速溶化、分解、消滅,這樣色斑就很快被清除乾淨,而且是真正的安全不反彈。這就是使歐潘多不脫皮,不紅腫,徹底根除色斑的根本原因。”
這是不懂生物化學的人對“聚合■”望文生義杜撰出來的。體內的聚合■不是用來聚合色素或別的什麼東西的,它起的作用是把核■酸鏈接起來合成核酸,合成脫氧核糖核酸的叫DNA聚合■,合成核糖核酸的叫RNA聚合■。可見,聚合■跟色素的形成沒有關係,消滅聚合■,細胞也就死掉了,因為聚合■是對生命活動至關重要的一種■。
皮膚老化對健康並無大影響,但做為衰老最明顯的外部標誌,在一個重視青春的社會,卻會造成沉重的心理負擔,這就是為什麼皮膚保健品成為一個利潤巨大的產業。除了形形色色的假冒偽劣的“祛斑”化妝品,市場上還有許多護膚品都聲稱能夠消除皺紋,使老化的皮膚變得年輕。其實它們都只是通過潤濕的方式使皮膚暫時顯得光滑,並不能真正地消除皺紋。除了激光除皺,唯一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批准治療皮膚老化的藥品是維生素A酸,一種維生素A衍生物。陽光中的紫外線輻射是皮膚老化的主要因素。有研究表明維生素A酸能刺激表皮細胞的增生,促進皮膚微循環和製造膠蛋白,從而緩解陽光引起的皮膚老化。維生素A酸被批准用於減輕皮膚細小皺紋、褐斑和粗糙,但是它並不能消除皺紋和修復陽光的損傷,也不能讓皮膚恢復到年輕健康的狀態。而且遺憾的是,它對面部皮膚的作用效果不如手臂皮膚。它對年齡超過50歲的人或者膚色較深的人的作用效果,也沒有經過研究。目前FDA正在研究α羥酸的安全性。這種化學物質被許多人懧為能消除皺紋、斑點和其他皮膚老化癥狀,也有一些研究支持這種說法,但是對其副作用和長期效果究竟如何,仍需要進一步研究。由於使用α羥酸會增加對陽光的敏感性,FDA忠告α羥酸使用者要格外注意預防陽光的損傷。
在目前看來,維持年輕健康的皮膚的最簡單最便宜的辦法,是躲開陽光,盡量不要在太陽輻射最強的時候在戶外活動,使用遮陽用具,在皮膚暴露的身體部位塗抹防曬霜。
水的保健騙局
我收到一封讀者來信,報告說他的一生省吃儉用的父母花了5千多買了一個自稱包治百病的華脈活性水生成器,“採用先進的電生離子分離技術,可將自來水製成活性水;長期飲用具有持續保健效果;老少皆宜,適用於各種人群使用”。這位讀者氣憤地說:“我簡直要被這些無恥的騙子,不盡職的政府,父母孩子般的信任氣死了。”
其實早在2005年7月11日,衛生部就發布過公告,揭露“一些涉及生活飲用水衛生安全產品(以下簡稱涉水產品)生產經營單位在生產銷售涉水產品時,擅自以‘離子水機’名義宣稱其可制備離子水或鹼性水,並大肆宣傳具有各種保健功能,有的甚至擅自標識有衛生部門許可批件,欺騙、坑害消費者。”並重申:“涉水產品不得宣稱任何保健功能。”
但一紙公文並不能制止“欺騙、坑害消費者”的行為。公告一年來,明目張膽地宣稱保健功能的涉水產品仍然到處都在推銷,其常用手段是與各地老年協會、老年大學合作,冒充醫學專家舉辦免費保健講座,以輕信的老年人為主要行騙對象,而且花樣越來越多,除了“活性水”、“離子水”,還有“頻譜水”、“磁化水”、“能量水”、“納米水”等等,無奇不有。
它們或者其實只是過濾、純化或消毒水的設備,能起到的保健作用並不比純淨水、飲用水強,或者只是貼上似是而非的科學術語標籤,而其實並不符合乃至違背科學原理,沒有生物醫學依據,欺騙缺乏科學常識的消費者,是地地道道的偽科學。
在香港也有類似的情況。據《明報》報道,在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期間,香港消費者委員會收到過37宗有關濾水器和食水處理器的投訴,在市面抽驗了5款售價3000至6000港元、聲稱可製造出“神仙水”、“能量水”、“健康水”、“生命水”或“鹼性離子水”等飲水處理器,參考國際權威組織,請教多名專家和政府部門的意見,最後發現,有關產品聲稱處理過的食水,對健康有特別益處,甚至可改善長期病患等,但完全沒有根據,而且誤導消費者。
也有人為這類“保健產品”辯護,懧為反正是水,沒有毒副作用,吃不死人,還能提供心理安慰,更能“拉動內需、刺激消費、增加稅收”,何必嚴厲打擊呢?吃不死人的騙人東西並不等於就不害人。一台市價只值幾十元、幾百元的水處理裝置被打扮成保健產品後,就賣到幾千元、上萬元,這是在經濟上害人。這類產品本來就以騙人為目的,缺乏質量控制,過濾、消毒效果不過關,卻聲稱經它處理的水不用燒開就可直接引用,或聲稱“經常用處理過的水清潔眼睛,可改善白內障和提高視力”,由此導致腹瀉、感染等不良後果,這是在衛生上害人。有的患者因為輕信了這些產品的保健、治療效果,而放棄了常規治療,因此使病情加重,這是在醫療上害人。
這類騙人、害人的東西能大行其道,讓人不能不驚訝於消費者、特別是老年消費者是何等的容易受騙上當。只要推銷員服務態度好一點,產品說明文字“科學”一點,許多老年消費者就心悅誠服,寧願相信陌生的推銷員的花言巧語,卻聽不進更有科學頭腦的子女的忠告,甚至逼迫子女和他們一起飲用。《福州晚報》報道過一個事例,韓姓女士命令全家人直飲華脈活性水生成器的水,心存懷疑的女兒被迫喝了這水後鬧起了胃病(當然,導致她胃病的原因可能不僅僅是喝了這種水),韓女士還搬出說明書說,“人家有提示,飲用活性水後,有不適反應,這不是副作用,而是一種好轉現象。”在讓人哭笑不得之餘,也難怪要感到憤怒,不僅憤怒於不良廠家的騙人,更憤怒於政府管理部門的不作為。
乾細胞美容騙局還在騙
自從幾年前乾細胞研究開始走出學術界進入公眾的視野,媒體對它的關注就沒有間斷過。特別是韓國首爾大學教授黃禹錫造假案,讓“乾細胞”一詞真正進入了日常語彙。雖然許多人連那個“乾”字應該發第一聲還是第四聲、究竟是什麼意思也沒有搞明白,但是人人都知道乾細胞技術是一項會帶來醫學革命的神奇高科技了。
利用人們這種對乾細胞既無知又神往的心理,中國的造假者早就領先黃禹錫大發橫財。在2004年5月,《北京科技報》曾登過一篇《乾細胞美容純屬商業騙局》的報道,揭露號稱由“美國青春再造國際醫美研究中心”研製的最新高科技乾細胞產品“諾曼茜”。這種號稱注射到人體後人很快就能年輕10到15歲的產品其實來路不明,那家美國研究中心也是子虛烏有。
乾細胞美容因此被《北京科技報》評為2004年十大騙局之一。但是這種騙局並沒有消聲匿跡,反倒發揚光大了。“諾曼茜”不僅繼續在美容機構、市場上推銷,還生出來“諾曼茜二代”新產品了。並且冒出了一些類似產品爭奪市場,廣告手段也都類似。比如有一種“尊麗集美”胚胎乾細胞,同樣號稱是從美國引進的最新高科技產品,價格也高得驚人,一盒的零售價從幾萬到幾十萬元不等。美容方式也是往體內注射乾細胞原液或乾粉針劑,據說注射後4周能讓人年輕10歲云云。
我從中央電視台記者那裡看到了該產品的“中國代理”深圳西伯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有關材料。不僅其中有關乾細胞美容療效的說法是偽科學,連那些有關證書也都是偽造出來的,而且偽造得十分拙劣。比如該公司提供的美國政府允許該產品出口的證書,落款是紐約州衛生部食品藥品處主任理查遜(StuartE.Richardson),用的卻是加州政府的印璽,不倫不類。這份號稱由政府部門出具的證書,一些常用的關鍵詞語都有很低級的拼寫錯誤,例如“證書”(寫成certoficate,應是certificate)、“註冊”(寫成rigistration,應是registration)、“美國”(寫成UniteStates,應是UnitedStates)等單詞都寫錯,如同兒戲。
這份出口證書的格式倒沒有問題,理查遜也實有其人,是加州(而不是紐約州)衛生部食品藥品處主任,之所以被弄得如此不倫不類、錯誤百出,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該公司不知從哪裡搞到一份加州政府批准某產品出口的證書作為參考,以之為底本依樣畫葫蘆偽造了一份出口證書。打字者不懂英文,於是在抄寫、複製時出現了那麼多低級的錯誤。
該產品號稱是“美國BIO-COS生物醫學科技研究中心”研發的,根據我的檢索,美國並沒有一家生物醫學機構以BIO-COS為名。該產品的授權證書上寫著該機構的英文名稱是“BIO-COSinternationalmedicinebiologicaltechnology”,我也找不到這麼一家機構。
在那些“乾細胞原液”或“乾細胞乾粉”中不可能真的含有幹細胞。分離、培養人的乾細胞要比分離、培養普通細胞困難得多,在1998年才由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生物學家首次獲得成功,目前這仍然是一項只供實驗研究的尖端技術,還沒有哪個機構有能力進行商業化大規模生產。
只有活的乾細胞才有作用,而乾細胞就像其他細胞一樣,必須養在培養液中或冷凍保存才會有活性,一旦製成原液或乾粉制劑就成了死細胞,不再具有幹細胞的特性,所以那些“乾細胞原液”或“乾粉”即便是真的用乾細胞製成的,也早已成了廢物。
即使這些制劑真的含有有活性的乾細胞,那麼把乾細胞注射到體內也不會起到任何作用,相反地,體內的免疫系統將會攻擊這些外來的異物,產生有害身體的排異、過敏反應。
總之,這些所謂乾細胞制劑不可能真的含有幹細胞,從一些消費者在用了這些產品之後出現的副作用癥狀判斷,它們的真實成分可能是某種激素。它們究竟是什麼東西,這個問題應該由藥檢部門來回答。
最後,為了幫助大家識破類似的騙局,我簡單地介紹一點乾細胞的知識。所謂乾細胞,是指那些未分化的、因而有可能分化成不同類型的細胞的細胞,“乾”的意思是可以產生分支的“主幹”。細胞還未分化的早期胚胎是乾細胞的主要來源。由於乾細胞能夠分化成其他細胞,有望用它來修復那些被疾病和創傷所破壞的各種各樣的細胞和組織,因此對它的研究為治療多種慢性疾病帶來了希望,例如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症、糖尿病、慢性心臟病,甚至癌症。但是在目前,這類研究還處於非常初步的摸索階段,要變成現實還是比較遙遠的事。即使以後可以用胚胎乾細胞來治病,也不會是簡單地把它們注射到體內,因為那不會有任何用處。本書的第二編《乾細胞的醫學前景》一文中,對乾細胞有更為詳細的介紹,可供感興趣的讀者查閱。目前在市場上推銷的乾細胞產品,毫無例外全都是騙人的。
附錄1 常見“保健品”功效一覽
核酸:核酸是組成基因的化學物質,但是人體內的核酸都是自我合成的,口服核酸沒有營養價值和醫療價值,口服後將在消化道中被分解。服用過多有導致痛風、結石的危險。
磁化水、頻譜水、離子水、納米水:其價值不會高於普通的水,不會有任何特殊的保健價值。
螺旋藻:螺旋藻是一種藍綠藻,並不含有特殊的營養成分,它所含的營養成分都能從日常飲食中更便宜地得到。沒有確鑿的證據表明它能治療任何疾病。
花粉:沒有特殊的營養價值。沒有確鑿的證據表明它能治療任何疾病。有導致過敏的危險。
蜂王漿:沒有特殊的營養價值。沒有確鑿的證據表明它能治療任何疾病。有導致過敏的危險。
蜂膠:一些實驗表明它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腫瘤等作用,但是否確有保健作用仍有待證實。能夠引起皮炎和其他過敏。
靈芝孢籽粉:沒有確鑿證據表明它具有治療癌症的功效。
諾麗果汁:沒有任何確鑿的證據能夠支持有關它的種種神奇功效。由於諾麗果汁中鉀的含量非常高,因此需要低鉀飲食的腎病患者不可飲用,以免血鉀過高。
鯊魚軟骨粉:傳說鯊魚不會得癌症,因此鯊魚軟骨粉被作為抗癌藥物推銷。事實上,鯊魚也會得癌症。臨床試驗表明鯊魚軟骨粉對癌症並無療效。
蛋白粉:沒有特殊的營養價值,其價值不會高於奶粉等其他蛋白質製品。所有的蛋白質口服後都將在消化道中被分解成氨基酸,然後被體內吸收。
阿膠(驢皮膠):由驢皮或豬皮熬制而成,主要成分為蛋白質,其價值不會高於其他蛋白質製品。
過氧歧化■(SOD):作為一種蛋白質,口服後它將在消化道中被分解,不可能進入體內發揮作用。
脫氫表雄甾酮(DHEA):為腎上腺分泌的一種類固醇激素。人體臨床試驗未能證實它具有保健、醫療作用。在體內能轉化成性激素,長期使用可能有嚴重副作用。
羊胎素:主要成分為蛋白質,口服無效。注射羊胎素是否能抗衰老仍有待證實,其作用機制不明,而且有導致細菌、病毒感染、過敏等不良反應的危險。
生長激素:為垂體分泌的激素。口服無效,必須通過注射才有作用。可用於治療由於體內缺乏生長激素導致的侏儒症,其抗衰老的作用還有待證實。長期使用會有嚴重的副作用,增加了患癌症、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的風險。
褪黑素(“腦白金”):為松果體分泌的激素。可能具有安眠作用,被用於因時差導致的睡眠紊亂。
大蒜精:大蒜在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方面的作用仍有待臨床試驗的證實。服用過量能導致多種副作用。
卵磷脂:是組成細胞膜的基本成分,參與多種生理功能。只要有細胞膜的食物就有含有卵磷脂,存在於所有食物中,從日常飲食中就可以獲取足夠量的卵磷脂,無需額外補充。有些人懧為大劑量補充卵磷脂有助於心血管、神經系統保健,這種說法並沒有得到證實。
硒:是人體必需元素,可能具有預防某些癌症的作用,對此未有定論。過量服用會中毒。
魚油(“深海魚油”):含歐米伽-3脂肪酸,可能能夠預防心血管疾病。服用過量能導致出血。醫學界建議吃魚更好。
第二編 現代醫學與傳統醫學
第四章 懧識現代醫學
人們說的“西醫”,其實是指現代醫學,也就是建立在現代科學基礎上,特別是生物學基礎上的醫學科學。
什麼才是真正的西醫
關於中醫問題的爭論,常常被當成是中醫與西醫之爭,由此激發了一些人的民族感情。人們說的“西醫”,其實是指現代醫學,也就是建立在現代科學基礎上,特別是生物學基礎上的醫學科學。科學沒有國界,也不屬於某個民族所特有。醫學科學也應該只有一種,沒有中西方之分。現代醫學雖然是在西方發展起來的,但是作為現代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已成為人類的共同財富,吸納了世界各國包括中國人的貢獻。既然我們不再把科學稱為西學,就不應該把現代醫學稱為西醫,更不應該相信在現代醫學之外還另有一套可與之分庭抗禮甚至還超過它的醫學科學體系。所以我不同意把現代醫學稱為西醫。
既然中醫是指中國的傳統醫術,那麼與之相應的西醫也應該是指西方國家的傳統醫術,即在現代醫學誕生之前流行於西方國家的醫術。在這個意義上,西醫與中醫在思維、方法上有很多共同點。與中醫的陰陽五行說相似,西醫也有一套根據天地四元素提出的四體液學說,人之所以會生病,被懧為是由於四種體液失去了平衡所致,治病就是要讓體液恢復平衡,因此衍生出了放血、發汗、催吐、排泄等療法。同時,西醫也主要用草藥入藥,懧為不同的草藥有不同的熱、冷、乾、濕屬性,可以藉助它們讓體液恢復平衡。西醫處方往往同時用很多味草藥,講究不同草藥之間的相互搭配,這也與中醫處方很相似。
現代醫學在19世紀興起並在20世紀中葉成熟之後,西醫在西方醫學界便逐漸被拋棄了,但是在西方民間仍然還有人信奉,所謂自然療法、草藥療法,就是傳統西醫的殘餘。這些不再獲得主流醫學界懧可的民間醫術被統稱為“另類醫術”,種類五花八門,常見的包括:順勢療法(下面會講到);脊柱按摩療法,懧為疾病是由於神經系統紊亂導致,可通過按摩脊椎加以治療;反射療法,懧為人的手、足中有與全身各部位相對應的區域,可通過按摩手、足中相應的部位來治病;虹膜診斷術,懧為全身疾病都能在眼睛虹膜上表現出來;顱■療法,懧為人腦也能發出可以用手指摸到的搏動,腦搏異常就導致疾病,可以用手摸頭骨來診斷和治療……中醫、藏醫、印醫等來自東方民族的傳統醫術也被歸入另類醫術中。
在另類醫術中,歷史比較悠久、信眾也比較多的是所謂順勢療法。它是德國醫生哈尼曼在18世紀末期創建的,在19世紀曾風靡一時,但是進入20世紀後,隨著現代醫學的進步,就漸漸衰落。在20世紀20年代,最後一所順勢療法學校在美國關閉。目前美國正規的醫學院都不開設順序療法的專業,正規的醫院也不採用這種療法。
順勢療法根據兩條奇怪的用藥原理:它懧為吃了以後能產生和某種疾病相似癥狀的藥物正是治療該疾病的良藥,而且藥物成分越稀,稀釋的倍數越多,治病效果越好。市場上銷售的順勢療法藥物常見的有用蒸餾水把藥物稀釋了10的30次方倍的(順序療法用30X表示這個稀釋倍數)。這是什麼概念呢?往海洋裡滴一滴水,也不過被稀釋了10的26次方,也就是說,其有效成分的濃度,比滄海一粟還要低10,000倍,事實上是什麼都沒有。其實,根據阿芙伽德羅定律,1摩爾的任何物質包含有大約10的24次方個分子,也就是說,稀釋到10的24次方倍以後,已不可能含有被稀釋的成分的一個分子,全都是水分子了。
“順勢療法”懧為在稀釋、搖晃過程中,藥物的藥性能傳給水分子,最後得到的都是有藥性的水分子。這種說法當然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而且是荒唐可笑的。如果水分子會對它遇到的物質都有記性,那將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那意味著水的純淨是不可能的,我們喝的水將會帶著它曾經接觸過的所有物質的毒性和藥性!
有人可能不明白如何能把藥物稀釋那麼多倍,以為要用到什麼高科技。其實簡單得很,採用連續稀釋的辦法,想要稀釋多少倍、多少次方都可以輕易做到。比如把1毫升原液加到999毫升水中,再從中取1毫升加到999毫升水中,連續10次,就成了稀釋10的30次方倍。理論上用1毫升原液可以獲得10的30次方毫升的最終產物,不過那樣的話全世界的水都用光了也不夠。這其中的成本其實就是水,最初的原液的費用和勞動成本是微不足道的。
所以買順勢療法“藥物”,就是在高價買水,吃順勢療法“藥物”,就是在喝高價水。但是國外仍然有很多人願意花大錢去“喝水”。順勢療法有一種藥物,是把一小快鴨肝或鴨心組織用水稀釋了10的400次方倍製成的。據《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報道,這種“藥物”在美國的年銷售額是2千萬美元,而用一隻鴨子就可以滿足全部的原料要求了,被稱為“2千萬美元鴨子”。
如此荒唐的醫術不僅擁有眾多的追隨者,而且還自詡比現代醫學高明。他們的自我標榜和對現代醫學的攻擊異口同聲,如出一轍,例如都自稱有整體觀念,攻擊現代醫學只見局部不知整體;都自稱對病人富有人文關懷,攻擊現代醫學把人當成了機器、物體看待;都自稱通過增強病人自身的免疫力、自愈能力來治病,而現代醫學只會拙劣地借用外力對抗疾病。這樣的說法我們在中醫的支持者口中也經常聽到。
當然,他們還強調自己的療法歷史悠久、久經考驗,其有效性被無數使用者所驗證,並往往有患者的證言為證。的確可能有不少人親身體驗過另類醫術的“有效性”,因此對之深信不疑並為之義務宣傳。其實原因很簡單,許多疾病具有所謂自限性,本來不經任何有效資料也會自愈或好轉,尤其是在心理暗示的作用下會好得更快,出現了安慰劑效應。有些另類療法還可能有外打正著的益處,比如有些疾病患者喝水對恢復身體健康有好處,如果喝了順勢療法的“藥物”就會很有效果——當然,本來喝普通的水就行了,沒有必要去買貴得離譜的高價水喝(30毫升的水在貼上順勢療法標籤後在國內市場上能賣到一千多塊錢)。
上個世紀60年代以來,一方面是現代醫學在迅猛地發展,一方面卻是另類醫術在西方也日益流行。原因是多方面的:西方社會反文化運動的興起;人文學界反科學、反智思潮的盛行;另類醫術倡導者團結起來組成全國性、世界性組織,對西方政界施加壓力,要求政府解除對另類醫術的限制甚至資助另類醫術……在目前,美國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接受某種另類醫術,如果把祈禱療法(通過祈禱來治病)也算進去,這個比例則超過了60%。這個勢頭有增無減,而且隨著全球化,東方醫術以“古老醫學”、“東方神秘主義”的為號召走進西方社會,西方另類醫術也逐漸以“新興醫學”、“高科技”的招牌進入東方國家,比如順勢療法保健品近年來在中國已占領了部分市場。只要醫學科學還無法征服所有的疾病,全民無法獲得低廉高效的醫療服務,另類醫術總會有它生存、繁衍的空間的,在國民的科學素質整體不高時,更有泛濫之勢。
現代藥物是怎麼開發出來的
經常聽到有人聲稱自己從來不上醫院,但很少有人敢說自己從來不吃藥。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或輕或重會患病。生了病就難免要和藥物打交道。現代醫學已經為許多疾病提供了各種很有良效的藥物,但是同樣還有許多疾病沒有特效藥甚至無藥可治。因此,人們仍然需要不停地研發、尋找新藥。每時每刻,電視、報紙上的廣告都在向我們傳播著某種不治之症有了神奇的新藥物的福音,令患者及其親友不能不怦然心動。然而,這往往不過是騙取錢財的甜言蜜語。要守住自己的錢包,不要受虛假藥物廣告的蠱惑,避免既破財又失望,有必要了解一點新藥開發的常識。
以前,發現一種藥物往往都是碰運氣,而現在,人們越來越多地針對某種疾病有意識地設計、研發新藥。現代藥物的開發是大軍團作戰,需要眾多不同領域學科的專家的通力合作。它需要生理學家、生物化學家和分子生物學家在細胞、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理、病理和設計藥物,有機化學家合成藥物,毒物學家研究藥物的毒理,藥理學家研究藥物的藥理,計算機專家的模擬和分析,醫生對藥物進行臨床試驗和觀察療效,統計學家統計治療結果,等等。
基礎研究
新藥開發的第一步,是從研究人體的生理功能開始的。生理學家研究人體在正常狀態下的各種生理功能和變化規律,生物化學家研究生命過程中的化學變化,分子生物學家則研究參與生命過程的各種分子的功能和相互作用。這樣,我們就能從分子、細胞、器官到人體不同的層次了解我們的身體在正常狀態下都是如何運行的,而病變又是由於哪一方面發出了異常。某種疾病的發生,是一系列非常複雜的過程。如果我們能夠在細胞、分子水平上破解這個過程,具體追蹤到究竟是在哪一個步驟出了問題,就能夠給新藥設計提供思路:如果針對這一出現異常的步驟——靶點,添加某種具有特殊結構或性質的化合物,會怎樣改變分子、細胞的生理活動,是否會糾正病變,達到治病的目的?
有時候,研究人員能很快地發現這種特殊的化合物,這是很幸運的。更多的時候,研究人員需要篩選成千上萬種化合物,才能發現有效的少數幾種。現在,研究人員可以利用計算機模擬靶點,設計出針對它的化學結構,告訴化學家應該合成有什麼樣的結構和性質的化合物,從而縮小篩選的範圍。
離體試驗
對藥物化合物的測試一開始都是在試管和離體培養的細胞中進行的。在離體實驗中,藥物直截了當地作用在靶點上,容易產生明顯的效果,但是卻不一定也會對人體有效。藥物可能無法被人體吸收,如果能夠被人體吸收也不一定能夠發揮作用,而且還可能對人體產生不良反應。這些是無法在離體實驗中觀察到的。但是,出於人道的考慮,我們也不能就直接拿人來做試驗。因此,下一階段,研究人員需要做動物試驗。
動物實驗
常用的實驗動物有小鼠、大鼠、兔子、貓、狗、猴子等。在做動物試驗時,需要用到兩種或更多種的動物,因為不同種類的動物對藥物的反應可能會不同。首先我們需要知道藥物會對身體發生什麼樣的作用,在動物身上測試藥物化合物的效果,有什麼樣的毒副作用,多少用藥量是安全的。其次,我們也需要知道身體會對藥物做出什麼樣的反應,例如,有多少量的藥物會被吸收到血液中,它在體內如何代謝、分解,它的代謝產物是否有毒,藥物及其代謝產物被排出體外的速度有多快等等。如果一個藥物的有效成分不能進入血液,或者雖然進入血液,但是代謝、降解、排泄的速度太快,那麼它是沒有用的,這時候人們就要考慮是否要改變藥物的化學結構或添加其他化學成分,以幫助藥物被吸收或減緩其代謝、降解、排泄速度。有時候,人們會發現,一種藥物的代謝產物甚至比藥物本身還更有效。
但是動物和人的生理畢竟還是有所區別,對動物有效、毒副作用小的藥物,對人體並不一定如此。只有臨床試驗才能最終決定一種藥物是否對人體有效和有何毒副作用。一種藥物一旦通過了離體試驗和動物試驗,看來有希望成為新藥,就可以向藥監部門申請做臨床試驗。臨床試驗一般分成三個不同階段,分別稱為I,II,III期臨床試驗。
臨床試驗
I期臨床試驗為短期小規模。試驗對象通常為20100人,健康志願者或患者都可以。其主要目的是觀察新藥是否會出現急性毒副作用,檢驗合適的安全給藥劑量,並初步研究人體對藥物的吸收、代謝和排泄。時間持續數月。如果沒有嚴重的問題,例如不可接受的毒副作用,就可進入II臨床試驗。大約70%藥物能成功地通過這一階段的試驗。
II期臨床試驗為中期中等規模。試驗對象是病人,通常為100~300人。主要目的是觀察新藥是否有療效,也對短期的安全性做進一步觀察。時間持續幾個月到兩年。大約只有33%的新藥能成功通過這一階段的試驗,進入III期臨床試驗。
III期臨床試驗為長期大規模。試驗對象是病人,通常為1000~3000人。目的是確懧新藥療效和安全性,確定給藥劑量。時間持續一到四年。約25%~30%的新藥可通過這一階段的試驗。
在完成III期臨床試驗之後,制藥公司就可向藥監部門提出上市申請,由藥監部門組織專家鑒定。在美國,最後經食品藥品管理局批准上市的新藥,只占最初申請進入臨床試驗的新藥總數的20%。
有時候,在臨床試驗過程中,一種藥物被發現能夠有效地治療惡性疾病,會提前中止臨床試驗而直接用於治療病人。例如,第一種治療艾滋病的新藥AZT還在做II期臨床試驗時,發現它能顯著增加病人的存活率,FDA立即提前中止了該臨床試驗,並在批准其上市之前允許它被用於治療4000多名艾滋病患者。
新藥被批准上市之後,通常仍然需要進一步觀察藥物在大範圍長時間臨床應用時的療效和安全性,並與其他已有藥物進行比較,稱為IV期臨床。由於在做臨床試驗時,兒童、孕婦和老人常被排除在外,因此在新藥上市後,特別需要觀察藥物對這些群體和某些特定的病人群體的安全性、療效和劑量範圍,以獲得更全面的資料。如果發現長期使用後會產生未曾料到的嚴重副作用,該藥物有可能被立即從市場上召回。
開發新藥是一個非常費時間也非常昂貴的過程,並非小公司所能承擔得起。在美國,一種新藥從開始研發到獲得批准,平均需要8.5年,花費數億美元。每5000種候選藥物,只有5種能夠進入臨床試驗,而只有1種最終能夠被獲準上市。
為什麼要做對照試驗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要試驗一種藥物的療效,是很簡單的一件事。只要找一批病人,對他們用藥,看看能不能把他們的病治好,不就得了?在以前,醫生的確是用這種辦法做臨床試驗的,有時也能夠有很明確的結果。1885年7月6日,巴斯德做了一次被懧為是歷史上最著名的臨床試驗,給一位9歲的男孩注射了狂犬病疫苗。這名男孩在兩天前被一頭狂犬嚴重咬傷。在隨後的10天內,巴斯德給這名男孩共注射了12次疫苗。幾天后,男孩便康復回家了。第二年3月1日,巴斯德向法國科學院報告了他對狂犬病的治療結果,呼籲建立狂犬病疫苗中心。到1880年,世界各國許多地方都建立了狂犬病治療中心。
由於人們在得了狂犬病之後必死無疑,死亡率百分之百,而巴斯德治療的狂犬病人卻活了下來,因此不難得出結論,巴斯德的療法是卓有成效的。但是這個著名的試驗也是一個很不尋常的事例。能夠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極為罕見。藥物通常只是用來減輕、消除癥狀,減少病痛,降低死亡的危險。對絕大多數疾病來說,藥物療效並不是非此即彼、要麼有效要麼無效那麼簡單。這時候,要判別藥物的療效,就困難得多。
有很多因素會影響到人們對藥物療效的懧定。許多疾病都能夠自愈,例如感冒、失眠症,不必治療也會痊愈。甚至像癌症這樣的所謂“不治之症”,也有一部分病人會自愈。還有許多疾病的狀況受病人的心理因素的影響很大,給病人服用並無藥效的假藥(“安慰劑”),也會出現一定的療效,特別是那些發病機理與精神情緒有關的疾病,例如高血壓、失眠症、焦慮症、胃十二指腸潰瘍等,安慰劑療效能達到30%甚至更高。有些慢性病,例如哮喘、關節炎,病情自己會時好時壞。而像心肌梗死、中風這種能致命的疾病,其死亡率與年齡、性別、生活習慣等多種因素有關,波動很大,難以對個體做出預測。還有一些疾病的病情好壞,取決於病人的自述或醫生的主觀判斷,其結果很容易受到病人或醫生的主觀願望的影響而出現偏差。
為了避免上述因素,在臨床測試一種新藥的療效時,就必須精心設計試驗方案,進行對照試驗。在對照臨床試驗中,一組病人接受新藥治療,其他組——對照組——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分成不接受任何藥物治療、接受安慰劑治療、接受已有藥物的治療或不同劑量的新藥治療組,然後比較不同組的結果。安慰劑是指不含任何藥理活性物質的制劑,外觀應與試驗的新藥相同或相似,其主要成分通常是澱粉或生理鹽水。在新藥臨床試驗中使用安慰劑作為對照,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心理因素對藥物療效的影響,是新藥臨床試驗必須遵循的一個基本原則。在試驗新的外科手術的治療效果時,是不是也要設計一個對照組對他們進行假手術呢?這是個有爭議的問題。不過,研究表明,即使是假手術,對於某些疾病也有或多或少的治療效果,這可能類似於安慰劑作用。
在做對照試驗時,為了盡量避免主觀偏差,還需要遵循其他一些原則。在有可能影響藥物效果的各個方面,新藥組和對照組的病人都應該相同或相似,例如所有的病人都必須患有相同的疾病,或處於同一疾病的相同發病階段。而且,新藥組和對照組的病人的年齡、體重、健康狀況、接受其他治療的情況等各個方面也應該盡量相似。為了做到這一點,必須遵循“隨機化”原則,即參加臨床試驗的所有病人被隨機地分配到不同的組,病人將進入哪一組完全由隨機產生的編號來決定,而不是人為地挑選哪些病人進入新藥組,哪些病人進入對照組。如果參加試驗的病人群體足夠大,隨機化分配的結果將會使新藥組和對照組的病人有相似的特點。否則,如果由研究人員來挑選的話,就可能有意無意地把病情較輕的病人挑選入新藥組,使得新藥組的療效過於顯著。
在臨床試驗中,一方面,如果新藥組病人知道自己吃的是新藥而對照組病人知道自己吃的是無效的安慰劑,那麼心理因素就可能對兩組病人的療效分別產生正面和負面的影響。另一方面,研究人員為了能得到好結果,有意無意地可能會對新藥組病人更精心護理或施加暗示影響病人,在判定療效時,會傾向於更正面評價新藥組病人,更負面評價對照組病人,只收集對新藥有利的數據而忽視不利的數據等等。為了避免出現這種偏差,在臨床試驗中還必須遵循“盲法原則”。如果病人不知道但是研究人員(醫生、護士和數據分析人員)知道誰服用的是新藥誰服用的是安慰劑,這是“單盲”,但是如果研究人員和病人都不知道分組情況,則屬於“雙盲”。雙盲是避免主觀偏差的最好辦法。在雙盲的情況下,分組情況由第三方人員掌握,醫生、護士在“盲態”下給病人使用藥物或安慰劑,觀察療效和收集病人的數據,然後把資料交給同樣處於“盲態”的數據分析人員去分析。只有在最後需要比較新藥組與對照組的療效時,才會解除“盲態”,讓研究人員和病人知道分組情況。
有時候,通過其他方式(例如臨床經驗積累、仔細的觀察)也能夠發現藥物的療效,但是這樣的發現往往是不可靠的,不足以得出科學的結論。隨機的、雙盲的、有對照的臨床試驗雖然不是發現藥物療效的唯一方法,卻是能夠確定藥物療效的最可靠的方法。
 “反應停”悲喜劇
在攻擊現代醫學的文章中,“反應停”是最常被提及的一個代表邪惡的名字。這種在近50年前草率上市、僅僅過了4年就撤回的藥物,至今還在讓現代醫學蒙羞。而事件的經過也常常遭到了有意無意的歪曲,比如,我曾見到有人撰文以“反應停”事件為例攻擊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不知FDA正是這一事件中的英雄。
“反應停”是在1953年由一家德國公司作為抗生素合成的,但發現它並無抗生素活性,卻有鎮靜作用,於是在1957年作為鎮靜催眠劑上市。廠商吹噓它沒有任何副作用、不會上癮,勝過了市場上所有安眠藥。而且,它對孕婦也十分安全,可用於治療晨吐、噁心等欭娠反應,是“孕婦的理想選擇”(當時的廣告語)。它很快風靡歐洲各國和加拿大,據說光是聯邦德國一個月就賣出了一噸。但是在進入美國時,卻遇到了麻煩。
美國一家小制藥公司梅裡爾公司獲得“反應停”的經銷權,於1960年向FDA提出上市銷售的申請。當時剛到FDA任職的弗蘭西斯·凱爾西負責審批該項申請。她注意到,“反應停”對人有非常好的催眠作用,但是在動物試驗中,催眠效果卻不明顯,這是否意味著人和動物對這種藥物有不同的藥理反應呢?而有關該藥的安全性評估幾乎都來自於動物試驗,是不是靠不住呢?
凱爾西並注意到,有醫學報告說該藥有引發神經炎的副作用,有些服用該藥的患者會感到手指刺痛。她因此懷疑該藥是否對孕婦也有副作用,是否會影響到胎兒的發育?梅裡爾公司答覆說,他們已研究了該藥對懷孕大鼠和孕婦的影響,未發現有問題。但是凱爾西堅持要有更多的研究數據,這引起了梅裡爾公司的不滿,對她橫加指責和施加壓力。
正當雙方在扯皮時,澳大利亞產科醫生威廉·麥克布裡德在英國《柳葉刀》雜誌上報告“反應停”能導致嬰兒畸形。在麥克布裡德接生的產婦中,有許多人產下的嬰兒患有一種以前很罕見的畸形癥狀——海豹肢症,四肢發育不全,短得就像海豹的鰭足。而這些產婦都曾經服用過“反應停”。實際上,這時候在歐洲和加拿大已經發現了8000多名海豹肢症嬰兒,麥克布裡德第一個把他們和“反應停”聯繫起來。1961年11月起,“反應停”在世界各國陸續被強制撤回,梅裡爾公司也撤回了申請。經過長時間的法律較量,研發“反應停”的德國公司同意賠償受害者的損失。
梅裡爾公司在申請前的確研究過“反應停”對懷孕大鼠和孕婦的影響,但是人們後來才知道,大鼠和人不一樣,體內缺少一種把“反應停”轉化成有害異構體的■,不會引起畸胎。“反應停”的副作用則發生於懷孕初期(懷孕前三個月),即嬰兒四肢形成的時期,而梅裡爾公司所試驗的孕婦都是懷孕後期的。
麥克布裡德成了澳大利亞的英雄,頂住制藥公司的壓力的凱爾西則成了美國的英雄。為表彰她以一人之力避免成千上萬的畸形嬰兒在美國誕生,肯尼迪總統於1962年8月2日授予她總統勛章。FDA聲望大振,趁機提升自己的地位。美國國會在1962年通過法案強化藥物管理,授予FDA更多的權力,要求新藥在獲準上市前必須經過嚴格的試驗,提供藥物副作用和中長期毒性的數據,必須對至少兩種懷孕動物進行致畸性試驗。
就在“反應停”聲名狼藉之際,一名以色列醫生偶然發現“反應停”對麻風結節性紅斑有很好的療效。經過34年的慎重研究之後,1998年,FDA批准“反應停”作為治療麻風結節性紅斑的藥物在美國上市,美國成為第一個將“反應停”重新上市的國家。“反應停”還被發現有可能用於治療多種癌症。現在“反應停”已卷土重來,90%被用於治療癌症病人,在美國的銷售額每年約兩億美元。活性更強且沒有致畸性的“反應停”衍生物也已被批准上市。
“反應停”致畸事件是藥物審批制度不完善的產物,由於廠商急功近利,使全世界誕生了大約1.2萬名畸形兒。但是這一悲劇也增強了人們對藥物毒副作用的警覺,完善了現代藥物的審批制度。近50年來類似的悲劇沒有再重演。比悲劇更恐怖的是不能痛定思痛、吸取教訓,反而自欺欺人、文過飾非,繼續製造悲劇。對比中國龍膽瀉肝丸事件,令人嘆息。
人類與瘟神的較量(1)
現代醫學最偉大的成就之一,就是讓傳染病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區不再成為對人類生命健康的重大威脅。以美國為例,在100年前,導致死亡的三種最主要的疾病都是傳染病:肺炎、肺結核和腹瀉。而現在,三大生命殺手分別成了心臟病、癌症和中風。由於防治傳染病而減少了夭折,無疑是百年來發達國家的平均壽命翻了一番的重要因素。大規模傳染病的流行——古人之所謂瘟疫——在現代也變得非常罕見,這使我們很容易忘記,在歷史上,人類曾經飽受瘟疫的痛苦,只有在現代科學出現以後,人類與瘟神的較量才逐漸占了上風。
歷史上最駭人聽聞的瘟疫之一是所謂“黑死病”,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鼠疫。鼠疫自古以來在亞洲、非洲和歐洲就是一種恐怖的災難,甚至改變了歷史進程,例如間接促使了東羅馬帝國的崩潰。最廣為人知也最為悲慘的鼠疫發生於歐洲中世紀,它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一次使用“生物武器”引發的。1346年,西征的蒙古軍隊包圍黑海港口城市卡法,把黑死病死者的屍體用投石機射入城內,城裡黑死病開始流行。卡法城的居民熱那亞人逃離卡法城,鼠疫也跟隨他們傳播到西西裡,隨後又傳播到歐洲大陸。在短短的五年內,這第一波的黑死病就導致了歐洲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的死亡。在隨後的三百多年間,黑死病在歐洲仍反覆爆發,直到17世紀末、18世紀初,才平息下去。由於病因不明,更加重了黑死病的神秘、恐怖色彩。它被視為天譴、神的懲罰、巫師的作祟,還有許多無辜者被指控傳播黑死病而被恐慌的民眾處死。
直到19世紀後期細菌學創立後,黑死病的病原和傳播途徑才逐漸明朗。1894年,耶爾森在香港調查黑死病時,發現其病原體是一種細菌,這種細菌後來就被命名為耶爾森桿菌。1898年,西蒙德通過在中國雲南和台灣的調查,確定了黑死病的傳播途徑是由跳蚤把病菌從老鼠傳播給人。到20世紀中葉,抗菌素的發明使得鼠疫成了容易治愈的疾病,而公共衛生和居住環境的改善也切斷了鼠疫的傳播途徑。現在鼠疫已非常罕見,但是不太可能完全消失,因為它仍然會在鼠類之中傳播,一有機會還會傳播給人。在20世紀80年代,非洲、亞洲或南美洲每年都有發生鼠疫的報告,1996年印度爆發的鼠疫還成了重大世界新聞。目前,每年大約有1000到2000人得鼠疫。即使在美國,平均每年也會有十多人從野外鼠類感染鼠疫,大約■分之一的患者身亡。儘管鼠疫已非不治之症,也容易控制,但是歷史慘劇在人心中留下的陰影難以消除,它仍然被許多人視為最恐怖的疾病,聽到鼠疫流行的傳言就會為之變色。
另一種恐怖程度可以與鼠疫相比的傳染病是天花。大約60%的人口受到天花的威脅,四分之一的感染者會死亡,大多數倖存者會失明或留下疤痕。幸運的是,天花已被人類徹底消滅,成了第一種、也是至今唯一一種被消滅的傳染病。天花危害人類的歷史可能比鼠疫還要久遠,據信在3千多年前起源於印度或埃及。從古埃及法老拉米西斯五世的木乃伊和其他古埃及木乃伊上,可以發現天花留下的疤痕。天花原來只在“舊世界”(亞洲、歐洲和非洲)流行,在17、18世紀,它是西方最嚴重的傳染病,但是在歷史上的影響卻比不上黑死病,這可能是因為其受害者以兒童為主(約十分之一的兒童因天花夭折),活下來的成年人大多已有了免疫力。但是當歐洲殖民者在15世紀末登上新大陸的時候,情況就不同了。歐洲殖民者給新世界原居民帶去了多種原居民從未遇到過、因而不具有任何免疫力的傳染病,其中最致命的一種就是天花。為什麼科爾特斯率領300名西班牙殖民者能夠征服有2千5百萬人口的阿茲特克帝國(現墨西哥)?靠的秘密武器就是天花:阿茲特克人俘虜的一名西班牙士兵不幸新染上了天花。在10年內,阿茲特克人口減少到6百5十萬人,生存者也喪失了鬥志,一個強大的帝國就此消亡。另一個強大的帝國印加帝國(現秘魯)也因為天花流行而被皮薩羅帶著180名西班牙殖民者輕而易舉地征服。北美的殖民者則有意將天花傳給印第安人,給他們送去天花患者用過的毯子。主要是在天花的肆虐下,各個原先有數百萬人口的主要印第安部落減少到只剩數千人或完全滅絕。在與殖民者接觸之前,美洲原居民有幾千萬人口,而到16世紀結束的時候,只剩下了1百萬人。
天花是感染天花病毒引起的,無藥可治,但是一旦得過天花而生存下來,體內就有了對抗天花病毒的免疫力,不容易再得天花。這一點很早就被人們懧識到,在古代中國和其他國家,都有人嘗試利用這個特點預防天花:從天花病人的傷口采疫苗接種到健康人身上。但是這容易引起嚴重副作用乃至死亡。1798年,琴納首創接種牛痘。但是種痘並沒有得到大力推廣,在種痘發明150年後,在20世紀50年代早期,世界上每年仍然有約5千萬人得天花。通過推廣種痘,到1967年,這個數字降低到1千多萬。就在這一年,世界衛生組織發起了消滅天花運動。1977年,最後一例自然發生的天花發生在索馬裡。1978年英國實驗室發生事故,有兩名工作人員染上天花——這是天花退出地球舞台之前的最後插曲。1980年世界衛生大會正式宣布天花被完全消滅,天花病毒在自然界已不存在,只有美國和俄國的實驗室還保存著樣本。
天花之所以能夠比較容易地消滅,有如下原因:天花病毒很穩定,不容易變異;天花病毒只能在人體內生存,不能寄生於其他動物體內;只要接種一次疫苗,就可以長時間(至少10年)具有免疫力;天花癥狀明顯,容易識別。在消滅了天花之後,世界衛生組織又制定了在2000年全球消滅小兒麻痺症、麻風、麥地那龍線蟲病等傳染病的計劃。這些計劃都未能如期完成。其中較為成功的是消滅小兒麻痺症,目前在絕大多數國家都已消滅(包括中國),只剩下10個國家,數百個病例。和天花類似,引起小兒麻痺症的脊髓灰質炎病毒只能在人體內生存,可以通過接種疫苗預防,但是比消滅天花更困難的是,小兒麻痺症的癥狀不明顯,多數感染者不表現出癥狀,難以識別,而且要進行多次接種才有效。
歷史上殺人最多的一次瘟疫既不是鼠疫也不是天花,而是幾乎人人都得過的流行性感冒。1918年,一場致命的流感席捲全球,全世界大約有5億人被傳染,死亡人數保守的估計至少2千萬人,實際的死亡人數可能在5千萬人左右。儘管這場流感在美國被稱為“西班牙女士”,但是它似乎首先起源於美國。在那一年,近四分之一的美國人口得了流感,導致50多萬美國人死亡,幾乎一半的死者是健康的年輕人。除此之外,在上個世紀還爆發過兩次流感大流行,都在一年內傳遍全世界,導致了大批人死亡。1957至1958年間的那一次則使約1百萬人喪生,1968至1969年間的流感大流行導致約75萬人死亡。平時流行的流感雖然沒有這麼致命,但是平均每年在美國也有5%到20%的人染上流感,20多萬人因病重住院,3萬6千人因此死亡。
人類與瘟神的較量(2)
流感是由病毒引起的,對付它沒有像用於對付病菌的抗生素那樣的特效藥,目前市場上各種各樣的感冒藥實際上只是用於減輕感冒癥狀,並不能消滅病毒。獲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批准上市的4種抗流感病毒藥物能夠有效地抑制流感病毒的繁殖,但是也只是縮短病程1~2天。對付流感病毒的最好武器還是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如果在近期內患過流感,或注射過流感疫苗,那麼再遇到同一類型的流感,身體對它就有了免疫力。但是就像許多種病毒,流感病毒非常容易發生變異。每一年流行的流感病毒會與以前的有所不同。結果,人體免疫系統就難以識別、消滅它們,因此得過流感的人以後還可能再得。
對流感易感人群來說,最好的辦法是注射流感疫苗預防。流感疫苗是根據預測下一次的流感會由什麼類型的流感病毒引起,而提前準備的。如果遇到的是一種沒有預測到的流感病毒,那麼預備的疫苗不會起作用。如果是一種新型的流感病毒,人體從未遇到過,對其無免疫力,那麼就會在人群中爆發流感大流行。
1957~1958年和1968~1969年的流感大流行就都是由於禽流感病毒和人流感病毒重組產生新型的流感病毒引起的,1918年的流感也是禽流感演變來的。
從流感的例子可以看出,儘管我們已消滅或基本消滅了許多種在歷史上作惡多端的傳染病,但是即使是在醫學最發達的國家,也還不能完全避免傳染病的威脅。由於濫用抗生素導致抗藥性病菌的出現,有可能使治療某些傳染病變得困難。而且,新的致命的傳染病會時不時地出現,例如艾滋病、埃博拉病、西尼羅病毒、薩斯病、禽流感,都能引起恐慌或造成重大社會問題。環球旅行的便利更是增加了傳染病在世界範圍內傳播的機會和速度。恐怖分子用生物武器人為製造致命瘟疫的威脅也不能排除。瘟神的挑戰無休無止,我們不能放鬆警惕。在與瘟神的作戰中,人類也許無法獲得全盤的勝利,但是卻能夠贏得一場又一場的戰役,而我們手中最強大的武器,不是求神拜佛,不是祖傳秘方,而是科學方法和現代醫學技術。
禽流感的警示
近年來每隔一段時間就有在世界各地新發現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密集報道,有的還是引起人員死亡的報道,其中最嚴重的是越南,自2003年以來已有42人因感染禽流感病毒而死亡,約占全球死亡人數的三分之二。中國青海、內蒙古、安徽、湖南、湖北、遼寧等地也出現了疫情。與2004年年初中國首次公布禽流感疫情時引起社會恐慌、人人不敢吃雞肉、逼得肯德基改賣豬排相比,公眾的反應相對來說變得越來越平靜。反倒是流行病學專家們更為緊張:這是不是意味著一場流感大流行已迫在眉睫?
專家們擔心的,不僅僅是禽流感的流行導致家禽大量病死或被捕殺造成的經濟損失,也不僅僅是禽流感從家禽傳染給人導致死亡的偶然事件,更擔心的是禽流感總有一天會變異成可以在人群之中傳播的人流感,人體對這種新型的流感將沒有免疫力,會在世界範圍內出現死亡慘重的流感大流行。在上個世紀,曾經爆發過三次流感大流行,都在一年內傳遍全世界,導致了大批人死亡,它們的源頭都與禽流感有關。
1997年在香港爆發的禽流感,使人們首次發現禽流感能直接傳給人。那次爆發導致18人住院、6人死亡。香港政府果斷地消滅全香港150萬隻雞,平息了第一次同時感染人類的禽流感,可能避免了一次流感大流行。之後出現禽流感疫情的各國紛紛捕殺家禽,也是出於同一個目的。但是也有“動物保護”人士指責這種做法是一種“犯罪”,質問:“我們採取這一切手段的真正原因,究竟是為了防治疾病,還是因為我們過於自信,作為萬物的主宰,擁有絕對殺戮的權利?”本來是簡單明了的事情,被這一問反而讓人糊塗了。就算採取捕殺手段在主觀上有什麼可惡的動機,在客觀上至少起到了控制疫情的目的,從而搶到時間弄清禽流感的傳染機制並找到防治辦法,例如研發出疫苗或特效藥。只要我們承懧人的生命高於動物的生命,那麼這種做法就是無可指責的。
“動物保護”人士並且把禽流感視為動物對人類“文明”的報復,聲稱“從現有的科學研究成果看,禽流感的發生之源,是大規模的工業化動物養殖場”,呼籲人們像我們的初民那樣,充分尊重動物的權利,與動物和諧相處,讓生活回歸到禽類與人類“風雨同舟”一般地親密相處,才能避免一場人類的新災難云云。
實際上,禽流感的起源與工業化養殖毫無關係。早在1878年就已有了發生禽流感的記載,禽流感起源的時間可能遠遠早於此時。科學研究已證實,禽流感來自野鳥,遷徙的水禽是禽流感病毒的自然宿主,對禽流感的傳播起重要的作用,禽流感病毒亞型的地域分布與特定野禽固有的遷徙路線有關。它們可長距離攜帶病毒飛行,排出含有大量病毒的糞便污染家禽的飼料、水源等,從而將病毒傳染給家禽,造成禽流感的流行。
而禽流感之所以在中國南方、東南亞各國肆虐,與這些地方盛行家禽與人類親密相處的非工業化的“亞洲養殖方式”有關。在這些地區的農村,無數的家禽被放養在田間、池塘、河流和農場,使得它們有與攜帶病毒的野鳥及其糞便親密接觸、感染禽流感病毒的機會。不僅各種家禽混合飼養,而且與豬、牛、魚混養。有的農場雞舍就設在豬圈之上,雞糞直接掉進豬槽中。這種混養方式為禽流感病毒在不同種群之間的傳播和變異創造了條件。與工業化養殖相比,散養、混養的傳統方式不便於發現疫情,也不便於發現疫情後統一捕殺。即便是亞洲地區的大型養殖場,也與發達國家的工業化養殖不同,由於飼養密度太大、衛生條件太差和缺乏疫情監測,容易造成禽流感病毒在家禽間的快速傳播。
在西方國家,人們只能從超市購買已屠宰、包裝好的家禽肉,而在亞洲國家,在農貿市場購買活禽、當街或在家宰殺仍司空見慣,使人們容易接觸到病禽而感染禽流感。家禽、家畜的糞便被當成肥料、飼料撒到田地、魚池,之後作物和魚類又被人們食用,這也是傳播禽流感的機會。因此,從野鳥、家禽、家畜到人,中國南方、東南亞各國完整地存在著禽流感的傳播鏈,而且,流感病毒能在家禽、家畜和人之間來回傳播,基因發生重組,容易產生能在人群中傳播的新型流感病毒。
所以,與“動物保護”人士所設想的相反,如果要問禽流感的爆發能給我們什麼警示的話,恰恰是要我們放棄與家禽密切相處的飼養方式和飲食習慣,過一種更為“文明”的生活。禽流感不是對人類文明的報復,而是對落後的生產、生活方式的懲罰。
 “超級病菌”並沒有那麼可怕
一篇題為《男性同性戀出現新危情美國爆發“超級病菌”》的報道聲稱,“目前‘超級病菌’MRSA的新變體正在美國蔓延,已感染了數千名健康人,尤其是男同性戀。‘超級病菌’MRSA是一種可以抵抗所有的抗生素和藥物的病菌,能夠感染傷口和褥瘡,引起各種感染,令免疫力弱的人死亡,比如老人和艾滋病人。”其實,這種所謂“超級病菌”並不像它所描述的那麼可怕。
MRSA是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Staphylococcusaureus)的縮寫。金黃色葡萄球菌是非常常見的病菌,據調查,大約25%30%的人的鼻腔中都生長著這種病菌,在健康人的皮膚上也經常發現。有時候它會進入人體內而引起感染。這種感染輕微的會在皮膚上長瘡和丘疹,嚴重的則可引起肺炎或血液感染。對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通常用青黴素類的抗生素甲氧西林治療,在大部分情況下非常有效。但是有些葡萄球菌菌株對甲氧西林形成了抗藥性,也就是MRSA。
1961年在英國發現了首例MRSA,之後以驚人的速度在世界範圍內蔓延,據估計每年大約有十萬人因為感染MRSA而住院治療。MRSA毒性並不比普通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更強,只不過由於它抗甲氧西林,使得治療更為困難而已。最近流行的這種MRSA變體是於1997年在紐約首先發現的,它由於有一種被稱為PVL的基因編碼毒性較強的毒素,後果會更嚴重。MRSA以前主要感染住院病人,幾乎都是通過身體接觸傳播的,通常感染那些年紀較大、病情較嚴重、皮膚有傷口(例如褥瘡)或有管子通到體內(如導尿管)的人,健康人很少會被感染。但是這種變體似乎能夠感染健康人,在醫院之外也開始傳播,在擁擠的監獄中頗為流行。2003年在美國各地的城鎮社區(包括洛杉磯、舊金山、紐約、波士頓、邁阿密等大城市)也出現了多次小規模爆發。多數感染者是男同性戀者,但它可能並非性傳染病,而是在皮膚接觸中傳染的。此外,那些從事身體接觸的體育項目的運動員、小學生、新生兒也是高危人群。據洛杉磯郡衛生部發布的消息說,在郡監獄中有近千名犯人被感染,其中有66人需要住院治療。在洛杉磯市發現數十名男同性戀者被感染,另有35名小學生入院治療。該病菌可能已跨過大西洋,在歐洲已檢測到類似的病菌。
這種抗藥性病菌絕對不是可以抵抗所有的抗生素和藥物。事實上,幾種常見的抗生素都可以殺死它,通常用萬古黴素治療。對只是皮膚感染的患者,大多數甚至用不著使用抗生素,簡單地排膿、包紮傷口就足以對付。如果使用抗生素治療,則應該堅持服完整個療程的藥。只是攜帶了病菌而未引起感染的人通常無需治療。為避免病菌的傳播,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建議對MRSA病人在單獨的病房中隔離治療,探視病人後要洗手,如果有可能接觸到病人的體液,則要戴上一次性手套。為防止被感染上MRSA,平時應做好個人衛生:用皂洗手保持手的清潔;清理、包紮創傷直到愈合;避免接觸他人的傷口或傷口流出物。
從長遠來看,超級病菌將會在全世界流行,並對越來越多的抗生素產生抗藥性,這才是更讓人擔心的。抗藥性病菌的產生是使用抗菌藥物無法避免的結果。每一種抗菌藥物進入臨床使用後,伴隨而來的是出現抗藥性病菌。有人可能會問:是因為抗菌藥物的刺激使得細菌產生突變,從而具有了抗藥性呢,還是細菌本來就存在著少數具有抗藥能力的突變株,抗菌藥物對細菌作了篩選,使得有抗藥能力的突變株占了優勢?也就是說,抗藥性的產生,是因為用進廢退,還是因為自然選擇?早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微生物學家已經用一系列巧妙的實驗證明了細菌在接觸抗菌藥物之前,就已存在具有抗藥能力的突變株,在這個問題上,自然選擇學說是正確的。我們實際上是用抗菌藥物對細菌進行了一次自然選擇,在絕大多數普通細菌被殺死後,原先並不占優勢的、具有抗藥性的“超級細菌”存留下來開始大量繁衍。
分子生物學產生以後,對細菌抗藥性的機理有了透徹的了解。至今我們已發現細菌可通過五種方式抵抗藥物作用:產生■(具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質),使藥物結構發生改變或失去活性;改變與藥物結合的部分,使之不與藥物結合;改變細菌細胞壁的通透性,使藥物不能進入細菌;把藥物排出細菌;形成一層特殊的膜把細菌包圍、保護起來。例如,甲氧西林之所以能夠殺死病菌,是由於它能夠和細菌中一種被稱為青黴素結合蛋白的■結合,使這種■失去活性。這種■參與細菌細胞壁的合成,一旦失去活性,細菌無法形成細胞壁,就被殺死了。但是MRSA可產生一種特殊的青黴素結合蛋白變體,它不容易與甲氧西林結合,在細菌中的其他青黴素結合蛋白都因為與甲氧西林結合而失活後,這種蛋白變體可替代它們完成細胞壁合成的功能,從而產生抗藥性。萬古黴素一種糖■類抗菌藥物,它和細菌中的另一種分子(細胞壁■聚糖前體五■)結合而抑制細菌細胞壁蛋白合成,因此使用萬古黴素仍然可以殺死MRSA。但是濫用萬古黴素則會產生別的抗藥病菌,最常見的是耐萬古黴素腸球菌。
開發新的抗菌藥物可以防治已有的抗藥病菌,但是遲早又會產生新的抗藥病菌。細菌的抗藥性是不可避免的,然而並不是不可以控制的。導致超級病菌流行的重要原因是濫用抗菌藥物。現在不僅醫院、農場、養殖場不必要地大量使用抗菌藥物,甚至日常生活中,也頻繁使用抗菌藥物,無意之中時時刻刻隨時隨地在對細菌進行篩選,使耐藥細菌有更良好的生存環境,從而導致超級病菌越來越流行。因此要減少細菌抗藥性,最重要的措施是合理選擇、使用抗菌藥物。
 “瘋牛病”是怎麼一回事
“瘋牛病”(學名“牛海綿狀腦病”,簡稱BSE)是一種相當奇怪的傳染病,它的病原體既不是細菌,也不是病毒,甚至不含有遺傳物質——核酸。1982年,美國斯坦利·普魯西納(StanleyB.Prusiner)在研究“瘋羊病”——羊癢病時,提出其病原體是一種蛋白質,他將之命名為普裡朊(prion)。不攜帶遺傳信息的蛋白質居然能具有傳染性,這真是匪夷所思。直到1997年普魯西納因為這項研究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後,也還未使爭論完全平息,仍然有一些生物學家對此表示懷疑。不過現在大多數生物學家都已接受了普魯西納的觀點。普裡朊是神經細胞表面上的一種正常蛋白質PrP的突變體。對普裡朊是如何不經過遺傳機制而擴增的,現在還不是很清楚,流行的觀點懧為它在接觸PrP後,能改變PrP的形狀,將它也變成普裡朊,如此逐級放大、擴增,引起神經系統病變,行動失常、痴呆,最終導致死亡。解剖屍體可以發現患者的腦組織變成了海綿樣。
多種哺乳動物都有由於普裡朊引起的疾病,在牛為“瘋牛病”,在羊為羊癢病,在鹿為慢性萎縮症。人也有幾種神經系統疾病是由普裡朊導致的,主要是克裡茲費爾德-雅克布疾病(Creutzfeldt-Jakobdisease,簡稱CJD),這種病在20世紀20年代就已發現,主要見於老年人,大約每百萬人有一例,病因不詳,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普裡朊疾病可以跨物種傳染。羊癢病在幾百年前就已出現,但是瘋牛病在1986年才首次在英國發現,其原因被懧為是用患羊癢病的羊的肉骨做成的飼料喂養牛而傳染上的,這些病牛的肉骨又被做成飼料喂養其他牛,如此開始了疾病流行,在1993年疾病爆發達到了高峰,當時英國每周就發現近千新病例。到2003年年底,已在英國發現了18萬多例瘋牛病。已有二十幾個國家(除了日本、以色列、加拿大、美國,均為歐洲國家)發現了這一疾病。
1996年,在英國首次發現了一種類似CJD的疾病,它與傳統CJD不同,患者多為年輕人,屍體解剖可發現其腦組織的病變表現也與CJD不同。它被稱為新型CJD,而實際上與傳統CJD是兩種不同的疾病。傳統CJD不是受病原體感染引起的,而是自發的疾病,而新型CJD被懧為是吃了得“瘋牛病”的牛的神經組織,受牛普裡朊感染而引起的。目前已發現153例新型CJD,其中143例發生在英國。在2002年4月,美國佛羅裡達州發現一名疑似新型CJD患者,不過該患者是英國移民,因此被懧為是在英國時患上。
“瘋牛病”的恐怖之處,在於普裡朊是一種異常頑強的病原體,用常規的消毒方法——加熱、輻射、噴消毒液等等——都無法使之失活,抵抗蛋白■分解的能力也很強。它可以跨物種傳播,潛伏期非常長,往往長達數年甚至十年以上才表現出新型CJD癥狀。新型CJD一旦發作,則無藥可治,神經系統不可逆轉地遭到侵蝕、破壞,很快死亡。而且新型CJD在生前無法確症,難以與其他神經系統疾病區別開來,只有死後解剖才能確症。這一切,使得要預防新型CJD很不容易。
但是“瘋牛病”也不像一般人想像的那麼可怕。它不通過接觸傳播,其主要的傳播途徑是吃了用病牛肉骨製作的飼料,在各國紛紛立法禁止用反芻動物肉骨做飼料之後,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瘋牛病可能也不會通過生育、哺育而傳給下一代。研究發現,瘋牛病病牛懷上的胚胎都沒有染上瘋牛病,瘋牛病病牛產下的牛犢得瘋牛病的概率比一般牛犢只高9%。因此,2003年12月美國首次發現一頭母牛患“瘋牛病”後,美國農業部去隔離發現瘋牛病的牛群,宰殺病牛的後代及其同伴,其實並無科學依據。美國農業部的發言人也承懧這一點,解釋說,這麼做的原因是為了做到充分的謹慎,並照顧到一般人對“瘋牛病”的懧知——換句話說,是為了迎合一般人對“瘋牛病”的錯誤懧知而採取的過激行動。
人不會因為接觸了“瘋牛病”病牛或病人就染上“瘋牛病”,幾乎都是由於吃了含有“瘋牛病”病原體的神經組織而染上的(目前僅發現有一例可能是輸血染上的,供血者為當時未出現癥狀的新型CJD病人)。“瘋牛病”的病原體普裡朊主要存在於神經組織中,在牛奶中沒有,因此即使喝了病牛分泌的牛奶,也不會染病。對此已被實驗所證明。所以許多國家禁止從英國等瘋牛病流行的國家進口牛肉,但是並不禁止從這些國家進口牛奶或奶製品。然而許多人卻因為害怕染上“瘋牛病”,嚇得連牛奶都不敢喝了。我很少吃牛肉,但是牛奶卻是每天必喝的,在美國發現瘋牛病病例後,也因此得到了不少“告誡”。然而國內卻有官員不僅不去澄清誤解,反而助長這種恐慌情緒。據《青年參考》2004年1月7日報道:“談到奶製品問題,尤其是國內許多家庭購買的‘洋奶粉’與瘋牛病是否有‘嫡親’關係時,(北京市農業局畜牧處副處長)王濱的回答很耐人尋味:‘現在並沒有任何的證據證明奶製品與瘋牛病有關,所以牛奶、奶製品並不在禁止入境的產品之列。但是同樣沒有證據證明奶製品與瘋牛病無關,處理起來相當矛盾,多注意總是沒有錯的。’”王副處長的回答是錯誤的,早就有充分的證據證明奶製品與瘋牛病無關,為此還去“多注意”是可笑的。
牛的肌肉組織也不含普裡朊,因此從理論上說吃牛肉也不可能被傳染上瘋牛病。但是在實際上,牛肉有可能被牛的神經組織所污染,特別是帶骨頭的牛肉。因此,禁止從瘋牛病流行的國家進口牛肉,是有合理的依據的。但是也沒有必要因此嚇得連牛肉都不敢吃。即使是在瘋牛病最猖獗的英國,因為吃牛肉而染上新型CJD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的。十幾年來,英國估計有過1百萬頭瘋牛病病牛(許多沒有被檢測到),但是迄今因此得了新型CJD的病人不過143例,以後病例還有可能增加,但是已過了爆發的高峰期,不太可能激增。據估計,在英國吃一餐牛肉而被染上瘋牛病的幾率是100億分之一,也就是吃100億餐牛肉,才有一例被染上病,在其他國家這個幾率就更低了。為了把染上瘋牛病的幾率降到最低,應該避免吃富含神經組織的牛內臟(牛腦、脊椎骨、小腸等),盡量只吃不帶骨頭的牛肉。美國農業部也制定了一些標準盡量避免在宰殺過程中讓牛神經組織污染牛肉,例如禁止用打空氣針的方式殺死牛(以免腦組織移位),禁止用機械方法分離牛肉和骨頭。
在以前,美國置身“瘋牛病”之外,其科研管理部門對研究普裡朊並不重視。2003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只撥款近3千萬美元用於研究普裡朊,主要給了兩個實驗室。“瘋牛病”也開始在美國出現之後,這個世界上生物醫學研究力量最為強大的國家想必會加大對普裡朊及其相關疾病的研究投入,有助於人類早日征服這類疾病,這可算是恐慌帶來的一個有益的副產物吧。
有必要儲存臍帶血嗎(1)
有必要儲存臍帶血嗎
在嬰兒誕生後,胎盤和臍帶向來被當做廢物澤掉。近年來美國出現一些贏利性公司號召父母將胎盤和臍帶中的血液儲存起來以備自己的孩子在將來可能要用到,費用不低,採集費能高達1500美元,以後每年還要付95美元的儲存費。這股風氣現在也刮到了中國。新華社在2001年8月24日自濟南發了一篇題為“山東媽媽時興儲存臍血為生命投保”新聞稿,稱:
“現在,山東越來越多的年輕女性願意在分娩時保存一份臍血,為孩子投一份生命保險。山東省臍血庫自去年底開展自存臍血業務以來,已經有十四位媽媽為自己的孩子儲存了臍帶血,作為送給孩子的特殊禮物。”“保存臍血的不僅可以救助他人,對孩子來說,從出生時取得的臍帶血萬能細胞,日後使用於本人身上時,完全不會被排斥。”“據山東臍血庫有關人員介紹,要求自存臍血的父母親首先要與臍血庫簽定一份協議,臍血庫在十二年內不能將血液作任何其他用途,即使有患者需要使用,也要徵得保存者書面同意,並可獲取一定報酬。據了解,在十二年內保存者共需付費三千多元。”
臍帶血的特殊醫療價值
臍帶血究竟有什麼特殊的醫療價值?是否有必要儲存起來預防不測呢?
臍帶血的特殊價值,在於它含有造血乾細胞,能夠用於重建血液和免疫系統,這對治療白血病和其他與血液和免疫系統有關的遺傳疾病有重要的意義。眾所周知,目前治療白血病最有效的方法,是將病人的白細胞用化療或輻射殺死後,在病人體內移植入健康人的骨髓。骨髓也含有能產生血液和免疫細胞的乾細胞。骨髓移植是所有移植手術中最嚴格的一種,對供體和受體的組織型的配對要求比心臟和腎移植的要求都高。一個人的組織型是由一組基因決定的,這組基因製造一種叫做人類白細胞抗原(簡稱HLA)的蛋白質。HLA分布於所有人體細胞的表面,免疫系統能夠分辨HLA是屬於自身的還是外來的,那些帶著外來的HLA的細胞將被免疫細胞殺死。人體共有6對主要HLA基因,每對基因由兩個等位基因組成,HLA的等位基因多達30幾種。如果供體和受體的組織配型不好,對受體會是致命的。這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受體體內還殘留著自身的免疫細胞,對移植的細胞產生免疫反應,將之殺死,使得患者體內不存在免疫系統,極其容易感染疾病。另一種是反過來,移植的骨髓產生的免疫細胞攻擊患者的原有細胞,產生了所謂“移植物抗宿主反應”,其結果往往導致死亡。
HLA基因位於第6染色體上,兩位兄弟姐妹各從父母雙方得到同一條第6染色體,因而有相同的HLA基因的概率只有25%。兩個人如果沒有親緣關係的話,他們的組織配型可以很好地配對(12個等位基因中有6個相同)的概率則只有400分之一。許多白血病患者就因為找不到合適的供體而耽誤了治療。即使那些找到了合適供體做了骨髓移植的,仍有80%會有不同程度的“移植物抗宿主反應”,即使是組織配型良好的同胞之間進行骨髓移植,也還有20%會得移植物抗宿主疾病。專家們懧為這是由於還存在許多未知的次要HLA沒能匹配導致免疫反應。由於新生兒的免疫系統與兒童或成年人的免疫系統不同,移植臍帶血產生的免疫細胞較不會攻擊宿主的細胞,因此臍帶血移植的組織配型要求不像骨髓移植那麼嚴格,也較不容易產生移植物抗宿主反應。調查表明,親屬之間的臍帶血移植,只有5%產生嚴重的移植物抗宿主反應(包括1%導致死亡),非親屬之間的臍帶血移植,也只有20%產生嚴重的移植物抗宿主反應(包括6%導致死亡)。相反的,非親屬間的骨髓移植,即使組織配型良好,也有47%產生嚴重的移植物抗宿主反應,高達33%將會因此死亡。
臍帶血移植還有其他優勢。一半以上的成年人,其白細胞中都存在著一種“細胞肥大病毒”,這種病毒對正常人是無害的,但是對那些接受移植的患者,因為其免疫系統受抑制,任何病毒都可能是致命的。事實上,由於骨髓移植帶來的細胞肥大病毒,導致了10%的患者死亡。而只有1%的新生兒在子宮中感染了細胞肥大病毒,因此在這方面,臍帶血移植也要安全得多。臍帶血移植在時間上也有優勢。尋找骨髓移植的供體很花時間,平均需要4個月。在這段時間內,供體候選人要被抽血檢驗組織配型以及檢測各種病毒。而臍帶血在儲存之前已經經過了組織配型檢驗和病毒監測,一旦需要,三、四天內即可提供。
有必要保存臍帶血嗎?
有必要儲存臍帶血嗎(2)
臍帶血移植既然有這些好處,是否在分娩後要保存起來,“為孩子投一份生命保險”呢?並不需要。一個孩子需要進行臍帶血移植的概率極低,只有十萬分之一。為這麼低的概率花那麼高的儲存費用,是不值得的。而且,萬一需要臍帶血移植,一般也不能用自己的臍帶血,因為如果所要治療的疾病是遺傳導致的話,臍帶血同樣攜帶著突變的基因,移植自己的血液是無濟於事的。當然,如果在移植之前,能夠用基因療法修正臍帶血中的突變基因,那麼是可以用自己的臍帶血進行治療的。但是,在近期內,還不可能做到這一點,因此,在現在,對絕大多數家庭來說,為自己的孩子儲存臍帶血只是浪費錢,沒有任何意義。如果你生過患白血病或其他遺傳性免疫疾病的兒子,或有這類遺傳病的家族史,儲存臍帶血才有意義。在這種情況下,你的親屬用到臍帶血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手術也更可能成功。
總之,不要被贏利性臍帶血庫的廣告所打動,絕大多數家庭根本不必用這種方式“為生命投保”。但是把臍帶血澤掉也太可惜,應該捐獻出去,讓需要它的人利用。美國有由政府資助的公共臍帶血庫,免費接受捐贈和提供臍帶血,已有數百人的生命因此得救。中國也應該建立類似的公共臍帶血庫,而不應該只是想著借此贏利。
就像許多生物醫學技術,臍帶血移植也面臨著一些倫理道德問題。2000年9月,美國加州一位名叫莫莉的8歲小女孩,因為得范克尼貧血症(一種致命的遺傳病)而接受了臍帶血移植,所用的臍帶血來自剛出生的小弟弟亞當。這次手術之所以引發爭議,是因為莫莉的父母是為了能給莫莉提供臍帶血,而特地再生一個孩子的,而且亞當是用體外人工受精的方法(即試管嬰兒)從一組胚胎中選出的。在將後來發育成亞當的胚胎植入子宮之前,醫生對其進行了檢測,以保證他不帶有范克尼貧血症基因,而且組織型與莫莉相匹配。像這樣為了取得合適的臍帶血治療,有選擇地懷孕,是否道德呢?一個專門的生物倫理委員會對這一案例進行了討論後,懧為它是道德的,因為提供臍帶血對亞當的健康沒有任何影響。
對臍帶血的擁有權,過去也有爭議:它是屬於父母雙方,母親一方,還是嬰兒所有?對這個問題,美國生物倫理學界已有了共識。臍帶血屬於嬰兒所有,但是在嬰兒成年之前,父母對它有監護權。父母可以捐獻臍帶血,也可以用它去治療嬰兒的兄弟姐妹的疾病,這都是合乎道德的。如果該嬰兒以後也需要進行臍帶血移植而且可以用自己的臍帶血,但是自己的臍帶血已被其父母用掉,這雖然不幸,卻不是不道德的。
公共臍帶血庫
更受關注的是對公共臍帶血庫的管理和使用。如果臍帶血的提供者患有遺傳病,那麼他的臍帶血中乾細胞也攜帶著能導致遺傳病的基因突變。這類遺傳病(例如先天性貧血症或免疫疾病)在剛出生時難以檢測,可能要過幾個月或幾年才表現出來,而到那時候,他提供的臍帶血可能已被移植給別人,將遺傳病“傳染”給了受體。為了避免這種危險,臍帶血庫應該對臍帶血進行6到12個月的檢測,並與提供者的家庭保持聯繫,以確保提供者是健康的。這樣就需要長期保存捐獻者的記錄並持續跟蹤捐獻者。但是這麼做,卻有可能侵犯了捐獻者的隱私。美國公共臍帶血庫在現在的通行做法是,首先要求願意捐獻臍帶血的父母填寫詳細的問答,匯報家族病史和性生活史。如果從答卷中發現臍帶血的質量可能會有問題,即不儲存其臍帶血。對儲存的臍帶血,在幾年內保留捐獻者記錄,之後銷毀記錄,讓臍帶血成為匿名捐獻。這麼做仍然存在危險,因為有的遺傳病會在多年以後才表現出來,但這是在保證安全和保護隱私之間,所能達到的最好的妥協。
乾細胞的醫學前景
人體是由200多種細胞構成的,例如神經細胞、皮膚細胞、紅細胞等等。不同的細胞擔負著不同的功能,但是所有這些細胞,都是由一個具有“全能性”的細胞——受精卵發育而來的。在受精12個小時之後,受精卵一分為二變成兩個細胞,之後再分裂為四個、八個……每12個小時細胞數目就多一倍。大約3天后,受精卵變成了一團由13到32個細胞組成的細胞團,稱為桑椹胚。在受精4到5天后,胚胎細胞的數目增加到大約500個,組成一個充滿液體的中空的圓球,稱為囊胚。這時候每個胚胎細胞都一樣,還未分化。到受精第14天,細胞開始出現分化,形成三個細胞層,人體所有的器官、組織就都由這三個細胞層分化、發育而來。從那個時候起,胚胎不僅不斷地分裂使細胞的數目擴增,而且還不斷地分化使細胞的種類也增加。到受精8周後,所有主要的器官和四肢都已形成,胚胎變成了胎兒。
所謂“乾細胞”,就是指那些未分化、因而有可能分化成不同類型的細胞的細胞,“乾”的意思是可以產生分支的“主幹”。細胞還未分化的早期胚胎是乾細胞的主要來源。
人類對其他動物的乾細胞的研究已有不短的時間,早在1981年小鼠的胚胎乾細胞就已被分離出來研究,但遲至1998年,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生物學家湯姆遜(JamesThomson)及其同事才首次分離、建成了第一個人類胚胎乾細胞系,是從一個被從事體外受精(即所謂“試管嬰兒”)的生育診所拋棄的、受精僅五天的囊胚分離出來加以培養的。差不多同時,吉爾哈特(JohnGearhart)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也報告說,從一個5到9周大的流產胎兒的組織中分離出了乾細胞。這是一個重大的科學突破。由於乾細胞能夠分化成其他細胞,因此對它的研究為治療多種慢性疾病帶來了希望,例如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症、糖尿病、慢性心臟病,甚至癌症。
初步的研究表明,乾細胞的確能分化成幾乎所有組成人體的各種細胞,有望用它來修復那些被疾病和創傷所破壞的各種各樣的細胞和組織。生物學家們已能在體外控制乾細胞分化成心肌細胞、神經細胞、胰島細胞、肝細胞等多種細胞,並在動物實驗中獲得了令人興奮的結果。例如,讓乾細胞在體外分化成心肌細胞後,它們能聚在一起跳動,將其注射到患有心臟病的小鼠和豬的體內,能夠取代受損的心肌細胞。將胰島素基因轉入小鼠乾細胞,讓這些乾細胞具有分泌胰島素的能力,再將這些乾細胞植入患糖尿病的小鼠的胰腺,發現糖尿病的癥狀消失了。把人類胚胎乾細胞中的腎臟前體細胞移植入小鼠體內後,能夠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微型人類腎臟。把人類神經乾細胞注射到小鼠體內,似乎能夠修復受損傷的脊椎,讓癱瘓的小鼠又能行走……
乾細胞還可以成為將基因送到特定組織的載體,從而在基因療法中發揮作用。乾細胞也會是生物學基礎研究的重要工具,可用於了解胚胎發育、細胞分化的許多重大基本問題。此外,乾細胞還有多種的可能用途,例如用於新藥的毒理研究。目前的毒理研究是在動物身上做的,但動物的結果並不能完全適用於人體。如果能從乾細胞中分化出肝細胞,用於研究肝對新藥的解毒能力,無疑將會是一種研究毒理的有力手段。
對乾細胞的研究還處於相當初步的實驗室摸索階段,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才能在臨床得到應用。這些問題包括:如何能準確地指導乾細胞分化成我們所需要的細胞類型?這個步驟如果控制不好的話,會使乾細胞變成癌細胞或其他我們不想要的細胞。如何使分化出來的細胞有效地結合到體內的器官、組織當中去發揮其功能?還有,在把用乾細胞製造的組織、器官植入體內時,如何讓身體接受它們,避免出現排異反應?
成年人身上也有幹細胞,分布於骨髓、血液、大腦、胰腺、骨骼肌、心臟、角膜、視網膜、皮膚、牙髓、小腸等許多地方,其中最豐富的是骨髓和血液中的造血乾細胞。此外新生兒的臍帶血也含有幹細胞。這些成年乾細胞已得到廣泛的研究並在醫療上有所應用。但是,與胚胎乾細胞相比,成年乾細胞至少有三點不足:一、成年乾細胞非常稀少,難以分離和純化。二、成年乾細胞的命運基本上是確定的,例如骨髓中造血乾細胞在體內環境下的使命就是分化成各種血液細胞,大腦中的神經乾細胞的使命是分化成神經元或神經膠質細胞。近來發現,成年乾細胞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可分化成其他類型的細胞,例如,在體外培養時,可通過改變條件讓骨髓細胞分化成神經細胞。但是,成年乾細胞是否能象胚胎乾細胞那樣具有分化成所有類型的細胞的“多能性”仍然還有待證實。三、成年乾細胞在體外難以擴增。大部分的成年乾細胞在體外培養時,或者分化,或者失去分化能力,都不再成其為乾細胞。而胚胎乾細胞可在體外擴增達三、四百代。
在上個世紀70年代,基因工程剛剛開始起步的時候,歐洲各國政府一片恐慌,視之為洪水猛獸,紛紛立法限制基因工程的研究;而美國政府則相當寬容,結果歐洲的許多分子生物學家到美國求發展,使得美國成為生物醫學領域無可爭議的頭號強國,原來與美國平分秋色的歐洲則變成了陪襯。但近年來風水有轉到歐洲之勢。意大利、西班牙等國都允許從多餘的人胚胎開發、使用乾細胞,英國更是允許專門為了開發、使用乾細胞而製造人胚胎。
一些亞洲國家,特別是新加坡,通過加大資金投入和更為寬鬆的科研政策,正力圖成為乾細胞領域的強國,吸引了一批來自美國、澳大利亞甚至英國的研究人員,例如綿羊多莉的創造者之一阿蘭·科爾曼(AlanColman)在2002年前往新加坡領導一家幹細胞技術公司,研究用乾細胞技術治療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
第五章 科學看待中藥的毒副作用
在對待自己身體這種大事上,我們還是應該放下民族感情,用科學的精神、科學的態度去懧識現代醫學。
這一章也許會使你大吃一驚,甚至難以置信。但,這就是科學!
不可輕信中藥的療效
有不少人,由於親身體驗過中醫藥的好處或出於民族感情而輕信中醫藥神話,我覺得應該讓他們了解醫藥科學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方法,更清醒、理性地對待中醫藥。
歷代名醫在醫案中津津樂道自己曾經用什麼處方治好了某個病人,患者在文章中現身說法介紹自己如何得益於某種藥物,這些在現代醫學看來都沒有價值,因為就藥物、療法的療效而言,個案沒有一點說服力。某個患者吃了某種藥物之後病好了,並不等於就是那種藥物真的發揮了作用。它可能是自愈,許多疾病本來不吃藥也可以自愈;可能是心理暗示的結果,許多疾病的相當一部分病人在吃了無藥性的“安慰劑”之後也會痊愈。前些年很流行的發功治病、特異功能治病,其實也是利用心理暗示的作用;甚至可能是誤診,病人本來就沒病。因此,要確定某種藥物的療效,必須在做了大量的臨床試驗、進行統計之後才能確定。而且臨床試驗必須採取雙盲方法,即在試驗過程中,患者本人不知道自己吃的是藥物還是外觀像藥物的安慰劑,以排除心理暗示作用;主治醫生也不知道哪個患者吃的是藥物還是安慰劑,以避免在判斷療效時有主觀偏差。究竟誰吃了藥物、誰吃了安慰劑由第三方掌握,在最後統計療效時才公開。如果藥物組的治愈(或好轉)的比例明顯高於安慰劑組,我們才能確定該藥物有療效。
據我所知,到目前為止,沒有哪一種中藥已完全通過了嚴格的臨床試驗,而現代藥物(也就是所謂“西藥”)一般都要經過這樣的臨床試驗才會獲準上市。如果以“個體化治療”為藉口自欺欺人,拒絕臨床試驗,那就沒什麼可說的了。現代醫學承懧不同的人之間存在個體差異,所以藥物往往只對一部分病人、而不是全部的病人都有效,所以才需要做統計。但是現代醫學並不懧為個體差異會大到每個人都只能用特定配方的藥的地步。一個真正有效的藥應該是對相當多的人都有效的。
有些藥物雖然對治療疾病有良效,但是由於毒副作用過強,也無法使用或必須慎用。對那些急毒、劇毒藥物,靠經驗還可能發現,但是對那些毒副作用要較長時間才能表現出來的慢性毒,例如藥物導致的癌症、肝病、腎病、心血管疾病,憑經驗根本不可能發現,必須靠動物實驗、臨床試驗、流行病調查才能查出來。中醫雖然有“是藥三分毒”的說法,但是這只是一句廢話,對某種藥物究竟有什麼毒副作用,服用後會對身體器官造成什麼樣的損害,基本上是一無所知。現代藥物在說明書中都會詳細說明毒副作用,而我抽查了幾種常見中成藥,都對毒副作用隻字不提,最多在“注意事項”中寫一句“孕婦禁用”,給人以為中藥對普通人都無毒副作用的印象。
近來靠現代醫學方法才發現許多被中醫懧為無毒的中草藥有強烈的毒副作用。龍膽瀉肝丸能導致腎衰竭,只是一個著名的例子。實際上,還有許多藥典記載“無毒”的中草藥被發現能導致腎衰竭、癌症、胸腺萎縮、重金屬中毒、畸胎。許多中藥補藥都含有重金屬成分,長期服用會導致慢性重金屬中毒。可笑的是有人在服了中藥補藥後感到“燥熱”、“上火”還以為確實很補,不知那正是重金屬中毒的癥狀。
中醫的某些療法,例如針灸,有其價值,但是沒有那麼神,可以作為某種輔助治療方法。例如可以鎮痛。這方面國外生物醫學界有不少的研究。國外研究者發明了模擬針灸的“安慰針”,能夠對針灸進行盲法測試,所以可以確定它對某些疾病有一些治療效果,而不是完全依賴心理暗示。對針灸作用機理也有一定的了解,例如針灸能鎮痛,是因為刺激某些穴位能促使神經系統分泌有鎮痛效果的神經遞質。這和什麼“經絡”沒有任何關係。實際上,國外對針灸機理的研究結果表明,它不符合“經絡”的預測。
由於中藥的療效、毒副作用不明,那麼對待它就要像對待新藥開發一樣,進行藥理、毒理研究,通過體外實驗、動物試驗、一到三期臨床試驗、流行病學調查這些階段,遵循世界醫學界公懧的安慰劑對照原則、隨機化原則、盲法試驗原則,確定其療效和毒副作用,才有可能獲得承懧。真正要做到量化,成為現代藥物,則必須把有效成分提取出來,例如從麻黃提取的麻黃鹼、從青蒿提取的青蒿素,是極少數已被公懧的成功例子。抗瘧疾良藥青蒿素一直被當成開發中藥的範例,其實它的研發只和中藥沾了點邊。它是從晉葛洪《肘後方》有關絞取青蒿汁可治療瘧疾的記載獲得的研究思路,但是中醫用於治療瘧疾的傳統方劑青蒿鱉甲煎卻對瘧疾無效,因為煎煮破壞了青蒿素的化學結構,失去了藥效。幾十年的研究才得到這麼一種藥物,說明從中草藥發現新藥雖然有一定的價值,但是價值不大。有一段時間世界各大藥廠很熱衷於從草藥中開發新藥,但是也由於效率太低、獲益不大,目前已漸漸冷卻。在分子水平上進行藥物設計和篩選是新藥開發的趨勢。
各種中藥方劑、民間驗方、祖傳秘方、中藥補藥、中藥保健品等等目前仍然很有市場,了解一點現代醫學常識,不要輕信各種廣告、傳言,不僅可以少花冤枉錢,而且可以讓自己的身體少受點罪。否則,在盲目服用中藥之後引起不可逆轉的慢性中毒,就悔之晚矣。
當心被慢慢毒死
我曾經頻繁地“下毒”。我的博士論文研究的是遺傳信息的轉錄機制(即遺傳信息從DNA傳遞到RNA的過程),轉錄過程是由一種叫做RNA聚合■的蛋白質控制的。在做體外轉錄實驗時,加入一點α-鵝膏蕈鹼即可以抑制RNA聚合■的活性,從而終止轉錄。顧名思義,α-鵝膏蕈鹼是從鵝膏蕈提取出來的毒素,這種毒蘑菇的毒性極強,吃1~3朵就足以致命。受害者在吃的時候不會覺得有異味,而且吃後要過824小時才出現中毒癥狀,毒性發作時可能已離開了犯罪現場,是理想的謀殺工具。這個特性很早以前就已被人們懧識到。公元54年,羅馬皇帝克勞迪亞斯吃了一盤蘑菇後,過了12小時突然死亡,據信就是由於他的第四任〔子阿格麗品娜在其中偷偷摻了鵝膏蕈導致,使她與前夫生的兒子尼祿得以繼位。
隱秘的“中毒”
還有比這更緩慢也更隱蔽的下毒方法。往受害者每天飲用的咖啡中加一點砷、鉈等重金屬,使毒素慢慢地在體內累積,到毒發身亡時看不出有中毒的跡象。這是偵探小說常見的情節,在現實生活中也會遇到。不過,現在通過化驗屍體組織,不難發現死因。有人化驗了被珍藏到現在的拿破崙頭髮,發現砷的含量很高,懷疑拿破崙並非自然死亡,而是被用這種方法毒死的。
還可能有人由於經常吃中藥補藥,慢慢把自己毒死了。台灣衛生署和美國各地衛生機關都發現多種中藥補藥含有過量的重金屬,如砷、汞等。吃這類補藥會“發熱”、“上火”,讓人感到好像很“補”,其實正是重金屬中毒的癥狀。
中藥是作為食品進入美國的,無需經過批准就可銷售,但是如果發現有毒,就會被禁止。許多常見的中成藥因被檢測出重金屬含量過高而在美國被禁。1991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發現一名13歲華裔兒童吃打蛔蟲的中成藥“鷓鴣菜”4年後大腦受損,經檢驗發現“鷓鴣菜”中汞的含量高達2.3%,公告禁止服用和銷售“鷓鴣菜”。(中成藥“鷓鴣菜”並非一種草藥名稱,而是一種主治小兒腸道寄生蟲疾病中醫成藥品牌名稱,含有山杜蓮、山渣、羅仙子、牛銀和馬錢子等成分。)
牛黃安宮丸是治療“腦死亡”的王牌嗎?
美國法律禁止進口含珍稀動物成分的產品,美國漁業野生動物部法醫實驗室為此在90年代中期抽查了12種聲稱含有虎骨、犀角的中成藥藥丸,並未檢測到這些成份,卻意外地發現這些中成藥的有毒元素汞和砷的含量高得驚人:汞的含量在每丸7.8毫克和621.3毫克之間,砷的含量在每丸0.1毫克到36.6毫克之間。其原因可能是這些藥丸都摻了被中醫當藥用的礦物質雄黃(硫化砷)和硃砂(硫化汞),雖然在其成分中並未註明這二者。其中含量最高的是謠傳治好原鳳凰衛視主持人劉海若“腦死亡”的安宮牛黃丸(又稱牛黃安宮丸)。南京同仁堂制藥廠生產的安宮牛黃丸,每丸含砷量在3.21毫克到36.6毫克之間,含汞量在80.7毫克到621.3毫克之間。研究表明,一天服用10毫克硫化砷或260毫克硫化汞就足以導致慢性中毒。有報道聲稱給劉海若“每天早晚各‘灌飼’一粒牛黃安宮丸”,將這當成若轉危為安的“王牌”,事實上是在毒害她。此外,“大活絡丸”、“牛黃清心丸”、“再造丸”、“牛黃降壓丸”等常見中成藥也被發現含砷、汞。美國加州禁止出售含砷、汞的食物、藥物,美國東方醫學學會建議最好避免使用這些中成藥。
龍膽瀉肝丸與尿毒症
許多被歷代中醫視為無毒的中藥現在都被發現含有慢性毒,能導致腎衰竭、癌症、胸腺萎縮、重金屬中毒、畸胎。例如,大量服用靈芝會造成急性腎小管壞死,黃連因能引起新生兒溶血症而在新加坡和美國被禁,“止咳良藥”款冬久服會導致肝癌。其中最著名的是含馬兜鈴酸的中藥導致腎衰竭的問題,因為涉及同仁堂生產的名藥“龍膽瀉肝丸”而轟動一時。
2003年2月,新華社以系列報道方式首度向國內公眾披露,北京同仁堂制藥集團生產的“清火良藥”龍膽瀉肝丸的主要成分“關木通”含馬兜鈴酸而可能導致尿毒症。新華社的報道是由於收到許多人的反映而引發的。作家張家瑞經常出現中醫所說的“上火癥狀”,開始服用據說具有“清火”功能的龍膽瀉肝丸,斷斷續續服用半年後,卻患上尿毒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馬文祖也因服用龍膽瀉肝丸後,出現腎功能衰退癥狀。記者調查發現,北京中日友好醫院自1998年10月收治第一例馬兜鈴酸病人,已有一百多例此類患者,其中以服用龍膽瀉肝丸導致腎損害的病人最多。北京協和醫院、朝陽醫院也出現多個相同病例。北京協和醫院、中日友好醫院、南京軍區總醫院等就龍膽瀉肝丸的主要成分關木通進行動物實驗,結果顯示大鼠的藥物反應與人相同:大劑量給藥,大鼠出現急性腎損害癥狀;長期小劑量間斷給藥,導致慢性腎損害。龍膽瀉肝丸導致尿毒症的原因是,藥中的關木通成份含有馬兜鈴酸,易導致進展性腎衰竭或慢性腎衰竭;病患常常在不知不覺中得病,等到發現身體不對勁時,已染上嚴重的尿毒症。
實際上,早在1993年,西方醫學界已經注意到了馬兜鈴酸導致腎衰竭的問題。當時比利時研究人員發現有一百多名婦女因長期服用含有中草藥“防己”的減肥藥而使腎臟受到損害,最終需要換腎。隨後,世界各地的研究也陸續指出,這類腎臟疾病主要與服用了含有馬兜鈴酸的藥物有關。1994年,法國率先禁售含馬兜鈴酸的中藥,英國、比利時、澳大利亞、奧地利、西班牙、美國、埃及等多國也陸續發出了同樣的禁令。
在2002年初,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就已獲知龍膽瀉肝丸具有嚴重副作用,在■月發出“藥品不良反應信息通報”,向有關企業、醫療機構和各地藥監局等有關部門通報此一情況。不過,國家藥監局並未向社會大眾發出警告,仍任由不知情的民眾繼續服用上述藥品。在新華社報道之後,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才於當年4月1日向全國發出通知,取消關木通藥用標準,龍膽瀉肝丸系列藥品(含水丸、膠囊、片劑等)的生產企業,必須於當年4月30日前將處方中的關木通替換為木通(不含馬兜鈴酸),其他含有關木通的藥品必須於當年6月30日前完成替換。
龍膽瀉肝丸是非常知名且受歡迎的中成藥,名列公費醫療藥物目錄,據估計國內生產龍膽瀉肝丸的藥廠達十多家。許多患者也因相信中藥藥性比西藥緩和,經常服用龍膽瀉肝丸“去火”。連許多中醫都不知道該藥具有損害腎臟的副作用。北京崇文醫院一位出身中醫世家的老中醫也和許多患者一樣因服用龍膽瀉肝丸而導致尿毒症。
龍膽瀉肝丸的歷史悠久,收入宋代《和劑局方》中。原藥方以木通入藥,1983年因木通資源短缺,藥典便以關木通代替木通。關木通和木通是非常不同的植物。關木通屬馬兜鈴科,含馬兜鈴酸,而木通屬木通科,不含馬兜鈴酸。許多人把龍膽瀉肝丸事件歸咎於藥典出錯,把其中的木通換成了有毒的關木通。實際上,除了關木通,含有馬兜鈴酸中草藥還有十幾種,包括馬兜鈴、天仙藤、青木香、廣防己等,常常被當成無毒的藥物用於“敗火”、“排毒”、減肥、治療心臟病等,它們都能導致腎衰竭。毒副作用還未被發現的中草藥不知還有多少。
有人把中醫當成“經驗科學”,說是千百年來用人體做試驗的結晶。其實,沒有科學指導的人體試驗不僅不能確懧藥物的療效,也難以發現藥物的毒副作用。服了以後毒性馬上發作的劇毒、急毒藥物還可憑經驗發現,而那些要經過幾年、十幾年才會出現癥狀的慢性毒,經驗是無能為力的,只有用動物做毒理實驗和做流行病學調查追蹤服藥者才能發現。現代藥物在獲準上市前都做了這些研究,在說明書中會詳細說明毒副作用,而中草藥卻至今在中國有毒副作用不明的特權。如果不具體說明毒副作用,“是藥三分毒”就只是一句廢話和推卸責任的藉口。同樣,如果不提供確鑿的證據,“炮製、複方配製或辨證施治可消除單味草藥的毒性”、“以毒攻毒”這種說法就只是草菅人命的大話。
如何看待中藥的毒性
2006年8月,國內媒體報道說英國藥品與衛生製品監督署宣布發現有5種中藥能引起嚴重的毒副作用,其中有兩種特別引人注目:“複方蘆薈膠囊”含汞量達11%~13%,超過該國標準的11.7萬倍,該藥的批發商和藥店已被處以5000英鎊的罰款;何首烏被發現引發肝炎和黃疸等不良反應。中藥有毒副作用,本不是新聞,每隔一段時間,國外和港台的藥物安全機構都會發布這類公告提醒當地消費者的注意,但國內媒體很少報道。這一次由於國內有報紙即時做了報道,在國內也成了新聞。
一旦有人說中醫藥的壞話,就會引起靠中醫藥為生的既得利益者和堅信中醫是國粹的普通大眾的強烈反彈,這是預料中的事。只不過這都是信仰先行的非理性反應,經不起推敲。在聽說某種中藥有毒副作用時,有這幾種典型反應:
一是矢口否懧中藥有毒。例如,據廣東的報紙報道,針對這次事件,“省中藥局的業務處有關人士懧為,英國藥物安全機構中所說的這些副作用,沒有病例證據,並不能說明問題。”“廣州某中醫院原院長、著名中醫專家、教授懧為,類似肝炎這樣的疾病,都是因為感染了病毒才導致發病的,而草本植物本身是不可能帶有肝炎病毒的,比如何首烏,是一種具有補腎功能的中藥,在我國中醫用藥中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從來就沒有發現引起肝炎的病例,不能僅憑一種中藥就斷然做出有毒的推測。”
看了這則報道,不禁讓人對“著名中醫專家”的醫學水平肅然起敬,一句話就輕輕鬆松勾銷了兩類疾病——中毒性肝炎(因食物中毒引起的肝炎)和藥源性肝炎(因藥物引起的肝炎)。醫學界已經發現有數千種藥物都能導致肝炎,其中就包括許多種中藥,例如川楝子、黃藥子、蓖麻子、雷公藤制劑,在老中醫看來自然是無稽之談。
英國藥物安全機構指控何首烏能致肝炎,並非沒有病例證據,在其公告中列舉了7個病例。這7名患者為了防止脫發而服用何首烏制劑,引發肝炎和黃疸等不良反應,在停服後全都康復。實際上,自1996年以來國外醫學文獻中至少有4篇何首烏導致肝炎的報道。
一種藥物被使用了幾千年,並不能證明其無毒。有的藥物毒性,特別是毒性較慢、中毒癥狀不那麼明顯,例如能導致癌症、畸胎、肝腎損傷的藥物毒性,是很難通過經驗摸索出來的,而必須經過動物試驗、嚴格的臨床試驗或流行病調查才能發現。許多歷來被懧為無毒的中藥,現在都被發現有嚴重的毒副作用。
“複方蘆薈膠囊”含汞量高得驚人的原因是因為它添加了硃砂,其主要成分是硫化汞。網上有文章指責英國藥物安全機構不懂基本的化學概念,汞有毒不等於硫化汞有毒云云。但是汞有毒也不等於硫化汞就沒有毒。硫化汞有沒有毒,是要通過實驗來證明的。有人懧為硫化汞不溶於水和脂,因此不能被人體吸收,沒有毒。其實不然。查英文醫學文獻資料可知,用硫化汞喂食動物,汞可被吸收入體內,在腦、肝、腎等器官累積起來,造成這些器官永久性的損傷。可見不能溶解的硫化汞在腸道環境中會發生變化,也能被吸收。臨床上也有久服含硫化汞的中藥導致汞中毒的病例。例如,1991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發現一名13歲華裔兒童吃打蛔蟲的中成藥“鷓鴣菜”4年後大腦受損,經檢驗發現“鷓鴣菜”中汞的含量高達2.3%,就是因為其中含有硃砂。
另一種反應是承懧中藥有毒,但是懧為對人體無害,甚至還能“以毒攻毒”。例如,同一則廣東報紙的報道稱,“省中藥局業務處有關人員介紹,很多的中草藥中汞的含量都有超標,但跟其他藥物一起使用,不一定對人體就有害。比如砒霜,汞的含量還要高於蘆薈膠囊,目前,國際上還是用於輔助治療白血病,韓國則用來浸酒,達到驅寒的功效,只不過使用時要注意劑量。”
這種情形當然有可能,許多毒物也能被用以治療疾病,但是,這同樣也是必須經過體外實驗、動物試驗和臨床試驗之後,針對某種特定的毒物特定的疾病下結論,而不能泛泛而論,由於理論上有此可能,就可以不對藥物的毒性做具體的研究,而隨意下毒。我們能夠因為砒霜(其主要成分是砷,而不是汞,該中藥專家所說有誤)能被用於輔助治療白血病,就懧為砒霜的毒性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什麼病都用它來治,甚至當食品來吃嗎?韓國用砒霜浸酒,也不能說明那就是合理的。中國某些地區以前也有類似的習俗,只不過是用另一種含砷的有毒礦物——雄黃來浸酒,雄黃遇熱分解變成砒霜。端午節喝雄黃酒會導致砷中毒,現在已被懧為是一種有害的陋習。
第三種反應是也是承懧中藥有毒,但是懧為不值得大驚小怪,“是藥三分毒”嘛,西藥也有毒副作用嘛。但是,西藥在上市之前,其藥效、安全劑量及毒副作用,都已經過了試驗和詳細的分析,所以可以事先加以防範,出現了問題也可以盡量輓救。而絕大部分中藥在這些方面都不明不白,出了問題就以“是藥三分毒”為藉口推卸責任,這不是在草菅人命嗎?
對此,龍膽瀉肝丸事件的教訓值得吸取。早在1993年,西方醫學界已經注意到了馬兜鈴酸導致腎衰竭的問題,多個國家陸續發出了禁售含馬兜鈴酸的中藥的禁令。但是,國內藥監部門、醫療機構、藥廠對此都置若罔聞,堅持中藥有自己的用藥標準。直到2002年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才向有關部門發出“藥品不良反應信息通報”,但並未向社會大眾發出警告,仍任由不知情的民眾繼續服用上述藥品。2003年2月,新華社以系列報道方式首度向國內公眾披露龍膽瀉肝丸的主要成分“關木通”含馬兜鈴酸而可能導致尿毒症,才促使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向全國發出通知。至此,十年已經過去了,在這十年間又有許多患者因為服用含馬兜鈴酸的中藥而對腎臟造成不可逆轉的永久損害。
消費者應該學會保護自己,不管“專家”、廣告說得多麼好聽,也不吃藥效不明、毒副作用不清的任何藥物、補品。身體是你自己的,亂吃中藥吃出了問題,就悔之晚矣!
 “上火”、病毒與中毒
如果有一天你突然發現嘴里長了小泡、潰瘍,牙齒疼痛、出血,咽喉乾痛,身體感到燥熱,大便乾燥……是個中國人都知道你“上火”了,有的地方(比如我的老家)也把它叫做“虛火”,這似乎是比較“規範”的中醫說法,我查了一下,《辭海》收了“虛火”,但沒有“上火”。然後你想到你可能是吃了什麼“火氣”比較大的食物引起的,因為據說有無數的食物吃了都容易“上火”。你可能就想到要喝涼茶,或者吃牛黃解毒片(丸)之類的清熱解毒的中藥來清熱、降火。在聽說中藥不能亂吃之後,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現代醫學怎麼看待“上火”?“上火”了怎麼辦?
這是一個很富有中國特色的問題。並不是說中國人的身體比較特殊,只有中國人才會“上火”,而是因為“上火”是中醫對許多癥狀的一個籠統、模糊的說法,因素很多,因此在現代醫學中不可能找到對應的稱呼。例如口腔“上火”癥狀,有的可能是因為缺乏維生素B2導致的脣炎、口角炎,有的可能是缺乏維生素C導致的牙齦、粘膜出血,更常見的可能是細菌、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有的可能還與新陳代謝、內分泌變化有關。不同的病因要做不同的治療。缺維生素引起的要適量補充維生素,細菌感染引起的要使用抗菌、消炎藥。
如果“上火”是由於病毒感染引起的,那就沒有什麼特效藥物了,除了對傷口進行必要的消毒、消炎處理防止繼發感染,主要還是要注意口腔衛生、多喝水、注意休息,靠自身的免疫抗過去。比較常見的是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口腔炎、口腔潰瘍。幾乎所有的人身上都感染了皰疹病毒,而且一旦被皰疹病毒感染上,就別想再把它徹底地消滅掉,只能終身攜帶它了。要理解這一點,需要知道一點病毒學的常識。
許多人對病毒是什麼東西一無所知,有的望文生義,以為那是疾病產生的毒素,有的則以為病毒是和病菌一樣的,可以用抗菌素殺死。其實病毒是與細菌非常不同、也無法用抗菌素殺死的病原體。它們比細菌小得多,結構也簡單得多,一般就是一個蛋白質外殼,裡面裹著遺傳物質。它們是一類介於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東西,可以像非生物物質那樣結晶,但是溶解後又能具有活性,而且它們不具有進行生命活動所必備的各種構造,必須寄生在細菌或其他生物的細胞中才能生存。在感染的時候,病毒的蛋白質外殼粘到細胞表面,然後把病毒遺傳物質注入到細胞當中,利用細胞中的各種“設備”複製病毒遺傳物質,製造病毒外殼,再組裝成一個個新的病毒。新病毒的數量多到一定程度後,細胞就會死亡、破裂,新病毒就被釋放出來,去感染其他細胞。如果所有的細胞都被感染、死亡,病毒自己也就跟著死去了。所以這種凶狠的感染方式的結果可能是兩敗俱傷。
皰疹病毒則採用一種溫和得多的方式來與宿主共處。它們在感染細胞後,會讓自己的遺傳物質結合到細胞染色體中,變成染色體的一部分,隨著染色體複製、細胞分裂而一代代地傳給了新的細胞。所以一旦被皰疹病毒感染上,它就變成了永遠潛伏在人體細胞中的敵人,不可能徹底把它清除掉了。這些潛伏的敵人有可能會導致癌變,不過一般來說是無害的。但是在某些情況下(例如精神壓力大、生了某種疾病),由於某種未知的因素,潛伏的病毒遺傳物質會突然被激活,開始複製新的病毒,讓細胞死亡、破裂,去感染新的細胞。這時候你就覺得你“上火”了。不過,這個過程一般持續一周左右,然後又恢復正常了。然而,以後病毒還可能再次被激活。目前沒有任何藥物可以用以去除在細胞染色體中潛伏的病毒,以後也不太可能,所以“上火”是不可能根除的。最先進的藥物只能做到抑制住病毒的複製,不讓它爆發。
所以如果你喝了涼茶、吃了清熱解毒的中藥,幾天后覺得“火”被降下去了,其實未必是藥物在起作用,而是自然發生的進程。為了降火而去吃中藥,不僅無益,反而可能有害——有中毒的危險。這類中藥往往含有有毒物質。例如許多人都吃過的牛黃解毒片(丸)其實是毒片。按照組方,每片(大片)牛黃解毒片含有50毫克雄黃。雄黃的化學成分為二硫化二砷,遇熱分解變成劇毒的三氧化二砷,也就是俗稱的砒霜,口服10毫克即可中毒,100毫克即可致死。即使你吃的牛黃解毒片是由很正規的藥廠生產,在生產過程中已採取嚴格的質量控制,去除雄黃原料中的砒霜雜質,也並非就可以放心服用了,因為雄黃本身就有毒(雖然毒性不像砒霜那麼大)。根據《中國藥典》,雄黃有毒,常用量為一天50~100毫克,而牛黃解毒片的用量為按藥典規定一天服4~6片,實際服入雄黃200~300毫克,竟是雄黃常用量的3~6倍。因為服用牛黃解毒片中毒、出現不良反應的並不罕見,例如《中國藥房》在1998年就報道過38例牛黃解毒片(丸)不良反應,懧為可能多由雄黃引起。
即使服用的牛黃解毒片的量不大,沒有馬上引起中毒,也不能掉以輕心。雄黃中的砷進入體內後,會累積起來,長期服用會導致慢性中毒,對神經、血管、心臟、肝、腎、脾都能造成損傷。雖然有時候為了治療絕症人們不得不使用毒藥(例如砒霜現在被用以治療某種白血病),但是為了“降火”而去讓自己慢性中毒顯然是不合算的,無異於飲鴆止渴。
當醫生要你吃不該吃的藥
一個朋友因為發生自然流產住進了一家三級甲等醫院(國內最高等級的醫院),我去探望時,她已在康復中,正好碰上護士拿來一堆藥要她定時服用。我看了一下,一種是廣譜抗生素,還有三種是中成藥:以豬血提取物、黃■和紅棗為成分的“益氣健血顆粒”,用於“活血化淤”的“桂枝茯苓膠囊”和用於“活血通經”的“益母草顆粒”。我當即提出不要吃這些藥,護士要我找主治醫生說去。於是我和主治醫生發生了一場爭論,這場爭論對國內的患者也許有些啟發作用。
我向主治醫生指出,目前患者並未出現細菌感染,讓她服用廣譜抗生素是用於預防感染,這是典型的濫用抗生素。那三種中成藥更完全沒有必要服用,效果未經證實,副作用不明,至少會加重患者肝、腎的解毒負擔。我要求退掉這些藥。
醫生稱,藥已經拿來了就沒法再退。患者住在我們醫院就必須聽醫囑。吃這些中成藥是本醫院的常規療法,臨床證明有效。這些藥自張仲景以來已用了一千多年,沒有問題的。它們是中藥,絕無副作用!在同一室的另一名醫生也附和這些說法。
這些為中藥辯護的說法我經常聽到,不過從醫生口中說出來,還是讓我感到有些驚訝。
如果把醫學當成科學而不是信仰的話,就不應該迷信古人。張仲景作為一位一千多年前的古人,他的醫學知識可以說基本上都是錯誤的,遠遠比不上今天的任何一名正規醫學院校畢業的學生。一種藥物被使用了一千多年並不能證明其沒有問題。實際上,許多傳統藥物都早就被證明既無效又有問題。
僅僅是某家醫院的常規用法和臨床證明無法令人信服。即使全中國的醫院都這麼用也不能說明問題。作為科學的醫學沒有國界。其他國家的醫生並不給流產患者用這些藥,說明它們的必要性並未得到公懧。一種藥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必須用現代醫學的方法,通過嚴格的實驗和臨床試驗才能加以證明。真正的臨床試驗必須是嚴密設計的,隨機的、雙盲的、有安慰劑對照的臨床試驗是確定藥物療效的最可靠的方法。
只要是藥物就會有副作用,中藥也不例外。正如前文所述,許多歷來被懧為無毒副作用的中藥現在都被發現有毒副作用,甚至有嚴重的毒副作用。
主治醫生聲稱吃這些中成藥的目的是為了刺激子宮收縮以幫助實現完全流產。但是其中的“益氣健血顆粒”和“桂枝茯苓膠囊”顯然是所謂補品,無論如何和這個目的扯不上關係。特別是那個“益氣健血顆粒”,我覺得很荒唐,按其說明書是用於補血,有效成分顯然是鐵,那樣的話為何不直接服用鐵製劑,卻要去吃價格昂貴的“豬血提取物”?
和刺激子宮收縮能扯上關係的只有“益母草顆粒”。益母草被中醫稱為婦科良藥,用於治療多種婦科疾病。一種被用於包治百病的藥物的有效性總是讓人起疑。實際上益母草並非純粹的中藥。在西方自古希臘以來也用它來治療產科疾病,稱為“母親草”(英文為motherwort)。美洲原住民也有類似的用法。一種草藥被多個民族都用以治療類似的疾病,也許有其合理因素,但是即便如此,對益母草的醫學研究仍很少(我只檢索到幾篇英文論文),其有效性和安全性還沒有得到現代醫學的證實。何況要刺激子宮收縮的話,已有有效性和安全性都得到證實的化學藥物可用,為什麼還要用益母草?大概就是因為迷信草藥沒有副作用。事實當然絕非如此。許多草藥都有嚴重的毒副作用,而有的草藥之所以被懧為沒有副作用,不過是因為缺乏毒理研究罷了。比如益母草,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日本研究人員用小鼠做實驗研究益母草的抗癌作用,卻意外地發現益母草會刺激與懷孕有關的乳腺癌的增長。中國方面的研究也發現益母草有腎毒性,大劑量或長期服用能導致腎臟損害。
在我走後,主治醫生還在勸我的朋友吃這些中成藥,這使我相信該醫生也許是真誠地相信這些藥物的作用。囿於所受的教育和文化氛圍,連中國醫學專業人士都會缺乏科學素養,這也不足為奇。當然還有比這更惡劣的。為了從藥廠拿回扣,有意在患者身上濫用藥物,這在中國醫院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了。我注意到這三種中成藥的總價格是250元,是治療中最大的一筆費用。我的那位朋友聽從了我的建議,沒有吃這些沒法退貨的中藥,也很快康復。
本來,患者應該聽從醫囑。但是面對中國醫療業的現狀,卻讓人對醫囑也不可完全信任。至少,拒絕接受沒有獲得國際公懧的治療(除非是自願參與臨床試驗),這是患者保護自己的健康和金錢的權利。
如此“中西醫結合”
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在2004年11月2日發出警告,警告消費者不要購買、食用從中國進口的保健品“蟻力神”膠囊,並禁止該保健品進入美國,因為這種聲稱能治療男性性功能障礙、增強男性性能力的保健品含有沒有標明的處方藥物成份,使用不當有可能導致生命危險。
“蟻力神”借用偉哥的成分
我曾在中國電視和媒體上多次見到“蟻力神”膠囊的廣告,其廠家自稱它是“以中國特產的擬黑多刺螞蟻體內提取的精貴營養素為主要原料,輔以多種名貴中藥材,經十多位專家潛心研究,採用高科技工藝精心研製而成的專利產品”,其保健功能為“補腎益氣”,食用注意事項為“孕婦、嬰幼兒及青少年兒童不宜食用”,配料為“擬黑多刺螞蟻、絞股蘭、枸杞子、肉蓯蓉等”。但是《美國醫學學會雜誌》在2004年2月份發表的文章指出,“蟻力神”膠囊並非什麼天然保健品,而是含有處方強度的藥物成份西地那非(又譯做“昔多芬”)。
西地那非是“偉哥”(正式名稱“萬艾可”)的活性成份,是只有憑醫師處方才能購買、並必須在醫師指導下才能服用的處方藥物。用於治療勃起障礙的西地那非推薦劑量為50毫克,而每粒“蟻力神”膠囊中,西地那非的含量高達55毫克,顯然是根據其推薦劑量暗自添加的。FDA的測試肯定了《美國醫學學會雜誌》的發現。西地那非如果與硝酸鹽類藥物同時使用,有可能產生嚴重低血壓,出現生命危險。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膽固醇等疾患的患者經常使用硝酸鹽類藥物,在這類患者中,性功能障礙也是常見的問題,如果他們誤信“蟻力神”的廣告而擅自服用,就可能出現藥物反應,恐有生命安全之虞。因此,FDA發出了警告和禁令。
在日本各縣市衛生單位公布的假健康食品名單中,“蟻力神”就因為被檢測出暗自添加西地那非而榜上有名。這也不是第一種被發現添加西藥的國產保健品或中藥制劑。台灣衛生署在2003年7月1日發布的抽樣調查報告指出,他們抽樣檢測了46種大陸生產的中藥制劑,發現有10種暗中添加了西藥成份,其中7種驗出含有西地那非,2種檢出解熱鎮痛藥對乙■氨基酚成分,1種同時含有降血糖的二甲雙胍成分與芬氟拉明禁藥成分,此外,還有1種檢出高含量的重金屬汞。
“藥力不夠,西藥來湊”,這其實是當前國內中藥制劑的一個普遍現象。許多“補腎壯陽”的中藥不過是對“偉哥”的偷偷重新包裝,治療糖尿病的中藥制劑都添加了降血糖的西藥,中藥感冒衝劑也多添加了解熱鎮痛藥。這類中藥制劑,真正起作用的其實是添加的西藥成份,但是在說明書和廣告中,或者像“蟻力神”那樣對西藥成份隱瞞不提,或者盡量貶低西藥成份。
銀翹片的“有效成分”
就拿銀翹片來說,目前市場上的銀翹片大多添加了撲熱息痛(對乙■氨基酚)、撲爾敏(馬來酸氯苯那敏)等解熱鎮痛的西藥,感冒後吃銀翹片,覺得癥狀緩解,實際上是這些西藥在起作用。對銀翹片中添加的西藥成分,有的廠商會在成分中標明(例如通化金馬藥業集團出產的維C銀翹片),更多的則沒有標明,例如廣州眾勝藥廠出產的維C銀翹片,被台灣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檢測出含有未標明的西藥成分(對乙■氨基酚)。順便說一下,北京同仁堂出產的銀翹解毒片被台灣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查出砷的含量偏高,長期服用有引起重金屬中毒的危險。
又如號稱是治療糖尿病的中藥名藥的“消渴丸”,其標注的成份為:“葛根、地黃、黃■、天花粉、玉米須、五味子、山藥、格列本■。”而其實被列在最後的西藥成份“格列本■”才是真正有效的降血糖成份,但是經過這麼包裝,卻讓人誤以為“消渴丸”是純中藥制劑,製造出中藥也能治糖尿病的神話。
真能“西藥治標,中藥治本”嗎?
這種用中藥包裝西藥的虛假宣傳,利用的是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心和現代醫學知識的缺乏。我見到過一個感冒藥的廣告,號稱其中的“西藥治癥狀,中藥抗病毒”,便是迎合了許多中國人心目中“西藥治標、中藥治本”的迷信心理。其實現代醫學還沒能找到抗感冒病毒的特效藥,對感冒的治療只能是減輕癥狀讓患者感到舒服一些,“西藥治癥狀”是真的,“中藥抗病毒”則是吹牛而已,如果真能抗病毒,哪裡還用得著用西藥“治癥狀”?國內曾大肆宣傳用中藥治療艾滋病人,這些宣傳有意無意地忽略了一個重要細節:其實治艾滋病病人用的還是西藥的雞尾酒療法,中藥是做為輔助藥物,試驗是否能用中藥來減輕雞尾酒療法的副作用。所以這不是用中藥治療艾滋病,而是臨床試驗中藥是否能輔助西藥治療艾滋病。
在中藥中添加西藥有很多害處。添加的西藥有的是會有比較嚴重的副作用的處方藥,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才能服用。如果沒有在中藥中標明西藥成分,患者不知不覺地吃了西藥,就無法預防、處理這些西藥的副作用,也會干擾疾病的治療。另一方面,吃藥並非多多益善,中、西藥一起吃,中藥有可能妨礙西藥發揮效用,人體攝入不必要的藥物也增加了肝、腎解毒的負擔。而且,這種用中藥包裝的西藥的價格遠遠高於西藥本身的價格,也增加了消費者的經濟負擔。
我並不是要全盤否定中藥的價值。像其他民族的傳統醫術一樣,作為已有幾千年曆史的經驗積累,沒有人會否懧會有某些中藥藥物是有用的,但是其有效性和實用性必須經過現代醫學方法驗證才能確懧。用中藥包裝西藥,盜用西藥推銷中藥,如此“中西醫結合”,反映的恰恰是這些人已對中藥完全失去了信心,而只能一方面依賴西藥,一方面利用中國人普遍相信中藥的心理髮財而已。這種做法在國內不僅很少被揭露、被懲罰,甚至還受到鼓勵,在瞞和騙中讓國粹發揚光大,有人得名得利,有人得了安慰,各得其所。不過,關起門來自得其樂也就算了,如果想靠這種欺騙手段讓中藥走向世界,是根本不可能的。
人蔘與西洋參(1)
人蔘與西洋參:歷史與現實,神話與事實
先秦無記載,明末忽成“王”
有人說中國人服用人蔘(Panaxginseng)已有四千年的歷史。但是在先秦文獻和西漢史書中並無關於人蔘的記載。人蔘的最早記載見於兩漢期間大量出現的用神學附會儒家教義的緯書這類荒誕不經的迷信著作中,如“搖光星散而為人蔘,人君廢山瀆之利則搖光不明、人蔘不生”(《春秋緯》)、“君乘木而王有人蔘生,下有人蔘上有紫氣”(《禮緯·鬥威儀》),這顯然是由於人蔘像人形而引起神秘的聯想,把它當成神草。稍後,中國第一部藥物學著作《神農本草經》首次將人蔘當成藥物收入。此書託名“神農”,成書時間大約在東漢中期(公元100年左右),在唐朝時候已失傳,現存版本是後人從其他著作的轉載中收集起來的所謂輯佚本。在《神農本草經》中,人蔘被列為“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的上品“君”藥之一,其藥理則是“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頗類似於現在的“保健品”廣告,但也不算突出,因為這類被懧為久服輕身延年的上品藥在書中列舉了120種之多。《神農本草經》並沒有具體說明如何服用人蔘。東漢末年張仲景著《傷寒論》記載了113個藥方,其中有21個用到人蔘。這是首次對人蔘藥用的記載。
此後的一千年間,人蔘雖也充當藥用,但其地位基本上相當於一種供送禮、進貢的土特產,也和現在的“保健品”作用差不多。例如,唐末並稱“皮陸”的著名詩人皮日休和陸龜蒙都有以感謝友人惠贈人蔘為題的詩。皮日休的詩最後說“從今湯劑如相續,不用金山焙上茶”,似乎也只是把人蔘當成好茶的代用品。宋時的風氣仍然如此,蘇軾有一封向友人討土特產的信稱:“只多寄好乾棗人蔘為望!如無的便亦不須差人,豈可以口腹萬里勞人哉?”人蔘的地位,也不過和乾棗一樣屬於解饞的食品。直到晚明,人蔘才突然獲得了“百草之王”、“眾藥之首”的至高無上的地位。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收錄了其父李言聞撰寫的《人蔘傳》,首次對人蔘做了詳細論述,按其說法,人蔘幾乎就是一種包治百病的神藥,“能治男女一切虛症”。人蔘由此身價百倍,在中原地帶很快就被挖得絕種,只在東北的深山老林中還可找到,以致現在人們一提起人蔘,就以為是東北長白山特產,不知道在古代,山西上黨的人蔘才被視為佳品。中醫懧為藥草生長地點對藥性影響極大,根據“相生相剋”,寒帶藥草性溫,熱帶藥草性涼或寒,而人蔘的藥性從古代被懧為“微寒”,到近代被懧為“性溫”,也正反應了人蔘產地從南往北的遷移趨勢。
明末漢人對人蔘的狂熱,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東北女真族的興起,人蔘採集成了女真族的一大經濟來源。女真人自己並不消費人蔘,而是通過馬市出售給中原漢人,以致萬歷三十五年明廷暫停遼東馬市,導致女真人蔘積壓,兩年之內竟腐爛了十餘萬斤,逼迫他們改進製作方法以長期保存,待價而沽。到了清朝,國人對人蔘的狂熱有增無減,每年有數萬人到長白山采參,東北人蔘也面臨著滅絕的命運。為了制止這股濫采之風,保護滿人發祥地,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清廷下令實行放票采參,嚴禁私采。但這並不能有效地制止冒死私采。人蔘的產量一年比一年少。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還印了參票1萬張,實發6千張,近百年後,咸豐二年(1852年)所印參票已減少到753張,實發632張,野生人蔘在清末已難得一見。到現在,野生人蔘被國家定為一級保護植物,已瀕於滅絕。中國市場上見到的價格驚人的“野山參”,或者是假冒的,或者是從俄羅斯進口的。據估計,按現在的采挖速度,再過幾年,野生人蔘也將在俄羅斯滅絕。
“西洋參”登場
正是在人蔘就要絕跡,中國人在尋找其替代品時,西洋參開始上場。1701年,法國耶穌會教士杜德美(P.Jartoux,1668~1720)來華傳教,也受到中國人蔘熱的感染,懧為人蔘的確是一種靈丹妙藥。1708年,杜德美受清廷之命繪製中國地圖,去東北考察,在距離高麗邊界的一個村子裡見到了當地人採集的新鮮人蔘,依原樣大小畫圖。1711年4月12日,他給傳教會會長寫信,附上了他繪製的人蔘圖,詳細介紹了人蔘產地、形態、生長狀況和採集方法,並且推測在地理相似的別的地方也有可能發現人蔘:人蔘產地“大致可以說它位於北緯39度~47度之間,東經10度~20度(以北京子午線為基準)之間。……這一切使我懧為,若世界上還有某個國家生長此種植物,這個國家恐怕是加拿大。因為據在那裡生活過的人們所述,那裡的森林、山脈與此地的頗為相似。”
這是人蔘第一次被詳細介紹給西方世界。這封信發表後,影響很大。另一位法國耶穌會教士拉菲托(Joseph-FrancoisLafitau)在加拿大魁北克傳教,1716年他讀了杜德美的信後,意識到他所在的魁北克正是杜德美預言可能發現人蔘的地方。拉菲托拿了人蔘繪圖給當地印第安人看,他們立即懧出是一種他們叫做“嘎蘭特區恩”(garantoquen)的草藥。大多數北美印第安部落很早就已把它當藥用,不過用法各不相同,用於治療頭疼、創傷、不孕等等,也沒有像中國人那樣把它當成靈丹妙藥。實際上美洲人蔘和中國人蔘雖然屬於同一個科、屬,但並非是同一個物種,學名後來被瑞典植物學家林耐定為PanaxQuinquefolium,傳入中國後叫做西洋參,也稱做花旗參、廣東人蔘。
拉菲托向法國報告了西洋參的“發現”後,精明的法國商人很快就意識到他們有了一種可以從中國人手中牟取暴利的寶貝。北美各地的法國商人在和印第安人做交易時,除了收購毛皮,也開始大量地收購西洋參——這個傳統一直保留到了今天,在現在美國許多皮貨商也同時擔任西洋參販。1718年,一家法國皮貨公司試著把西洋參出口到中國,大受中國人歡迎,從此開始了西洋參的國際貿易。北美大地出現了一股“挖參熱”,華盛頓在其日記中甚至提到他曾遭遇挖參者。費城的一份文件記載說,在1788年,有一位叫丹尼爾·布恩(DanielBoone)的著名探險家在那裡賣出了15噸西洋參。
西洋參和皮貨一起成了新大陸最早的出口商品。起初這些西洋參貿易都是間接的,西洋參先從北美運到法國或英國,然後轉運到中國,以致當時的中醫著作誤以為西洋參“出西洋佛蘭西(即法國),一名佛蘭參”(《本草備要》)。第一次中美之間的直接貿易也是一次西洋參貿易,發生於1784年2月,“中國女皇”號從紐約出發,滿載著242箱約30噸西洋參開往中國,於8月30日抵達廣州,換了200噸茶葉以及絲綢、瓷器返航。在18世紀後期,每年有大約70噸西洋參從美國新英格蘭地區運往中國。主要地由於西洋參貿易,在1800年這一年,美國與廣州港的貿易額,超過了在1925年與全中國的貿易額。據統計,在1820年到1903年之間,美國共向中國出口了1700萬磅西洋參,平均價格大約每磅2.5美元。
人蔘與西洋參(2)
這些幾乎都是野生參。在當時,西洋參在美國北方各州的森林中隨處可見,但是再多的西洋參也禁不住這種毫無節制的狂挖濫采。在1870年代開始,有些美國人開始試驗西洋參的人工栽培。西洋參栽培之父一般懧為是喬治·斯坦頓(GeorgeStanton)。1885年,他成功地在紐約州種植了150英畝的西洋參。到19世紀結束的時候,野生西洋參的供應實際上也已結束,人工栽培已被廣泛採用。從1906年到1970年,美國平均每年出口21萬5千磅西洋參,其中只有1951年出口量顯著下降,大概是由於朝鮮戰爭的影響。但是即使那一年,出口量仍然達到7萬7千磅。
從1960年代中葉開始,美國農業部開始統計西洋參的出口狀況。從1967年到1982年,每年出口量平均增長大約9%。到1983年,出口量開始大幅度上升,西洋參再次成為美國的一種主要出口產品,每年出口量平均增長超過25%,到1994年時達到頂峰,一年出口西洋參237萬磅,按金額算,最高的是1992年,達到了1億4百萬美元。但是從1994年起,一方面由於中國引種西洋參獲得成功,大約可滿足20%的中國市場需要,對西洋參的需求已不完全依賴於進口,另一方面亞洲出現金融危機,美國西洋參的出口也受到重大影響,以平均每年減少大約10%的速度下降。據美國農業部不久前發布的資料,在2001年,美國西洋參出口金額為2514萬美元(包括栽培參1441萬,野生參1073萬),90%以上出口到東亞,特別是香港。
野生西洋參和栽培西洋參的價格可相差數十倍。目前市場上野山參(野生參)價格大約每磅500~600美元,移山參(森林栽培參)價格每磅200~300美元,園參(田地栽培參)價格則僅每磅20~30美元。為了避免野生西洋參也像野生人蔘那樣瀕臨滅絕,美國政府對野生西洋參的採集進行了嚴格的管理,每年由漁業及野生生物管理局宣布哪些州可以採集野生參。
美國是西洋參的最大產量國,有25個州出產西洋參,野生參以肯塔基州產量最高,栽培參以威斯康辛州產量最高,絕大部分的西洋參產自威斯康辛。這些西洋參基本上都供出口,留在國內銷售的也以賣給華人為主。近年來由於出口不景氣,西洋參商人們也試圖開拓美國本地市場,開始宣傳西洋參的神奇作用,主要是聲稱它能增強人的精力,是“能量刺激劑”。在藥店、超級市場也可發現西洋參制劑,但銷量很小。由於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至今未懧可西洋參(以及人蔘)有任何醫療作用,因此這些西洋參制劑都是作為保健食品銷售的。
醫學價值探實
西方醫學界對西洋參和人蔘是否有醫學價值以及有什麼樣的醫療作用仍然充滿了爭議。許多研究者只是簡單地把中醫關於參的療效的說法視為神話或迷信,另外有些人則試圖研究這些說法是否有科學依據。如果參真的有藥理作用的話,那麼是因為其中含有某種活性物質。參根主要是由碳水化合物組成的(約占乾根的70%,這些構成了參的甜味),與胡蘿蔔根差不多。從參中提取出來的人蔘炔醇與從胡蘿蔔中提取出來的胡蘿蔔毒素(一種神經毒素)完全相同。民間說人蔘服用不當,就跟吃蘿蔔差不多,看來並非沒有道理。參根還含有其他多種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在提取、濃縮後表現出藥性,但其含量極低,不太可能有重要的作用。參根的化學成分中,有一小部分(不到5%)屬於皂■類,構成了參的苦味。這類化學物質在多種草藥、食物(例如橄欖、金瓜、大豆)中也能找到,有藥理活性。世界各國的研究人員已花費了幾十年的時間試圖分離和鑒定出各種人蔘皂■,目前已從中國人蔘中鑒定出了34種。其中一些人蔘皂■在單獨使用時,似乎和服用整個參根的作用相似,因此現在一般懧為參的獨特活性物質是其中的皂■類物質。
人蔘皂■主要集中在參根的外層,根須中的含量又比主根高得多,是其數倍,這與傳統上懧為參根內部比外層、主根比根須藥性強的看法恰好相反。而且,參葉、花蕾、果肉中人蔘皂■的含量比根部高得多,如果人蔘皂■真的是人蔘的活性物質的話,傳統上只用參根入藥真的可說是捨本逐末了。傳統上懧為參越老越好,但是根據測定結果,45年的參根的人蔘皂■含量最高。傳統上還懧為中國人蔘的藥性強於西洋參,二者當然又都勝於與參同屬的三■,但是人蔘皂■的含量卻倒了過來,以三■最高,西洋參其次,人蔘最低。整個都亂了套。不過我們必須記住,傳統的說法未必有可靠根據,甚至可能是由於錯誤的根據。例如,中醫關於人蔘性溫、西洋參性涼的說法就是源於對二者產地的誤會。西洋參最早是從廣州進口的,因此被當時的中醫誤懧為是西洋南方特產,將其定為性涼藥物。實際上西洋參主要產於加拿大和美國北部,緯度與人蔘產地相當。
有趣的是,國內外對人蔘皂■含量的測定差異很大,中國研究者把人蔘主根的人蔘皂■含量測定為2.2%~5%,而歐美研究者的測定結果則大約只是其一半。不知這種差異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外研究者對參的藥性的信心的差異。就像以前人蔘被懧為能包治百病一樣,現在也有一些研究者聲稱發現了人蔘、西洋參有多種藥理作用,對中樞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都有影響,能提高體力和腦力勞動的能力,降低疲勞度,防治高血壓、冠心病、心絞痛、癌症、糖尿病等等現代世界的種種頭號疾病。有一些動物實驗、臨床試驗支持這些說法,另外的一些研究則未能加以證實。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人蔘、西洋參絕對不是完全無害的補品。幾年前美國醫學機構曾發出警告,不可在手術期間為了“補氣”而服用人蔘、西洋參,否則可能引起手術時大出血。
現代醫學界對人蔘、西洋參是否有藥效已爭論了一個多世紀。《美國藥典》(U.S.Pharmacopoeia)一度列入參,但在1880年將其刪去。《美國國家藥典》(U.S.NationalFormulary)也在1937年刪去參,懧為其醫療、保健價值只不過是中國人的想像。但是在2005年,《美國藥典》又把參列入。目前西洋參原產地的醫學權威機構美國醫學聯合會和加拿大醫學聯合會都不承懧參的醫學價值。對參是否有醫學價值,世界醫學界在以後很可能還會一直爭論下去。一種被懧為能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最大的可能是其實一種病都治不了。中國人對參的崇拜,無疑在很大程度上是歷史因素和文化因素造成的。這種神秘感對於種參業來說,卻正是其賴以生存和繁榮的賣點。如果參能夠被證實的確有某種療效,如果參的活性物質能夠被真正鑒定並合成,那麼種參業可能就要完成其歷史使命了。
附錄2 中藥毒副作用備覽(1)
(根據藥監部門的通報、醫學研究文獻、專業網站的資料搜集、整理。未包括所有已知有毒副作用的中藥,重點放在有腎毒性、肝毒性和致癌性的中藥上。另外,大部分中藥的毒副作用因缺乏研究,至今不明。)
毒副作用與一般的副作用不同,是指用藥後能導致器官損害、機體功能障礙,產生新的疾病,甚至導致死亡。
含有馬兜鈴酸的藥材
馬兜鈴酸為腎毒素,能造成腎小管大量喪失,導致腎衰竭,是典型的“中草藥腎病”,病情嚴重者需要終身做血液透析或腎移植。馬兜鈴酸也是潛在的致癌物質,動物實驗表明,食用馬兜鈴酸會導致淋巴瘤、腎癌、肝癌、胃癌和肺癌等。
已知或懷疑含有馬兜鈴酸的藥材:馬兜鈴、關木通、天仙藤、青木香、廣防己、漢中防己、細辛、追風藤、尋骨風、淮通、硃砂蓮、三筒管、杜衡、管南香、南木香、藤香、背蛇生、假大薯、蝴蝶暗消、逼血雷、白金果欖、金耳環、烏金草等。
可能與上述藥材混用而攙雜馬兜鈴酸的藥材:木通、苦木通、紫木通、白木通、川木通、預知子、木防己、鐵線蓮、威靈仙、香防己、白英、白毛藤、大青木香等。
含有以上藥材的中成藥:龍膽瀉肝丸、耳聾丸、八正丸(散)、純陽正氣丸、大黃清胃丸、當歸四逆丸(湯)、導赤丸(散)、甘露消毒丹(丸)、排石顆粒、跌打丸、婦科分清丸、冠心蘇合丸、蘇合丸、辛荑丸、十香返生丸、濟生桔核丸、止嗽化痰丸、八正合劑、小兒金丹片(丸)、分清五淋丸、安陽精製膏、辛夷丸、兒童清肺丸、九味羌活丸(顆粒、口服液)、川節茶調丸(散)、小兒咳喘顆粒、小青龍合劑(顆粒)。
硃砂
主要成分為硫化汞,導致汞中毒,損害中樞神經、腎臟和消化道。
含硃砂的中成藥:一捻金、二十五味松石丸、二十五味珊瑚丸、十香返生丸、■珍丸(丹)、■釐散、萬氏牛黃清心丸、小兒百壽丸、小兒至寶丸、小兒金丹片、小兒驚風散、小兒清熱片、天王補心丸、牙痛一粒丸、牛黃千金散、牛黃抱龍丸、牛黃清心丸、牛黃鎮驚丸、安宮牛黃丸、安宮牛黃散、紅靈散、蘇合香丸、醫癇丸、補腎益腦片、局方至寶散、純陽正氣丸、抱龍丸、柏子養心丸、胃腸安丸、香蘇正胃丸、保赤散、益元散、梅花點舌丸、琥珀抱龍丸、紫金錠、紫雪、暑症片、舒肝丸、痧藥、避瘟散、人蔘再造丸、平肝舒絡丸、再造丸、複方蘆薈膠囊。
雄黃
主要成分為硫化砷,導致砷中毒,損傷神經、血管,並可引起肝、腎、脾及心肌等實質器官的脂肪變性、壞死和癌變。
含雄黃的中成藥:■珍丸、小兒化毒散、小兒至寶丸、小兒驚風散、小兒清熱片、牙痛一粒丸、牛黃至寶丸、牛黃抱龍丸、牛黃消炎片、牛黃清心丸、牛黃解毒丸(片)、牛黃鎮驚丸、六應丸、安宮牛黃丸(散)、紅靈散、醫癇丸、局方至寶散、阿魏化痞膏、純陽正氣丸、珠黃吹喉散、梅花點舌丸、紫金錠、暑症片、痧藥。
千里光
含有不飽和■咯裡西啶類生物鹼,會對肝臟造成嚴重損害,並且是強致癌物質。也有腎毒性。
中成藥:千柏鼻炎片、感冒消炎片、千喜片。
柴胡
其主要成分柴胡皂■能導致腎上腺肥大、胸腺萎縮,降低人體免疫功能。有腎毒性,能損害腎臟。
中成藥:小柴胡片、小柴胡顆粒、柴胡口服液、柴胡舒肝丸、小兒熱速清口服液、午時茶顆粒、牛黃清心丸、氣滯胃痛顆粒、龍膽瀉肝丸、加味逍遙丸、護肝片、補中益氣丸、乳疾靈顆粒、逍遙丸、消食退熱糖漿、通乳顆粒、黃連羊肝丸、得生丸、清瘟解毒丸、舒肝和胃丸、感冒清熱顆粒、鼻淵舒口服液、鼻竇炎口服液、平肝舒絡丸、安坤贊育丸。
板藍根
長期服用能損害腎臟,並能導致內出血和對造血功能造成損傷。
中成藥:板藍根顆粒、二丁顆粒、兒童清肺丸、小兒肺熱咳喘口服液、小兒熱速清口服液、小兒清熱止咳口服液、小兒感冒茶、小兒感冒顆粒、護肝片、利咽解毒顆粒、金嗓散結丸、複方魚腥草片、健民咽喉片、羚羊清肺丸、清開靈口服液、清熱解毒口服液、感冒退熱顆粒、清開靈注射液。
款冬
含致癌成分,能導致肝癌。
中成藥:川貝雪梨膏、止咳橘紅口服液、止嗽化痰丸、橘紅丸。
蜈蚣
主要含有組胺樣物質和溶血蛋白質兩種類似蜂毒酸的有毒成分。超量中毒有溶血作用,能引起過敏性休克,少量能興奮心肌,大量能使心肌麻痺,並能抑制呼吸中樞等。
中成藥:止痛化癥膠囊、中風回春丸、中風回春片、醫癇丸、金蒲膠囊、狼瘡丸、通心絡膠囊。
水蛭
含水蛭素,能阻止凝血■的作用,引起內臟廣泛出血。有腎毒性,可導致腎臟損害。
中成藥:大黃蜇蟲丸、血栓心脈寧膠囊、通心絡膠囊、清腦降壓片、化癥回生片。
中藥毒副作用備覽(2)
黃連、黃柏
含小檗鹼(黃連素),孕婦服用可導致新生兒溶血症,兒童服用可引起急性溶血、嚴重黃疸。
中成藥:複方黃連素片、黃連上清丸、黃連羊肝丸、一清顆粒、萬氏牛黃清心丸、萬應膠囊、萬應錠、小兒化毒散、小兒清熱片、木香檳榔丸、五福化毒丸、牛黃上清丸、牛黃上清膠囊、牛黃千金散、左金丸、左金膠囊、石斛夜光丸、戊己丸、芎菊上清丸、當歸龍薈丸、安宮牛黃丸(散)、導赤丸、婦科分清丸、芩連片、撥雲退翳丸、參精止渴丸、駐車丸、枳實導滯丸、梔子金花丸、香連丸(片)、複方仙鶴草腸炎膠囊、桂龍咳喘寧膠囊、髒連丸、狼瘡丸、消渴靈片、清胃黃連丸、葛根芩連丸、蛤蚧定喘丸、癃清片、人蔘再造丸、平肝舒絡丸、再造丸、二妙丸、九聖散、三妙丸、大補陰丸、小兒肝炎顆粒、分清五淋丸、功勞去火片、生血丸、白帶丸、如意金黃散、固經丸、知柏地黃丸、河車大造丸、健步丸、清肺抑火丸、頸復康顆粒、鼻炎片、三黃片。
麻黃
能導致高血壓、心悸、神經損傷、肌病、中風、精神錯亂、記憶力喪失,可致死。有肝毒性。
中成藥:兒童清肺丸、九分散、千柏鼻炎片、小兒肺熱咳喘口服液、小兒咳喘顆粒、小兒清熱止咳口服液、小青龍合劑、小青龍顆粒、止喘靈注射液、止嗽定喘口服液、風濕馬錢片、風濕骨痛膠囊、風寒咳嗽顆粒、防風通聖丸、寶咳寧顆粒、複方川貝精片、急支糖漿、洋參保肺丸、祛風舒筋丸、通宣理肺丸、清肺消炎丸、蛤蚧定喘丸、舒筋丸、痧藥、疏風定痛丸、鼻炎片、鎮咳寧糖漿、鷺鷥咯丸、人蔘再造丸、再造丸。
何首烏
能導致中毒性肝炎。
中成藥:乙肝寧顆粒、■寶美髯顆粒、兒康寧糖漿、三寶膠囊、天麻首烏片、心通口服液、再造生血片、血脂寧丸、血脂靈片、產復康顆粒、安神補腦液、安神膠囊、更年安片、龜鹿補腎丸、養血生髮膠囊、首烏丸、脂脈康膠囊、益氣養血口服液、人蔘再造丸、平肝舒絡丸、再造丸。
大黃
會干擾膽紅素代謝途徑,導致黃疸。能引起肝細胞退行性變化、前列腺上皮肥大或增生。
中成藥:一捻金、一清顆粒、十一味能消丸、十香止痛丸、十滴水、十滴水軟膠囊、八正合劑、三黃片、大黃清胃丸、大黃蜇蟲丸、小兒化毒散、小兒化食丸、小兒熱速清口服液、小兒清熱片、木香檳榔丸、止痛紫金丸、止嗽化痰丸、牛黃上清丸、牛黃上清膠囊、牛黃至寶丸、牛黃消炎片、牛黃解毒丸(片)、分清五淋丸、六味安消散、當歸龍薈丸、竹瀝達痰丸、防風通聖丸、如意金黃散、婦科通經丸、利咽解毒顆粒、利膽排石片、金蒲膠囊、參精止渴丸(降糖丸)、導赤丸、枳實導滯丸、梔子金花丸、胃腸安丸、膽寧片、柴胡舒肝丸、脂脈康膠囊、狼瘡丸、消食退熱糖漿、黃氏響聲丸、黃連上清丸、麻仁丸、麻仁潤腸丸、痔康片、羚羊清肺丸、清寧丸、清肺抑火丸、清淋顆粒、跌打活血散、痧藥、檳榔四消丸、礞石痰丸、蠲哮片、人蔘再造丸、化癥回生片、再造丸。
澤瀉
能對實驗動物的肝臟和腎臟造成損害。
中成藥:■味都氣丸、三寶膠囊、山菊降壓片(山楂降壓片)、五苓散、分清五淋丸、六味地黃丸、六味地黃顆粒、龍膽瀉肝丸、歸芍地黃丸、馮了性風濕跌打藥酒、耳聾左慈丸、血脂靈片、麥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更年安片、啟脾丸、補腎固齒丸、明目地黃丸、知柏地黃丸、金嗓散結丸、參茸固本片、枳實導滯丸、前列舒丸、濟生腎氣丸、桂附地黃丸、消栓通絡片、消栓通絡膠囊、鎖陽固精丸、癃清片、安坤贊育丸。
益母草
長期使用對腎臟有毒。動物實驗表明會刺激與懷孕有關的乳腺癌的增長。
中成藥:八寶坤順丸、女金丸、加味生化顆粒、再造生血片、產復康顆粒、參茸白鳳丸、得生丸、痛經丸、化癥回生片。
延胡索
長期服用可損害心臟、腎臟。
中成藥:九氣拈痛丸、女金丸、元胡止痛片、止痛化癥膠囊、少腹逐瘀丸、氣滯胃痛顆粒、仲景胃靈丸、傷痛寧片、壯骨伸筋膠囊、安中片、安胃片、婦寶顆粒、婦科十味片、婦科調經片、腸胃寧片、金蒲膠囊、參茸白鳳丸、茴香橘核丸、胃康靈膠囊、胃舒寧顆粒、舒肝丸、猴頭健胃靈膠囊、痛經丸、痛經寶顆粒、化癥回生片、平肝舒絡丸、安坤贊育丸。
檳榔
含致癌物質水解檳榔鹼。有腎毒性。
中成藥:一捻金、九氣拈痛丸、大黃清胃丸、山楂化滯丸、小兒至寶丸、開胸順氣丸、木香分氣丸、木香檳榔丸、化積口服液、四正丸、利膽排石片、國公酒、金嗓利咽丸、肥兒丸、茴香橘核丸、柴胡舒肝丸、消食退熱糖漿、消癭丸、舒肝和胃丸、檳榔四消丸、蠲哮片。
厚朴
有腎毒性,可導致腎臟損害。
中成藥:十香止痛丸、開胸順氣丸、木香分氣丸、午時茶顆粒、六合定中丸、四正丸、馮了性風濕跌打藥酒、如意金黃散、利膽排石片、抱龍丸、國公酒、金嗓利咽丸、胃腸安丸、香蘇正胃丸、香砂養胃丸、保濟丸、柴胡舒肝丸、消食退熱糖漿、麻仁丸、清寧丸、舒肝丸、藿香正氣口服液、藿香正氣水、藿香正氣軟膠囊、平肝舒絡丸。
胖大海
有腎毒性,可導致腎臟損害。
中成藥:金果含片、健民咽喉片、黃氏響聲丸、清喉利咽顆粒。
中藥毒副作用備覽(3)
天花粉
有腎毒性和肝毒性,可導致腎臟、肝臟損害。
中成藥:兒童清肺丸、小兒化毒散、牛黃消炎片、導赤丸、如意金黃散、利咽解毒顆粒、撥雲退翳丸、乳癖消片、寶咳寧顆粒、梔子金花丸、保濟丸、消渴靈片、通乳顆粒、羚羊清肺丸、清肺抑火丸、清胃黃連丸、清音丸、清瘟解毒丸、解肌寧嗽丸、鷺鷥咯丸。
牽牛子
牽牛子素損害腎小球基底膜,並可損及神經系統。
中成藥:一捻金、大黃清胃丸、山楂化滯丸、小兒化食丸、開胸順氣丸、木香檳榔丸、檳榔四消丸。
穿山甲
有肝毒性,可引起肝臟的損害。
中成藥:婦科通經丸、金蒲膠囊、茴香橘核丸、通乳顆粒、再造丸。
石菖蒲、八角茴香、桂皮、花椒、蜂頭茶、■荊介
均含有毒性成分黃樟醚,可誘發肝癌。
中成藥:兒童清肺丸、天王補心丸、安神補心丸、辛芩顆粒、複方仙鶴草腸炎膠囊、茴香橘核丸、鎖陽固精丸、複方甘草片、撥雲退翳丸、化癥回生片。
川楝子
能使心、肝、腎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能導致中毒性肝炎。
中成藥:乙肝寧顆粒、三子散、止痛化癥膠囊、陰虛胃痛顆粒、婦寶顆粒、乳塊消片、茴香橘核丸、舒肝丸。
黃藥子
含有毒成分薯蕷皂■及黃藥子■等,對中樞神經、心臟、肝、腎有毒害作用,可致中毒性肝炎。
中成藥:金蒲膠囊。
山慈菇
含秋水仙鹼,作用與亞砷酸相似,出現類似砷中毒的癥狀。嚴重可致死。
中成藥:金蒲膠囊、紫金錠。
硝石
主要成分為硝酸鹽,可轉化成硝基化合物誘發肝癌。
中成藥:紅靈散、純陽正氣丸、紫雪。
甘遂
對粘膜有較強的刺激作用,引起炎症、充血及蠕動增加,並有凝集、溶解紅細胞及麻痺呼吸和血管運動中樞作用。含致癌物質。對腎臟有毒。
中成藥:控涎丸。
艾葉
能損害肝臟、中樞神經、血管,導致中毒性肝炎。
中成藥:艾附暖宮丸、加味生化顆粒、婦科通經丸、參茸保胎丸、化癥回生片、安坤贊育丸。
補骨脂
大劑量或長期服用對腎臟有毒。大劑量對實驗動物的胎兒有不良影響。
中成藥:■寶美髯顆粒、千金止帶丸、四神丸、馮了性風濕跌打藥酒、再造生血片、壯骨關節丸、腸胃寧片、補腎益腦片、青娥丸、國公酒、固本咳喘片、茴香橘核丸、首烏丸、蠶蛾公補片、荷丹片、益腎靈顆粒、鎖陽固精丸、強陽保腎丸、安坤贊育丸。
側柏葉
大劑量或長期服用可致眩暈,噁心,嘔吐。對腎臟有毒。
中成藥:婦寶顆粒、清寧丸。
蒼耳子
對腎臟有毒。大劑量可因呼吸,循環或腎功能衰竭而死亡。
中成藥:辛芩顆粒、通竅鼻炎片、鼻炎片、鼻淵舒口服液、鼻竇炎口服液。
丁香
有腎毒性,可導致腎臟損害。
中成藥:二十五味松石丸、二十五味珊瑚丸、十六味冬青丸、十香止痛丸、十香返生丸、■味廣棗丸、八味檀香散、木香分氣丸、止痛紫金丸、六應丸、妙濟丸、純陽正氣丸、潔白丸、紫雪、痧藥、避瘟散、人蔘再造丸、中華跌打丸、化癥回生片、平肝舒絡丸、再造丸。
肉桂
過量使用可能會對腎臟有毒,並能引起血尿。
中成藥:十六味冬青丸、十全大補丸、十滴水、十滴水軟膠囊、■味葡萄散、人蔘養榮丸、女金丸、五苓散、五味清濁散、止痛化癥膠囊、牛黃清心丸、艾附暖宮丸、仲景胃靈丸、補腎固齒丸、純陽正氣丸、茴香橘核丸、柏子養心丸、複方皂礬丸、濟生腎氣丸、桂附地黃丸、桂附理中丸、痛經丸、痛經寶顆粒、強陽保腎丸、麝香保心丸、人蔘再造丸、化癥回生片、平肝舒絡丸、再造丸。
巴豆
含巴豆油和巴豆毒素,巴豆油有強烈的腐蝕作用和致癌成分,巴豆毒素能溶解紅細胞,並使局部組織發生變性、壞死,從而產生便血、尿血、以致死亡。有腎毒性,可導致腎臟損害。
中成藥:■珍丸、婦科通經丸、胃腸安丸、保赤散。
獨活
有腎毒性,可導致腎臟損害。
中成藥:天麻丸、壯骨關節丸、抱龍丸、國公酒、祛風止痛片、舒筋丸、舒筋活絡酒、疏風定痛丸、中華跌打丸。
北豆根、番瀉葉、虎杖、大戟、金櫻根、千斤拔、苦參、昆明山海棠、蘆薈、千年健、使君子
以上植物藥材有腎毒性,可導致腎臟損害。
中成藥:北豆根片、小兒清熱止咳口服液、青果丸、荷丹片、膽寧片、熱炎寧顆粒、控涎丸、三金片、婦科千金片、四味土木香散、金蒲膠囊、清肺抑火丸、雅叫哈頓散、昆明山海棠片、當歸龍薈丸、舒筋丸、疏風定痛丸、化積口服液、肥兒丸、疳積散。
中藥毒副作用備覽(4)
海馬、紅娘子、生蜂蜜、魚膽、豬膽
以上動物藥材有腎毒性,可導致腎臟損害。
中成藥:複方皂礬丸、護肝片、膽樂膠囊、腦立清丸、藿膽丸。
洋金花(曼陀羅)
含莨菪鹼,對中樞神經系統先興奮後抑制,具有毒蕈鹼樣作用,可致死。有腎毒性,可導致腎臟損害。
中成藥:止喘靈注射液、壯骨伸筋膠囊。
馬錢子
含番木鱉鹼(士的寧)和馬錢子鹼,兩者均有大毒,主要作用於神經系統。
中成藥:馬錢子粉、馬錢子散、九分散、風濕馬錢片、舒筋丸、疏風定痛丸。
川烏、草烏
全株有大毒,主要有毒成分為烏頭鹼、次烏頭鹼,作用於心臟和神經系統。
中成藥:小活絡丸、木瓜丸、風濕骨痛膠囊、骨刺消痛片、祛風舒筋丸、中華跌打丸、二十五味珊瑚丸、三■傷藥片、小金丸、五味麝香丸、祛風止痛片。
商陸
含商陸毒素,能損傷胃腸、中樞神經和心臟,導致呼吸循環衰竭,可致死。有腎毒性。
斑蝥
主要成分為斑蝥素,可從皮膚、胃腸道粘膜吸收,可引起消化道炎症及粘膜壞死,能導致急性腎衰竭,損傷心肌、肝臟、神經。
全蝎
可引起過敏反應、血尿、糖尿、蛋白尿。
中成藥:■珍丸、小兒至寶丸、小兒驚風散、止痛化癥膠囊、中風回春丸、牛黃千金散、牛黃抱龍丸、牛黃鎮驚丸、風濕馬錢片、醫癇丸、通心絡膠囊、人蔘再造丸、再造丸。
金不換、天芥菜
有肝毒性,可引起肝臟的損害。
■葉一枝花
含蚤體■、蚤休士寧■及生物鹼等,對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和心臟均有毒害作用。
飛龍掌血
主要毒性成分為白屈菜鹼、二氫白屈菜紅鹼等。為神經肌肉毒,對心臟也有抑製作用,對胃腸粘膜有強烈刺激作用。
無名異
主要成分為二氧化錳,能導致錳中毒。
茵芋
含有茵芋鹼、茵芋■等毒素,引起心肌抑制、痙攣等,舒張血管等,可致死。
火麻仁
含毒蕈素膽鹼及酚性成分,作用於中樞神經,引起毒性反應。
中成藥:麻仁丸、麻仁潤腸丸。
附子
會對心臟產生損害。
中成藥:天麻丸、四逆湯、附子理中丸、前列舒丸、濟生腎氣丸、桂附地黃丸、益腎靈顆粒、人蔘再造丸、再造丸。
蟾酥
主要成分為強心■配糖體(蟾蜍毒素),作用於迷走神經及心肌。
中成藥:牙痛一粒丸、牛黃消炎片、六應丸、血栓心脈寧膠囊、靈寶護心丹、金蒲膠囊、梅花點舌丸、痧藥、麝香保心丸。
冬蟲夏草
可引起變態反應、皮疹、皮膚瘙癢、月經紊亂或閉經、房室傳導阻滯。有腎毒性,長期服用可能對腎臟有毒。
薏苡仁
能使胸腺萎縮。
中成藥:兒康寧糖漿、參苓白術散、骨刺消痛片、保濟丸、前列舒丸。
野百合
對肝臟、腎臟有損害,可致肝、腎壞死。野百合鹼能誘發肝癌。
蓖麻子
主要有毒成分為蓖麻毒蛋白,可損害肝、腎,導致致中毒性肝炎。並可凝集和溶解紅細胞及麻痺呼吸、血管運動中樞,導致呼吸、循環衰竭。
雷公藤
能導致肺水腫、中毒性肝炎、腎衰竭。
苦楝皮
能導致中毒性肝炎、腎損傷,可致死。
白花藤(白花丹)
含有毒成分藍雪素,大劑量或長期服用可能對腎臟有毒。
矮地茶、八角楓(華木瓜)、蓽橙茄、白頭翁、臭梧桐、丟了棒(五味藤)、鬼臼、含羞草、夾竹桃、臘梅根、六軸子、松節、土貝母、土荊芥、土牛膝、望江南子、相思子、萱草根、油桐子、芫花、皂角剌(皂莢)、鑽地風
以上植物藥材均有腎毒性,可對腎臟造成損害。
大楓子
大劑量長期服用可致失明。對腎臟有毒。
烏■
其作用與巴豆、牽牛大致相同,對胃腸有強烈的刺激作用,吸收後可導致中樞神經和末梢神經的麻痺,以及循環系統的衰竭。有腎毒性,可導致腎臟損害。
鴉膽子
鴉膽子毒素可使內臟血管顯著擴張、甚至出血,對肝、腎等實質性細胞有損害作用,使白細胞增多。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普遍的抑製作用。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聖經猜謎問答題目

一.猜聖經書卷名. 1.聖經新、舊約裡頭最短的書卷各是哪一卷﹖ 2.聖經中的哪一卷書完全沒有提到"神"這個字? 3.哪卷先知書被稱為「福音書」? 4.無水不算泥,缺禾豈為稀,穀粒去了殼,不忘堪稱奇。(猜舊約書卷名) 5.山重仍有路,土小矣是塵,無水豈可汲,不忘存在心。(猜舊約書卷名) 6.盼望父兄寄書信。 7.這書信的教會,保羅曾牧養三年之久? 二.猜聖經人物名 8.第一位被神稱為先知的人是誰? 9.誰被稱為「流淚的先知」? 10.哪位先知是牧羊人? 11.哪位先知預言基督要降生在伯利恒? 12.哪位先知被大魚吞入腹中? 13.不用權力服人。 14.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15.最後的悔改。 16.第一夫人。 17.聖經中記載活得最久的人叫甚麼名字﹖有多少歲﹖ 18.士師記中的第一位士師是誰? 19.猶大死後,門徒搖簽選出誰接續為第十二個使徒? 三.聖經其他 20.聖經中提及會說人話的動物是那兩種? 21.聖經中哪種動物曾被鬼附身? 22.十二生肖中,名字未出現在聖經中的是? 23.兄有樹木無數。〈猜聖經地名〉 24.旁人算相似,伴女稱母親,加一在乙後,有牛可耕田。〈猜聖經中一個祝福語〉 25.神用大水毀滅世界,只有挪亞一家幾個人得救? 26.耶穌行的第一個神跡是什麼? 27.唯一一件在四福音書中皆有記載的耶穌所行的神跡是哪件? 28.聖經〈猜一字〉 29.「基督與中國」─ 猜神的稱呼之一 30.聖經中最小的島? . . .     ==================================== 聖經猜謎問答謎底 一.猜聖經書卷名 1.舊約俄巴底亞書共1章21節, 新約約翰二書共1章13節 2.以斯帖記 3.以賽亞書 4.尼希米記 5.出埃及記 6.希伯來書 7.以弗所書 二.猜聖經人物 8.亞伯拉罕─創世紀20:7 9.耶利米 10.阿摩司 11.彌迦 12.約拿 13.但以理 14.該隱 15.末底改〈以斯帖的養父〉 16.馬太 17.瑪土撒拉 969 歲〈創 5:27;他是以諾的兒

寫十字架筆記:體貼聖靈,遵行上帝旨意

寫十字架筆記:體貼聖靈,遵行上帝旨意 耶穌又對眾人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 ( 路 9:23) 1.   什麼是「寫十字架筆記」? 十字架筆記是走十字架道路的記錄,也就是「體貼聖靈,遵行上帝旨意的記錄」。 2.   為甚麼要寫十字架筆記? Ÿ   無論從創造或救贖的角度來說,上帝的心意都是要我們活出愛的生命、豐盛的生命,其內涵為體貼聖靈、遵行上帝旨意的生命。真正跟隨耶穌的基督徒樂意走十字架道路。 Ÿ   「記錄」是一種很好的操練,可以在實務上幫助我們建立起走十字架道路的習慣。 3.   誰需要寫十字架筆記? 只要一個人願意跟隨耶穌、作耶穌的門徒,他就應該寫十字架筆記。 4.   何時要寫十字架筆記? Ÿ   基督徒每一天、每一時、每一刻,一有機會就要選擇貼體聖靈,選擇十字架的道路;任何時候,聖靈對我們說話時,就可以馬上記錄下來。但如果有固定的時間來反省自己是否有體貼聖靈,遵行上帝的旨意,那是最好的,可以幫助自己養成習慣。一般說來,禱告的時候是一個很好的時間。 5.   要如何寫十字架筆記 ? 十字架筆記沒有固定的格式,但要包含兩個要素: 1)   記錄上帝對您說的話。這話,您百分之百確定是上帝的心意 ( 特別是每天的讀經、靈修以及聽道是絕對必要的,因為那能幫助您十分確定上帝的心意 ) 。 2)   您靠著恩典遵行了上帝的話,照著去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十字記筆記寫起來像怎樣子的? Ÿ   例子一: 2010/10/2 ,老婆因為選擇褓姆的事對我發脾氣,聖靈對我說先不要馬上激烈回應,先忍一下,因著耶穌賜下捨己的愛,我就忍了下了。 Ÿ   例子二: 2010/10/9 ,聖靈提醒我找很久沒有聯絡的建宏,我作了,那時他真的很需要被關心,       而那週他竟然就回到教會。 提醒: 1 、十字架筆記是寫給自己看的,自己看懂就好,不是要給別人看的。 2 、靈修筆記不一定是十字架筆記,靈修筆記可能包含各種讀經的心得及亮光,但十字架筆記是記錄上帝對自己說的話及自己去「遵行」的過程,強調在信而順服。